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井田 王建平
摘要:近年来,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相应地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学日益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率。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各个方面和汉族学生存在较大不同,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入学适应性问题普遍存在。鉴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性,通过运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传统、重视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教育、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指导作用及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等手段,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适应性 少数民族 大学生
目前,我国很多高中学校都是将汉语作为主要语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特殊文化、风俗、语言等存在不同,步入大学后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多样化差别,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从学习、人际交往、生活及心理等方面出现众多不适应性。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身心健康的正常成长。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性存在的问题,我国各个高校需要改变创新手段,从而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快速适应新环境,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中。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性现状
(一)生活适应性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受到自身民族固有文化的影响,在入学之前形成了自身民族固有的生活习惯,迈进大学之后的生活环境和将汉族文化为主的教师与同学同时学习,就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二)学习适应性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受自身民族文化背景产生的影响,其学习模式比较死板、单一。步入大学之后,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由以往的学习环境改变为将汉族文化作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习环境,这就会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造成严重打击,从学习动力、语言沟通、学习方法等方面和之前构成鲜明对比。若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学校初始不能够快速适应新型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再加上高校教育的成绩和学分约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出现中途退学或者是休学的情况。
(三)心理适应性问题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水平比较低,其在中学学习阶段非常刻苦。步入大学以前,他们在当地的学习成绩可能比较优异,但是步入大学之后,将汉族文化作为核心的大学生从综合能力上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较高,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流沟通期间出现挫败感。因为父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平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和父母展开交流与沟通,对于将汉族文化作为核心的大学生活,普遍存在汉语表达能力较弱等情况,这就降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教师、同学之间交流的积极性,乃至出现自卑、焦虑、恐慌、孤僻等不良情绪。
(四)人际适应性问题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都拥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意识,步入学校后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与同学的尊重和理解。然而因为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存在较大不同,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中仅和本民族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对他们和其他民族同学的人际交往产生直接影响。再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步入学校之前是他们生活圈子当中非常优秀的人,步入高校之后和汉族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显然失去了这种优越感,随之自卑心理与失落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往期间,对他人的行为举止等非常敏感,从而最大程度上对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造成直接影响。
(五)文化适应性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录取新生的民族构成表现出多样化的形势。因为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导致高校发展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相互碰撞的主要场所。针对各种文化存在的不同与打击,凸显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的适应性问题。少数民族在将汉族学生为主的高中学校中属于特殊群体,步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了当地以往的文化与生活环境,其现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认识在将汉族文化为核心的氛围中得到相应的淡化。在自身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处理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刚进入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新文化接触和引入会存在边缘化与迷茫的情况。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不适应产生的原因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素
因为信息落后、交通不畅等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约束,严重阻碍了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然而经济基础作为教育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受到经济条件约束,存在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办学规模小及学校布点散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育的规格与教育结构造成了约束,同时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对民族地区学生步入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造成直接影响。
(二)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及社会环境等产生的影响,使各个民族地区构成属于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同时包含深刻的宗教印记。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基本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因为传统思想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纷纷忽视子女教育问题,同时教养方式同样不合理,乃至民族地区总体环境缺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和汉族学生的学习目的与竞争意识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少数民族竞争意识非常薄弱,在学习方面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将汉族学生作为核心的高校生活氛围中,汉族文化逐步融入了各个民族的主流文化,然而少数民族文化依然还是将本民族文化作为主要内容,这种少数民族文化和当前的主流文化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三)生活环境因素
由于大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都还没有成年,原来都是在父母保护下成长,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迈进大学之后,学生从各个方面都需要学会独立,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但是他们在新环境中,往往会使学生手忙脚乱。他们不了解大学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学,怎样快速融入新生活,今后可以从事哪个行业等许多疑问。部分学生可以快速融入新生活,然而部分有交流障碍、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更快地融入新生活中,进而从内心中会出现孤独、心灰意冷等情况。因为他们受到自身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通常会和汉族学生出现矛盾,致使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造成直接影响。
三、提高少數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性的措施
(一)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传统
大学开学之前,使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进行充分了解,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制定相关宣传手册,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发放少数民族知识介绍的读物,例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可以增强对少数民族知识的认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各个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相处方面互相帮助、包容,而且还有利于实现理想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二)重视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教育
经过采取心理测评的方法测试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析与整理,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个案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其加强辅导,同时制定长期方案,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增强自信,采取针对性方式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产生新的认知,完善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构建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不断进步,同时学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避免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消极情绪,如:偏见、恐惧等。
(三)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指导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的基本知识与民族理论进行全面了解,提升自己对少数民族知识的认知。同时在学生干部选拔过程中需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对其进行严格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本民族大学生凭借自身的优势协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而且通过让少数民族学生成为班干部,能够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想法,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同学的请求,同时把信息告诉辅导员教师,其能够在辅导员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使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四)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辅导员日常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针对少数民族节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的优势进行全面发挥,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可以彰显民族风采,加大各个民族学生互相交流与沟通的力度。通过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又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鼓舞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体验和交流活动,在文化体验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通过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无形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吸纳更多的校园文化。
结论
在大学中开展适应性教育有利于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使自己由高中生改变为大学生,高校需要按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征与发展要求,针对新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通过运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传统、重视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教育、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指导作用及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等手段,使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中。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性的含义,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 项目编号:2019SJB647
项目名称:沿海高职院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
参考文献:
程鸣,李治.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问题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8(32):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