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

2020-02-04 07:25岳花娟张凯辰
收藏与投资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

岳花娟 张凯辰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化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技术、媒介自由组合和多元化新媒体艺术感官交流互动等方式,也得到了推广。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如何从艺术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应用等角度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给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注入活力,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本文就以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为例,探讨当下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融合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它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新媒体告诉大家:万物,存在即有灵。数千年前的历史上游,先人们素手斟起灵感与智慧的源泉,在不为人知的时光里,人们又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文化遗产的颠沛流离。时间磨灭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原本的美丽和神采,但是新媒体技术能够让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重拾精致与魅力,因此人们要找到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钥匙。

一、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很多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展示、传播都比较困难,而在时间的打磨下,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不容易被当代青年人察觉、接受和理解。将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在这些作品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应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进行承载、复制和传播,能够从视听、触觉等方面给受众更多感官上的互动,丰富艺术作品欣赏者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也能保护这些传统艺术作品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创新,让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以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和接触到的形式呈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机遇,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新的文化、艺术和应用方面实现延续与发展。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分析

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新媒体艺术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和基础,具有更高的创作和传播便利性。深入了解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其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实现现代化的创新、保护和发展。下面对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艺术作品复制具有任意性

中國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具有单一性,一般仅通过单个作品的展示来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其唯一性关联很大,而新媒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作品进行复制。这种复制能给更多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爱好者欣赏、触摸、观察作品的机会,极大地扩大和提高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传播的范围和知名度,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小圈子传播的桎梏,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二)艺术媒介的自由组合

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绘画、瓷器、泥塑等不同作品之间有壁垒,很难进行融合。新媒体技术不但可以用光影、声、电等方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还能更好地对其中的元素进行多元艺术媒介的自由组合,用虚拟的方式实现人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交互。

(三)跨界艺术促进传播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能力更强。将传统艺术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众多艺术家和研究者就可以在网络空间针对这些作品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这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家之间以及艺术家和观众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艺术作品的传播,也能在这样的开放交流中实现作品的升华和创新。

三、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实践策略研究

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方式有很多,关键是如何让其焕发全新的艺术魅力。2018年9月10日举办的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主要展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交互式新媒体艺术作品,从精神层面传递继承文化遗产的核心,利用新媒体让同处一个维度和时空的人们进行古今对话,感受文化打动人心的力量。对这次展览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人们能找到更多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途径。

(一)新媒体交互,让艺术作品更生动

影音手段、全息影像等技术是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让艺术作品更生动,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在此次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宫虚拟现实和数字化全息影像内容。紫禁威仪,朱墙黄瓦,峨然宫禁,数字交互观廷威国珍,宣古问今;帷屏华榻,粲然夜宴,全息描摹舞轻影丝绦,逐韵寻风。磅礴而琳琅的故宫端门“会客厅”,生动而隽永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虚拟技术还原宫廷府邸景致,凭新媒体舒展帝王贵胄气度。先贤圣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圣者行万里长路,列国山水,交互为襄;贤能垂千年风范,箴言教化,数媒为语。先师传道答问与影像呼应,儒风智仁润物同体感共识。礼乐数术,微言大义,在观者借影入画时,了然得之。此外,孔子博物馆圣迹图互动展示,横向大屏的长卷动态绘画,数字化演绎和互动展示,以全新的语言方式深入解析了论语故事,诠释并生动地再现画卷。还有语音交互功能,让人更好地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在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中,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众力,彰理论实践创新特色,让科学与艺术集于一身,通过观者和作品的互动,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内容、美术造型、语言文字等用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有感染力。

(二)三维技术,促进当代艺术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已经残损缺失,而新媒体三维技术可以从文字典籍、绘画艺术等方面提炼素材,补全这些内容,让传统文化作品以完善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此次展览的另一个区域是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虚拟现实博物馆。位于丝绸之路的风沙之城——敦煌,残酷的自然环境反而成就了无数人向往的精神绿洲。基于莫高窟第159窟的现状构建的高精度虚拟洞窟,通过典型洞窟的虚拟漫游、敦煌数字化研究过程展示等手段,再现了敦煌的艺术和文化以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数据还原的不仅是历史真实,更弥补了色彩失真、局部损毁等缺憾。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在线博物馆,运用AR、VR等技术,让人身临其境,饱含大唐气象的精美佛像壁画仿佛触手可及。对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和展示探索一直在飞跃发展,用户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了解、学习、互动欣赏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等。

另外,在三維模拟区域,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哲学、艺术等元素结合。邑巷人家,古巷老街,青瓦炊烟,红尘可爱,乡俗可亲。三维模拟还原城垣楼阙,视听音画重温丝竹弦声。光影转场,全域漫游,青衣拂袖唱罢,湘月咏词未了,窑火熄而又兴,市肆悲欢流连。古邑千年沧桑一朝暮,英杰激荡往事如昨昔。在新媒体技术下,传统文化作品的融合从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入手,三维仿真模拟还原了古迹周边场景和环境,烘托出古朴而生动的氛围。观众可以观赏古窑的结构、运作方式、工作流程和瓷器的艺术特征。明清古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撩开了时间的面纱,向观众传递当年人们在这个商业港口生活的景象以及湖湘历史文化的气息,曾经辉煌的文化遗址重放异彩。

皇苑林泉,九州清宴,茹古涵今。中国古典园林巅峰之作——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一度历经风雨,渡尽劫波。浩繁文献遗迹,深究营造匠法,海量数据重建,窥见山水格局。数字寄怀,创意抒情,置身广厦量皇苑器宇,沉浸轩榭赏林泉雅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圆明园的断井颓垣、一草一木无不浸润了沉重历史的回忆,像一个垂暮的老人,用生命铭记着曾经耻辱的过去,提醒后人不可遗忘。但是在三维数字的重建下,圆明园这座曾经被称为“世界大观园”的园林建筑重现当年的神采,观众在惊叹之余也能牢记历史的教训。

新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融合是传艺承明、传艺教诲、一脉相传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崇科学以传承,实现物华精工、扬新风以弘明的文化传播目标。

(三)古今结合,新媒体下传统艺术元素的现代设计创新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可以从传统艺术作品元素提取和古今融合的方面来进行。比如此次展览中,再造甲骨展示了甲骨文字体开发与推广项目。已结题的教育部纵向课题《中国“甲、金、篆”古文字的数字化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承新媒体技术发展之势,受云南日中友好协会、日本技术评论社委托创作东巴文字库与推广设计项目。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推出的“女书字体线上转换器”、新章草字库设计等中国古文字艺术的现代设计转化与推广项目,都是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优秀典范,值得借鉴。甲骨文镂空绘图模板(获专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朝花夕拾”系列作品借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赋予了古老的非遗技艺国际化的现代气息。另外,木兰的衍生作品将新材料融入传统的织绣工艺中,通过电路控制动态绣片花瓣开合,如生命般的动态活力引人驻留。这都是新媒体信息时代,传统手工艺破局、创新的出路。在传统工艺的现代困局中,人机交互技术和新型材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是未来新媒体与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是集研究、发展和展示数字化文化遗产为一体的过程。新媒体技术赋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力、新的视觉感受,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作品。

基金项目

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视觉传达中新媒体艺术的构建平台;项目编号:XSYK17043。

岳花娟

女,汉族,工作于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张凯辰

1988生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