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美国当地时间1月8日上午,特朗普总统在白宫就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遭伊朗导弹袭击发表讲话。他讲话传递出的信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与伊朗之间不会发生战争,美伊对峙重回原点。
这个结果,对中东和平来说是好事。但从这次美伊危机的过程来看,特朗普绝对是得不偿失。
首先,危机暴露了特朗普恐吓外交的底牌——他是可以被恐吓的。特朗普外交的突出特点是恐吓,无论对盟友还是对手。1月3日美军“斩首”伊朗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属于典型的“恐吓”,因为他做了前任美国总统不敢做的事情——直接斩杀对手高级军事将领。
用国际政治话语说,特朗普的做法叫威慑。检验威慑成功的标准,是让对手认识到采取行动将遭致无法承受的后果。“斩首”苏莱曼尼后,特朗普发表讲话警告伊朗不要报复,否则后果严重。
但在他讲话后不久,伊朗的导彈就飞向了美国驻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德黑兰还发出警告,如果伊朗本土遭袭,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及其盟友,乃至美国本土都会成为伊朗的打击目标。
特朗普干了前任不敢干的事情,伊朗也做了此前未曾有过的回应。如果要达到报复美国的效果,伊朗在伊拉克有足够多的“代理人”、足够多的手段袭击美国的军事基地。但伊朗选择从本土发射导弹,其中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冷战结束以来,一国从本土直接袭击美国的军事资产,只在与美国开战的情况下才出现过。
如果特朗普对伊朗的导弹袭击做“对等”回应,那不打击伊朗本土就说不过去了。但伊朗的警告意味着,这样的回应即是与伊朗开战。特朗普讲话中“不想要战争”的表态,很难说不与伊朗的“恐吓”有关。
其次,危机暴露了特朗普外交的套路——他并非不可预测。特朗普外交的套路是挑起危机,升级危机,在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重回原点。奥巴马政府时期达成的伊朗核协议,缓解了伊朗核危机,甚至有可能改善数十年敌对的美伊关系。但特朗普在认定协议“糟糕”之后退出了伊朗核协议,此为挑起危机。此后,特朗普政府加大对伊朗的制裁,直至“斩首”伊朗高级军事将领,都是在升级危机。
再往后,就是重回原点。特朗普1月8日的讲话中,无论是“绝不会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致力于中东反恐、寻求中东和平,还是呼吁北约盟国介入中东和平,都是奥巴马政府时期伊朗政策的目标诉求。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看不出特朗普在政策目的上有何变化,在政策效果上有什么进展。
美伊两国在中东的较量,伊朗已经稍占上风。只要特朗普执政,美国的“不要战争”几乎就是“退出中东”的同义语。
后果,会让特朗普很头疼。从美伊双边关系来说,德黑兰探出了特朗普的政策底线,不以军事手段对伊朗搞政权更迭,不只是外交表态,而是特朗普政府不会触碰的政策底线。摸清了这条底线,德黑兰就有了继续与较量的本钱。
而且,美伊两国在中东的较量,伊朗已经稍占上风。只要特朗普执政,美国的“不要战争”几乎就是“退出中东”的同义语。但是,鉴于美国在中东盘根错节的利益,想“走”的特朗普又无法一走了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与伊朗“暗战”。
美伊之间“暗战”的主要方式是代理人战争。在中东地区,美国是经营军事同盟的高手,但伊朗是通过教派关系培植代理人并将其转化为权力触角的行家。美伊较量,鹿死谁手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