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华
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科学的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现了劳动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生产活动;代表了始终占人类社会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的立场。促进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观,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造福于人民和社会。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劳动观教育
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人类正是通过劳动改变劳动对象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劳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个懒惰成风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一个好逸恶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的民族。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必须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夯实基石。观念支配行为,观念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必须让正确的观念成为指导行动的依据。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积极投入到劳动实践当中去。大学生的劳动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还关系到社会劳动的实现、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历史的发展。高等教育直接面向工作岗位,是青年大学生进入职场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一、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科学的劳动观
对大学生开展劳动观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地是对大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劳动观教育。旗帜鲜明地讲,我们要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科学的劳动观。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该过程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准确地把握了自然与劳动之于社会的人的作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任何社会离开劳动所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无法运转,劳动是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主观联系客观的桥梁,连接的是社会的人和自然的物,体现了社会与自然之间互相规定的双重关系。劳动的前提是自然界的存在,没有自然界,人就无法实现劳动。自然界不能自发地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离开了劳动,人就无法改造自然界。
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反映了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物质生产
现实的人既不是黑格尔所认为的抽象的人,也不是代表旧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单纯被动的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是现实的人相互联系的纽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观察现实社会生活出发、在现实社会生活发展中扎根、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经受检验。它既是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认识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
3.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代表了始终占人类社会绝对多数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受到资本的压迫和剥削,始终无法摆脱贫困。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而工人只能获得维持自己以及家人生活的部分劳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不能给工人带来幸福,无法满足工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站在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立场上,要求破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所有制,致力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了对自己全部劳动成果的占有。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时代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不仅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代,也是每个人为美好生活奋斗,实现全面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有利于从劳动角度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升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并强调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发展可谓是一字千钧,构建了教育发展新篇章,反映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成果。组织实施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应有之义,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显著标志,为大学生努力奋斗、驰骋梦想、激扬青春提供更多的契机。
3.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格外需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的青年大学生“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第一需要”;不仅是劳动者改造自然的过程,更是创造价值、改造社会、造福他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可以实现自我,还可以得到社会的积极肯定和评价,凸显个人的社会价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高素质劳动者。
劳动是沟通梦想和现实的桥梁,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劳动的距离。高校是培养追梦人的摇篮,大学生作为广大劳动者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弹奏个人梦想的美丽音符,更要唱响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合唱。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不失追梦人的本色;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担起追梦人的使命。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梦也会因点亮中国梦而更加绚丽光彩。
三、培养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
新时代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但是,“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一切美好生活终归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
1.树立辛勤劳动的劳动观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艰苦奋斗获得的成功。然而,当前刚踏入成年期的大学生鲜少经历过真正的贫穷,多数成长于物质生活水平较为富裕的环境,“不知稼墙之艰难,乃逸乃谚”。没有日常劳动的体验,就无法深刻体会生活之艰辛,产生刻骨铭心的劳动印记。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意劳动,吃不了劳动的苦,成为“佛系青年”“啃老族”,“丧”文化的出现也是印证;还有些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稍微遇到坎坷、挫折便认为梦想距离自己太过遥远,永远不会实现,于是丧失了奋斗的激情,开始混日子。不劳动者就没有劳动果实,也不可能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贪图过不劳而获的生活。最具活力、最富激情、最有闯劲的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刻领悟劳动的本质和作用,牢固树立劳动创造一些的思想理念,才能真正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落实到追求知识、培养能力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艰苦劳动才是青春的底色。
2.树立诚实劳动的劳动观
诚实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新时代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底线要求。诚实劳动要求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劳动过程、劳动成果,踏踏实实地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就是最主要的劳动。有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各种社交软件上晒各种看似励志的场景,“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学习,实则是自我欺骗;有的大学生公共课逃课,专业课神游;考试之际“转锦鲤”,更有甚者,考试作弊获取不正当的劳动成果。凡此种种,都是虚假劳动。作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首先应当树立的就是诚实劳动的劳动观,一切劳动都要以实为根本。否则,再辛勤的劳动、再具创造性的成果,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3.树立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观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创造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今天,也必将造就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新时代劳动的主流愈加不再是传统的经验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更加凸显。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创造根源于劳动,一切创造都是劳动的结果。创造的本质在于创新和突破,创造性劳动就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唯有创造才能前进,唯有创造才能强大,唯有创造才能胜利。创造性劳动之于国家的意义已经得到高度认同,对于个人而言,创造性劳动亦能彰显个人的特征和意义。不创造无成就、小创造小成就、大创造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可以将宗教、意识或者其它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依据,一当人开始劳动,人本身就把自身与动物区别开了。劳动使得人本身与动物有所区别,创造性劳动则使人与他人区别开来。青年兴国家兴,大学生最富创造性,是国家创新的后备力量,理应树立创造性劳动观。挖掘创造性劳动潜能,激发创造性劳动动力,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在劳动中不断探索,走在创新前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
[2]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