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音乐的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

2020-02-05 06:18周海宏
音乐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格评价家长

周海宏

一、培养孩子社会中强大不易受伤

今天要谈的是如何防止与避免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受伤。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优秀学生的例子。一次我听一个音乐学院非常优秀学生的音乐会,音乐会水平很高,能够感到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好苗子,但是我也发现他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音乐会后我见到他,当时在场还有另外一位老师,由于我们以往关系不错,我就想向他提点建议。我说:“你的音乐会真的很精彩!我在节目单的个人简介中看你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安排一系列的音乐会、录音、录像、巡回演出,我觉得你未来的演出、录音安排得太多,你现技术还有点问题,声音的感觉还不够清晰,而且整个音乐表现过于夸张,音乐修养还不够,你应该减少演出,利用难得的学生时光,专心提升一下自己的技术和艺术修养,你将来一定是前途无量的音乐家。”我有问题吗?我说的这些话没有问题吧?他当时很客气的谢谢我,当时在场的另一位老师非常感动,说音乐学院有这么好的老师,真是学生的运气。但是不多久传回来那个学生的消息,他和别人说“周老师为什么那么说我?!他凭什么那么说我?!他那么说我,让我还怎么见人!”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完全惊呆了!我非常善良的建议,在他那里居然产生了严重的伤害感。令人遗憾的是,三年以后,他举行了毕业音乐会,所有了解他的人一致反应,他毕业时候的水平不如入学的时候,被我不幸言中!

我们受到的很多伤害,都是来自社会交往中。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与广泛性,远远超过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一个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受伤害的人,那么他受到挫折的机率就会多得多,当然失去的机会也会多得多。因此,要把防止孩子社会交往中受伤当做重要教育任务。

在人际交往情境中防止与减少伤害,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主要有四大任务:一、培养孩子闻过则喜的胸怀。也就是在接受批评性意见时,不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素质——不让自己的问题伤害自己。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而自己往往意识不到,即便隐隐约约能够感觉到,但往往不能明确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即便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没有人指出时,也往往没有改正的决心;这个时候,能够听到批评性意见,能够被人指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对一个人的进步与自我完善有多重要,在道理上,是没有人不知道。但是,生活中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人很少,很多人在听到别人指出自己问题的时候,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响,产生被伤害感,是“闻过则伤”、“闻过则悲”、“闻过则怒”也恰恰是由于这种反应会无法掩盖地被人查觉到,别人下次也就不再指出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了。当然也有很多人,有了足够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后,发现多数人不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也就不再给别人提意见了。最终的结果都是导致一个人错失了进步、自我完善的机会。行为的心理本质:凡是负面的都是伤害的。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学生的问题在于,凡是别人指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就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又是一种心理定势反应。应该说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被不断地指出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听到别人指出自己问题的时候都会产生不愉快的反应,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有听不得反面意见的心理状态呢?我们还是要回到初历经验中去寻找答案。

其实,纠正问题,指出错误并不一定伴随着不愉快的伤害性的体验,如果指出错误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身总伴随着,指责、训斥、辱骂与体罚行为,这些行为必然产生孩子的负面情绪体验,痛苦与伤害感。于是被指出问题便在神经层面上与痛苦、伤害体验形成了强势连结。虽然听者也知道,被指出问题是有利于自己进步的,但是情绪层面的反应却无法控制,而如果提意见、指出问题这个人,此前没有足够多的情感积累的话,或者没有给被提意见者留下足够良好与友善的印象的话,那么把提的意见,指向伤害性的、别有用心方向理解,就是难免的了。批評性意见,是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财富,闻过则喜,听到意见不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则是拥有这些财富的前提。所以,我们的家长,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善的成长快速的进步,就应该从幼年童年开始注意自己的教育策略,不要让发现问题,被指出错误的情况,与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形成连结关系。具体如何做,我们在第本章的第一节已经有了很具体的建议,那就是以建设性、期望性的方式来替代批评性、指责性的方式,特别是要避免辱骂与体罚,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是用大吼一声,甚至是先踢一脚,先给一巴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特别是在学琴过程中孩子的许多问题,都难以立即解决,那些缺少耐心的家长,会在孩子几次达到不到要求的时候,表现出急躁的情绪,接着而来的可能就是斥骂、体罚,这些经验中的套路,就难免让孩子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以后,就产生负面心理定势倾向的反应。孩子的家长被叫到学校,教师向家长告知了孩子的问题以后,后面往往跟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惩罚,被指出问题,被发现问题的结果往往跟着惩罚,这就是孩子经验中的套路,经验中的套路模式,就必然产生心理反应的定势倾向,这就必然使问题与痛苦产生连结,也就必然使被指出问题产生负面情绪反应的心理定势倾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仅仅被别人指出了问题,就会产生挫折感,伤害感。讲到这里,我要插入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听多了鼓励与表扬的孩子会不会听不得批评?在有些家长与教师中的教育中,是特别缺少夸奖与表扬的。当人们批评孩子的时候,觉得这样的教育是只要好处,没有坏处的,但是,表扬孩子时候,头脑中就会出现:担心孩子听多了表扬就会:“骄傲”、“自满”、“只能听好话,得不听不得批评”。一方面是百利无一害,一方面是顾虑重重。这就难免在有些家长与教师那里,难得听到一句对孩子的夸奖与表扬。在成就感一节,解决了经常鼓励孩子,会不会形成孩子“骄傲”、“自满”的心理,我们指出了,骄傲的本质是优胜需要,而鼓励孩子的成就感是不会发展优胜需要的,自满的根本原因是经验不足,只要让孩子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情况也不会产生自满心理。

现在要谈谈一谈,经常鼓励与表扬会不会形成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心理脆弱的人格。“听不得批评”其实就是指,当孩子听到负面评价的时候,产生强烈的伤害感反应。如果人听到批评性意见时,这个批评性意见本身确实是伴随着伤害性的态度与惩罚,那么自然会使人产生一定的负面情感反应,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否会产生强烈的伤害感,则是因人而异的。是否是听到正常的指出问题,就会使人产生伤害感,则不尽然。形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本节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孩子听不得批评的根本原因,不是听表扬听的太多了,而是听批评听的太多了。不是夸奖多了,孩子听到了批评性意见,就产生伤害性体验,而是批评中伴随的伤害多了,才使孩子在听到批评时,产生伤害性体验。请大家记住,脆弱是因为伤害多形成的,而不是夸奖多、表扬多形成的。了解了这个道理后,我就要告诉各位家长与教师,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夸奖、表扬孩子。

二、培养孩子就事论事的思维

第二项任务是,培养孩子就事论事的思维,不把自己的缺点泛化,不因自己局部存在问题而产生全面被否定现象。前面举的那个例子中的学生,他有非常辉煌的技术,而我仅仅是从顶级大师的标准出发,提出了技术中存在的微瑕,他有非常细腻流畅、深刻的音乐表现,而我仅仅是从顶级大师的标准出发,提出了分寸与修养的问题,但是他的感受是,“他怎么那么说我呀”。在他那里,仅仅指出一点点局部的问题,他就认为是对他全面的否定!大家都听说过,一些特别优秀的人受到挫折后,就产生自杀心理,甚至自杀行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全面崩溃,自己的价值并没有全面丧失。他们的行为,让许多从能力到境遇比他们差很多的人不解,本质特征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发现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着问题的时候,就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否定。全面否定自我的价值,由于数学一次没有考好,没有排第一,就会产生“我什么都不行”的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仅仅指出他一个方面的不足,他就会产生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的伤害感。仅仅说他一个方面有点缺点,他就会产生你认为他“一无是处”的伤害感,仅仅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就会产生“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的沮丧与绝望感。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别人说你的缺点,并不是在否定你的全部吗?

其实在理性上,他们并非不知,但是情绪上还是无法控制。我们会发现,有这种心理反应倾向的人,即便从挫折的伤害中解脱出来,一遇到事情,又会习惯性地产生相同的定势反应。这又是心理的习惯。这种人有一种典型的不是一百就是零,不是第一就被淘汰的思维。有一种苛求自己完美,“美玉无瑕”不能容忍自己有错误的情结。而这种情结在传统的教育中,是倍受鼓励的!危害一个人全面丧失自我价值感,是非常可怕的伤害。许多进入严重抑郁情绪的人,甚至最终走向绝路的人都有对自己价值全面否定的倾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没有用了,觉得再也没有人需要自己了,觉得再也没有希望了。特别是那些能力超强,一路走得很顺利的优秀学生,如果有这样的人格特征,一但受到伤害,后果往往是严重的。一个人有这样脆弱的人格,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常令人担心的。

有一年招生考试期间,一个考生得知自己没有进入复试的时候,和家长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母女二人哭作一团,母亲说:“周院长,孩子要是考不上中央音乐学院,我们全家都没法活了。”孩子说:“我要是考不上,我还能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会呀!”我当时劝他们,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人,不是都活的好好的吗?那些没有上中央音乐学院,上了其它学校的人,不是都活的好好的吗?以这个孩子的专业水平,考中央音乐学院考不上,考地方音乐学院是十拿九稳的呀,至于全家人都要不活吗?但是我心里很明白,我讲的都是理性的判断,而当前决定他们行为的是情绪,而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有局部挫折就产生全面否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定势,而产生这种心理定势有又非常深远的历史原因。原因分析这种因局部缺点而产生全面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利用神经连结理论来解释心理定势倾向形成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教育在形成这样人格中的影响。孩子一、两次数学考试没有考好,这本来是偶然性的失误,而这偶然性的失误,仅仅是算错了一道题,忘写了一个加号这样的小缺憾,但是,家长们是这样说的:“我们家孩子数学不行”,于是偶然事件,就成了整个数学能力都不行的结论。家长再说,你这么粗心,将来能干什么,于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成了整个人将来都会不行的判断。家长又说:你再出这样的错误,妈妈就不爱你了!于是,小错误,就会产生亲情丧失的严重后果。学琴的孩子去教师那里上课,家长告诉孩子,你在老师那里可不能那么粗心,老师要是生气了,不教你了,可别怪我不客气!无非就是出点错,就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孩子第一次去比赛,整个家庭成员都紧张起来,家长与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咱们练了这么长时间,为的就是这一下子,你可一定要好好表现呀,可不能让大家失望呀!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把小事件,小毛病,与严重后果挂勾,孩子要是犯了错误写检查,也只有把自己的问题与严重的后果联系起来,承认自己不改这个毛病,就一定会导致严重后果,这样的认识与检查才深刻!当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与否定整个人的价值形成了习惯性联系后,这种心理定势倾向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到后来,当自己的局部缺点被指出以后,心理定势倾向,就会导向整个人被否定时的体验。所以各位家长,如果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强大的,不怕挫折的孩子,就要从幼年、童年的教育开始注意,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有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不能让孩子把自己局部的缺点与不足,在神经层面上与否定整个人的价值联系起来,把一点点小的毛病,与严重的后果联系起来。否则,表面上,你似乎使孩子重视了小缺点,想防止小缺点形成大问题,但是实际上,你也同时培养了一个脆弱、敏感,抗挫折能力很低的孩子。

三、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心

第三项任务是: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心不把缺点、问题与自尊挂勾,不因自己的缺点而伤自尊。现象在刚才讲过的那个学生的例子中,当他被指出问题以后,他最强烈的反应,有一种没脸见人的羞辱感。不仅仅是这个学生,这是一类人的特点,他们把凡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与自己的自尊挂勾,都与自己的面子相关。从自己的身材相貌,衣着服饰,家人、亲属,汽车、房子、家装工作、事业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只要受到不良评价,就会产生被伤害的感觉。就会产生“没有面子”的感觉,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保护的意识。我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也遇到一些人,把自己的作品,或文章、著作与观点,全部与自己的自尊联系起来,只要自己的这些东西受到批评、指责、商榷、质疑,都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很难和他们就纯学术问题进行交流、争论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尊而放弃学术的真诚与客观,一但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就会产生强烈的被羞辱感,丢面子感。

大家可能都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甚至连游戏中的输赢都会与自尊相连。他们会因过度自尊,而过度自我保护,他们就是我們经常说的“小心眼”“脸皮薄”“爱面子”的人。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时时紧绷保护自尊这根弦,凡事总要争个你输我赢。“死要面子,活受罪”,人争一口气,“不懂装懂,死不认错”,这些话说的都是这类人的人格的特征,与这类人交往,说话做事都要特别小心,他们的心理是特别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危害可以想象,具有这样人格特征的人,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受伤的概率要高得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紧张的,他们只能和比自己弱,对自己没有竞争关系的人和平共处,

和没有竞争心态的人交好,而很难与人平等共处,在事业发展的道路,自尊心过强的人会失去很多社会资源,失去获得成功的机遇。我们在教育中,防止孩子形成过于保护自尊的人格是抗挫折教育的重点。行为的本质:凡事与自尊感挂勾从心理实质上分析,他们是那种优胜需要特别强的人,由于优胜需要特别强,一方面表现为,他们非常需要超越别人的优胜感,另一方面,他也需要特别保护自己不产生挫败感。用老百姓的话,他们是那种“特别要面子”的人;要面子,是中国人,在国民层面上特别突出的人格特征;许多学者,也把“面子化倾向”作为中国人的重要人格特征。形成原因造成凡事与面子——自尊相关,有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但在操作层面上,形成“面子化人格”的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策略,我们在讲优胜需要一节中已经谈到,中国的教育策略,基本上是以调动优胜需要来激发学习动机的。一方面用各种方法,形成与强化孩子竞争求胜意识,另一方面,用各种方法,贬损学习不好,或不努力的孩子,许多家长,向孩子宣传,如果排名不靠前,上不了名校就没脸见人,强化社会阶层意识,

通过贬损某些行业与社会阶层,使孩子产生进入那个社会阶层的恐惧感。

也使不属于那个社会层面的人产生优越感。甚至在现在的个别相声、小品节目中,还存在着贬损残疾、较低社会阶层作为笑料取悦大众的现象,不仅如此,家长、教师还会告诉孩子,如果在竞争中失败,那么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尊严,甚至是父母的爱,甚至是自由与交友的权力,了解了神经连结形成心理定势倾向的原理,各位家长就自然知道,如何通过教育来防止形成自尊容易受到伤害的人格特征,来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了那就是,

不要在孩子的幼年、童年凡事与孩子的自尊挂勾,不要动不动,就用“你还有脸说”,“看你的脸往哪放”“我这面子还要不要”“没脸没皮”

这类明显的伤害自尊,强化优胜需要的话来训斥、贬损孩子。要淡化孩子个人成败中的优胜意识。淡化孩子与阶级阶层意识,特别是要尊重社会中的每个行业,每种职务级别的人。自己做到不要见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就卑躬屈膝,见到比自己低的人就高傲、鄙视,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不把人格尊严与社会层级挂勾。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能够平等地与任何地位的人交往,都能够平等地对待任何地位的人,活得不卑不亢,置荣辱与身外,上不畏权贵,下不欺童叟,不看人脸色定左右,专心尽职,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按照一贯的价值观处理人与事,那么他就将是一个非常强大,抗挫折能力很强的人。

四、培养孩子内部的自我价值标准

第四项任务是:培养孩子内部的自我价值标准关注事实价值,不受外部评价伤害现象。大家是否有注意到,生活当中有两类人,一类人特别在乎外在的评价,特别在乎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是怎样看的;如果别人说了自己的好,就很高兴,如果别人说了自己不好,就特别受伤害。特别关心外在的评价指标:职称呀,级别呀,排名等等,他们的情绪特别受外人评价的与舆论的影响。还有一种人对别人的评价并没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的情绪比较稳定,不太受外人评价与舆论的影响。他们也不太关心在那些外在评价指标上,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而比较关心自己的真实状态。第一种人,评职称如果没有评上,就会产生,连某某都评上,我都没有评上,我可真是没脸见人,第二种人,评职称没有评上,会产生谁让我水平不够高,以他的水平评上了又算什么呢?第一种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非议,会想他们凭什么那么说我,听他们这么议论,我还怎么做人第二种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非议,会想嘴长在别人身上,随他说去,世界上什么人都有,说什么的没有?我还是我!

第一种人,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而第二种人,则根据自己对事实的判断,根据自己稳定的价值观标准,来判定自己的自我价值。我把第一种人称为,外部价值标准者,第二种人称为,内部价值标准者。心理实质与危害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伤害显然,一个内部价值标准者,他的自我价值感,是由自己的判断来决定的,而外部价值标准者,他的自我价值感,则是由外部舆论来决定的。那么内部价值标准者的情绪就会稳定得多,受伤害的概率就会少得多。产生挫折感的概率就会少得多。而外在价值标准者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件事情本来做得挺好,自己挺满意的,结果别人一说不好,就很受伤害,觉得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点,没有看到自己的成绩,或者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会认为别人是恶意的诋毁自己,一下子情绪变得非常的低落,但是如果他本来做得不好,别人一说你好,很高兴,很庆幸自己没有给别人留下坏印象,虽然他们也关心事实,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外界的评价。焦虑紧张由于这种社会评价是不可控的,于是就会难免会产生焦虑感,特别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特别害怕自己在一个特别明显的社会指标检验的排队下,被落在后面。带着这样的心理,他们也会对别人的话和自己的关系高度敏感。比如说旁边的两个人在说话,见到他,一下子不说话了,本来有很多原因,导致谈话中断,但外在价值标准者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议论我呢?说我坏话,一看到我就不敢说了?如果听到一个没有对象的坏话,就想是不是在说我,是不是含沙射影,抹着弯在说我不好,总之,他们对别人的态度是高度敏感的,人际交往中内心的体验也是高度紧张的,更由于他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良的评价,于是乎总要根据别人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取悦他人获得较好的评价,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大家想一想,这种人活得该有多累进一步的危害还在于,这种人,会丧失自我内心真实的追求,由于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他们就会根据外界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别人的态度,决定自己做什么,忽略了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在取悦于别人,担心别人负面舆论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丧失了自己真正的价值,真正的擅长与优势。妨碍了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追求。总结在社会中,这种外在价值标准者,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中都有表现,一言以蔽之,这种人是为外界的舆论活着,为别人的态度和脸色活着,生活在“言可畏”的紧张之中形成的原因与培养的途径但是这种外部价值标准者的心理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如何培养我们孩子形成内在自我价值标准呢?结合前面讲的快感强化动机,痛苦弱化动机的原理,大家来看一下我们的教育细节。孩子在外面回来,妈妈,你看老师给我贴了小红花!妈妈说,太好了,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小孩很高兴。孩子又从外面回来了,妈妈,老师批评我了,妈妈说,你怎么总让老师批评!总挨老师批评,真不是好孩子!大家觉得这样的情况很正常,孩子被老师表扬了,或被其它什么人夸了,家长也很高兴,再夸一下;孩子在学校挨批了,家长此生气再批一顿。人们都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请大家注意,你问孩子为什么被表扬,为什么被批评了吗?没有。孩子在学校受的表扬,还是批评,这是他的行为得到的评价,家长是根据孩子受到的评价,进行的奖惩,而不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奖惩;这时,你的奖惩就强化了孩子对评价的认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告诉你他得了小红花,你要问他,你为什么得小红花呀,孩子告诉你是因为我在学校帮助小同学了,这时你说,妈妈也喜欢帮助小同学的孩子,你能够帮助小同学,真是妈妈的好孩子,这时你跳过了孩子受到的评价,你的奖励是根据孩子的行为做出的,在学校被批评了以后,家长应该先问孩子为什么被批评了,孩子说,因为我欺负小同学了,你说,妈妈最不喜欢欺负人的人,你欺负小同学太不应该了,这时,你的态度对孩子构成了惩罚,而此时你惩罚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受到了不良评价,以上这样的做法,就强化了孩子对行为本身性质的认识,而不是强化了孩子对评价性质的认识。当然,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说不清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被表扬或惩罚,不能把自己获得的评价与具体行为联系起来,这有孩子自己的原因,也有教育者的原因,有很多老师奖、惩不明确,奖、惩不是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而是对全人进行泛泛奖、惩。如果孩子说不清楚怎么办呢?家长就先不表态,背后调查一下,问问清楚,仅当具体的行为事实清楚以后,再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给出你的评价,这样的教育,培养的就是孩子对内部标准的重视,而不是对外部舆论的重视。所以家长们请注意,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成那种,有内在的判断尺度,有不人云亦云,跟风跑的定力,有稳定的不受舆论左右的情绪,那么,在日常的教育中,特别是在幼年、童年的教育中,你就应该记住:奖惩只能依据行为给予,而不能依据评价给予。不要因为孩子在社会上、学校幼儿园里受到了奖励、夸奖,批评、惩罚,就不分青红皂白,根据外人的评价对孩子进行奖惩。二皮脸的问题生活中,大家经常能够听到一个很重的人格贬损词,“二皮脸”。比如说,当一个老师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在一旁窃笑,这时“二皮脸”这个词就有可能被老师说出来。我们先不对这种“二皮脸”表现进行道德评价,我要告诉各位家长的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厚脸皮”,要好过“脸皮薄”。厚脸皮者的抗挫折能力强,而薄脸皮者,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才是令人真正担心的。我也要劝告各位教育者,“二皮脸”这个充满了羞辱色彩的词,本身并不针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行为,既不能真正促成有效的行为校正,又对孩子进行了人格贬损,我坚决反对家长、老师用“二皮脸”、“没脸没皮”这样的词贬损孩子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无动于衷的态度,我要特别提醒家长重视,在“二皮脸”这样一个巨大的贬义词阴影当中实际上透出了孩子心理健康的端倪,正是这个心理健康的端倪,日后有可能发展成为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教育者不要用自己的手段,亲手把自己的孩子从“二皮脸”变成了“脸皮薄”,使一个孩子从不受外界评价伤害的孩子,变成一个对外界评价敏感脆弱的孩子。

结语:

現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特别本质的区别是随着交通与通讯的发达,人际交流频繁了,也复杂了,人际之间发生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当然产生碰撞与冲突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因此,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提升抗人际交往伤害能力的教育,要远远比传统社会重要得多。为此,我们提出了四项教育的任务:培养闻过则喜的胸怀,培养就事论事的思维,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培养内在自我价值标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了这四项抗社会交往伤害的教育就进入社会,那就好象是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中,暴雨冰暴中裸奔。当然问题更严重在于,在我们的教育与孩子成长的社会舆论中,存在着大量耳濡目染的教育,使孩子形成了脆弱敏感形的人格,甚至大量极不健康的病态人格被当成优良美德被塑造在孩子的人格意识之中,这简直就是连基本的保护皮肤都没有就进入狂沙冰雹暴中裸奔。后果如何,大家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
人格评价家长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家长错了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家长请吃药Ⅱ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