汪钦林,梁卉薇,龙绪星,张锦添,雷华为,钟潇琦,罗添云,李 烜
(广州市惠爱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东 510370)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发病率在全球不同地区呈上升趋势,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其特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自卑自责[1]。很大一部分抑郁症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自尊以及低自我效能感;遇到负性事件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行动控制差,很难坚持[2],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消极的自我知觉容易产生自杀念头。一项>10 年的前瞻随访研究证实,抑郁症的自杀率为4.0%~10.6%。尽管治疗手段较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但仍有约15%未达到临床治愈,复发率约为35%[3]。因此如何帮助病人重塑自尊,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抑郁、焦虑情绪,让病人自信回归社会,是精神科医护人员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抑郁症状和心境的变化,已经成为干预、预防抑郁症的治疗手段[4]。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配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 年12 月─2018 年1 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96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DSM‐Ⅳ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②年龄18~45岁;③被试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任一种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②明确的脑外伤所致意识丧失史;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影响接受临床评估和运动干预的躯体疾病。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 例。观察组最终运动达标(6 周总运动次数≥18 次且每周运动次数≥3 次)35 例,其中男17 例,女18 例;年龄(29.40±8.17)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22.20±7.1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31±4.00)分。对照组最终入组39 例,其中男16 例,女23 例;年龄(30.58±8.04)岁,HAMD‐17 评分(24.43±5.89)分,HAMA 评分(16.23±5.94)分。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本研究经过广州市惠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批准编号:(2015)第(005)号,入组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护理干预6 周。病人入组后均单一使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治疗。
1.2.1.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每周2 次,每次10~30 min,共12 次。常规心理护理内容包括:认真聆听病人的倾诉,对病人适当的表达给予关心和支持,认真解答问题,鼓励病人适当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分散对不良情绪的注意力,减轻病人抑郁、焦虑情绪。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告知病人和家属抑郁症的症状及特点、诊疗规律、药物或者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让他们了解疾病发作特点、早期症状、复发的诱因等知识,从而提高治疗依次性。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1.2 观察组 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进行6 周运动干预。具体要求:①运动频率控制在每周3 次或4 次;②每次持续30~40 min;③运动后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④持续6 周;⑤根据个人耐受情况选择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舞、跳绳、打球等均可。研究护士建立微信群,按病人入组先后顺序将病人纳入群,研究护士根据病人爱好、身体素质、年龄等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制定活动计划,指导群内病人每次运动完成后填写并提交电子数据采集表格,表格内容包括运动日期、运动开始和结束时间、运动方式、运动前心率、运动后心率等。研究护士收集整理数据后,每周公布两次运动情况,本周运动次数不够的病人(工作日次数不够3 次),私信或电话形式询问运动困难原因并给予建议,督促病人周末继续运动。对于运动次数够、疗效较好的病人,给予肯定并鼓励病人在微信群聊分享运动后感受,带动其他病人。
1.2.2 效果评价 两组在基线和运动6 周后,由一名精神科专科医生采用HAMD‐17 及HAMA 进行评价,病人在研究护士指引下自行采用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及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定。①HAMD‐17。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普遍的量表,量表有17 项、21 项、24项3 种版本,本次采用17 项版本,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5 级评分法,无计0 分,轻度计1 分,中度计2 分,重度计3 分,极重度计4 分。少数采用0~2 分3 级评分法,无计0 分,轻中度计1 分,重度计2 分。得分越高,抑郁情绪越明显。Cronbach's α 系数为0.84[5]。②HAMA。精神科临床最常用的量表之一,含14 条评分条目,所有项目采用0~4 分5 级评分法,无症状计0 分,轻计1分,中等计2 分,重计3 分,极重计4 分。用于评定入组者的焦虑情绪。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明显[6]。③SES。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SES 量表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常用的自尊测量工具。量表共包含10 个条目,由5 个正向计分条目和5个反向计分条目组成,总分10~40 分。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信效度高,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7]。④GSES。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该量表共有10 个项目,“完全不正确”至“完全正确”依次计1~4 分,所有项目分数相加总分除以10 即为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采用Likert 4 级评分,该量表信效度高,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8]。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ES、GSES、HAMD、HAMA 评分比较 单位:分
3.1 运动干预有助于减轻病人的抑郁、焦虑情绪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通过运动配合护理干预6 周后,整体HAMD‐17、HAMA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的抑郁、焦虑程度,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已成为治疗抑郁症可行的方案,与国外报道[9]一致。研究表明,人体激烈运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循环加快,呼吸脉搏增加,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身体容易酸痛产生疲惫感,更能帮助病人入睡,从而解决部分抑郁病人入睡困难的问题[10]。将病人置于运动中,可以加速激素分泌和代谢,可以刺激病人的思维活动,缓解紧张与不安情绪,分散对自身疾病和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使病人从压力中脱离,增加对美的感受,使病人感到心情愉悦,从而减轻抑郁、焦虑情绪[11]。
3.2 运动干预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既往研究发现,运动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12‐13]。本研发也发现,运动干预提高了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的状态会加重抑郁症状,甚至有自杀的风险,严重影响病人社会功能康复[14]。病人因社会对疾病的不理解而产生歧视,导致自我评价下降,有病耻感,对很多活动丧失兴趣与愉悦感,思维迟缓,长期处于低自尊、低自信、单调封闭的模式中。然而运动扩展了病人的活动空间,增加了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向往在宽松自由空间里舒展肢体、自我表现、追求自己人生价值。如在做运动时遇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促进交流沟通,增加了互相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另外,在建立的运动微信群中可以自由表达运动后的感受,若获得医护人员鼓励和表扬,会增加自信、自尊水平,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部分犹豫不决的群友看到能力或经历相似病友没有放弃并坚持运动,会增强他们的斗志,端正态度,互相协助互相竞争。当病人能坚持一段时间运动,发现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能战胜困难、完成预期制定目标而逐渐恢复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逐步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对生活及工作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能坦然面对,形成良性循环。
3.3 提高运动依从性的对策 本研究发现,抑郁病人同样存在运动依从性低的问题。我国社区康复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人员和设施配备少,导致病人获取资源有限,难以获得专业的运动指导,只能在限定的场所,不规律、不科学地参与运动。加上病人自身有病耻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差等导致病人无法做到规律、连续地运动。尽管临床医生在病人出院或门诊就诊时都会提到规律生活、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但在没有人督促指导下,能够坚持的人相当少。因此想提高病人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关键在于提高运动依从性。
3.3.1 做好家属的教育 做好家属的教育是提高病人依从性的一项措施。抑郁病人家属大部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教会家属抑郁障碍特点、如何预防复发等知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给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对治疗的乐观态度,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15]。家属在以下两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方面,病人经常会出现无端自卑、自责,觉得对不起家人,充满罪恶感等,若家庭成员了解这些属于抑郁障碍症状时就不会责备病人,给予病人足够的关心陪伴,使其感受到被重视与尊重,恢复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自信心与自尊。第二方面,运动干预治疗要求病人运动的频率、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达标,大多数病人在运动初期懒散、容易疲倦导致次数不达标;家属应做好健康行为的宣教,鼓励病人多参加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做好榜样,亲自带病人一起运动,从而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逐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感。
3.3.2 医护人员的态度 医护人员的态度也可以提高病人的依次性,医护人员必须认真细致,服务态度好,沟通能力强,关心病人,能够及时解决病人的疑虑,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尊重病人的隐私,接纳病人,给机会表达。通过及时告知和恰当的处理,提高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运动配合护理干预在一段时间内可提高抑郁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并能改善病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运动干预有效、副作用少、操作简便,能从生理、心理层面促进病人康复,值得推广。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未对病情进行分类比较;②未探究药物种类、剂量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③运动对代谢指标的影响等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