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2020-02-04 07:53汤佳玉
公关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革命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

汤佳玉

摘要: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发展离不开共产国际的帮助。共产国际一面指导中国革命,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另一面,由于其对中国国情了解的缺乏及一味套用苏俄模式所引发的弊端,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无法忘却的伤痛。因此,正确认识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总结相关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

共产国际的建立,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成立之初,共产国际就曾派代表与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由此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下属支部。自此,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发展都可以看见共产国际的身影。大革命时期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必然在整个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共产国际的诞生及对中国革命的关注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并要求占据更多的势力范围,新旧殖民者的矛盾由此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激化了作为参战国之一的俄国的国内矛盾。各种矛盾交织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革命力量在此汇聚,十月革命由此爆发。

(一)共产国际的创建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之振奋,由此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波兰、德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成立奠定基础。面对积极的革命形势,列宁认为“国际革命愈来愈逼近,俄国有必要建立世界苏维埃”。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宣告成立。同一时间,初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反动势力叛乱不断,帝国主义动用武力干涉,意图将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于襁褓中。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圈,苏俄急需寻找国际共产主义的帮助。而此时的欧洲革命也饱受资产阶级的残酷打压。由此,列宁将视线转向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对帝国主义实行积极反抗。于苏俄而言,在中国存在着“同世界资本主义斗争的成功机会”。

(二)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的确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希图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之处,救亡图存。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无疑,十月革命的爆发则昭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而借鉴苏俄经验,这与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不谋而合。

1920年,共产国际和俄共(布)派遣维经斯基前往中国,以与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的决议》,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结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确立开拓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使中国革命步入大革命時期。

二、 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休戚相关。一方面,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积极指导,不仅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而且从人员、物资等多方面给予党不遗余力的帮助。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在指导过程中也存在失误。共产国际对国共力量的片面性判断、错误地执行三次退让等原因,给中国革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也正是由于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共产国际指导过程中的失误才招致了如此严重的结果,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指导

1.促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不仅积极为工会筹措资金,而且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对中国革命施以援手。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五卅运动席卷全国,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

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农民运动也日益高涨。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不仅帮助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担任讲习所的教员。讲习所的创立不仅为中国农民运动培养了一批主力,而且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

2.为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援助

只靠奋发的革命动力是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的。要革命就要进行实际革命活动,而活动的每个过程都需资金支撑。在此情况下,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就尤为重要。1927年,共产国际、联共(布)等多方提供的资金就高达100万元,而中国共产党自行筹备的金额却仅有3000元。由此可见,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仅凭自身筹措的资金是无力支撑起中国革命的。

共产国际的资金援助不仅保障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开展,而且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3.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培养了一批坚实力量

随着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急需一批政治素养较高、理论知识丰富的党员干部推动革命工作的开展,培养一批合格的党员干部就成为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1925年,共产国际创办了中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遂安排共产党员赴莫斯科学习。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培养了一批批干部人才:刘少奇、邓小平、叶挺等人都曾在此学习。

(二)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指导上存在的失误

1.对国共力量的片面性判断

大革命初期,共产国际轻视共产党重视国民党的苗头已初见端倪。

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国民党是中国独一重大的民族革命团体。”而对于中国的工人阶级,他们的评价是“他们还不能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共产国际观察事物的片面性使他们只看到“国民党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工人等多阶级联合的政党”,看到国民党内部与工人联系的部分,忘记在国民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缺乏认知。

共产国际于第六次扩大会议召开时提出“只要国民党实行正确的政策,共产党就要对国民党的一切工作进行有力的协助”。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全力辅助国民党的工作,使国民党成为真正的人民政党,此举相当于把与国民党同等地位的共产党置于从属地位。

2.忽视共产党的武装建设,片面援助国民党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忽视对共产党的武装建设。当时,共产党想建设一支武装军队,以具备与国民党抗衡的实力。但共产国际极力压抑共产党的军事活动,却大力驰援国民党。共产国际不仅协助国民党建成黄埔军校,更将援华的大量物资全用于国民党的建设。1925至1926年,共产国际援助国民党的各项军械总额高达110亿元。共产党曾对此提出质疑,要求建设自己的武装力量,而鲍罗廷以“此举易引起国民党的猜疑,不利统一战线巩固”为由,驳回意见。

共产国际单方面援助国民党的行为,事实上是对共产党力量的削弱。数量可观的物资使国民党的势力日益壮大,也使共产党逐步丧失与国民党争夺领导地位的能力。

3.三次退让

统一战线的原则是既团结又斗争,以确保它的稳固性。但大革命期间,共产国际为巩固国共合作,执行片面团结的政策,当国共两党发生摩擦时,屡次对国民党实行退让。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于广州召开,会上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占据多数代表席位。据周恩来回忆:“在中央执委中,中共党员占三分之一,我们的政策是多选左派,使左派占优势。”然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认为“国民党内部一旦分裂,势必影响革命局势”。他以维护统一战线为由,向国民党右派让步。在维经斯基的安排下,陈独秀与国民党进行会谈,决定国民党二大延期召开。

鲍罗廷在与加拉罕来往电报中曾提及,党内讨论中执委名单时,关于国民党中执委中共产党所占人数双方曾一度争执。鲍罗廷表示“中央提出7人,我反对,为的是不无谓地刺激右派。最终同意最低限额为4人”。鲍罗廷的承诺造成右派势大,中派壮胆,左派孤立的形势。

国民党二大后,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件”,以共产党私调军舰、包藏祸心为由,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领事馆。

事后,共产党决意采取强硬态度,陈独秀派彭述之前往处理相关事宜,却受到以布勃诺夫为首的苏联访华团的制止。布勃诺夫凭共产国际赋予其的权利,对中山舰事件进行全权处理。他认为“此次行动只是一次针对俄国顾问和共产党人的小规模暴动。是由于我们犯的一些错误而复杂化了。”布勃诺夫只看到自身的错误而忽视了蒋介石的反动性,他不仅对国民党的阴谋行径视而不见,而且为防止蒋介石摆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布勃诺夫将与蒋介石不合的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嘉山撤职。

中山舰事件后,由于共产国际代表的退让,蒋介石达成了强迫共产党人退出黄埔军校的目标,掌控了军事权力。

共产党的两次退让,使蒋介石攫取权力的欲望更胜。1926年5月,蒋介石以整理国民党党务为由,要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鲍罗廷遵循共产国际要求三次赴约与蒋共商协议,中共中央对此全无所闻。会议召开前夕,中共派张国焘、彭述之作为代表前往出席时,鲍罗廷要求张国焘向国民党表明支持态度。据张国焘回忆:“鲍罗廷找到我和谭平山,要求我们向蒋表述中共决不会作公开反对之举。”。次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召开,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提案内容为:加入国民党高级党部的共产党,担任执委数量不能超总数的三分之一;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不得由共产党充任。中共党员对《整理党务案》表示反对,但又无力反抗共产国际的指令。正如周恩来所言:“会上,彭述之表示不能接受提案。问他不接受又如何?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在鲍罗廷的操纵下,中共被迫接受提案。《提案》的通过,使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长的共产党人被免职,国民党右派分子借机上位。

第三次退让的结果,使蒋介石继夺取政权、军权后,将党权攥进手心。此举更是为之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做了准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进行屠戮,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大革命由此遭受失败。

三、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导致失误的原因

(一)共产国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共产党

共产国际在二大召开时规定:“各国共產党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下属支部,对共产国际的决策必须予以施行”。由此可知,共产国际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听从共产国际的命令。

共产国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中共的决策指手画脚。1925年,二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夕,共产国际就越过中共,对中共事务进行自行裁决,确定了“要在内部组织上向国民党左派作出让步”等决定。这种越俎代庖的傲慢姿态,贯穿整个大革命的进程。据研究人员统计,自1923年至1927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为中国革命问题召开过122次会议,做出了738个决定。

由此可知,大革命期间,共产国际处于主导地位,即使共产国际提出错误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予以执行。而在此期间,共产国际对蒋介石实行三次让步,共产党虽有心抗争,也无力抗拒。共产国际这种大权在握、强制发出指令的指导方式使中国共产党无法自主地决定中国内部事务,最终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受重创。

(二)不了解中国国情

制定决策时应从实地出发,因地制宜,但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决议过程本身就存在问题。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关系复杂,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应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决策常常是“决胜千里之外”。这种不从实际出发做出的决策往往存在误判。譬如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的立场已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但共产国际仍认为蒋介石是“左派中派的代表人物”。随着大革命的深入,革命形势瞬息万变,共产国际更需要对斗争形势迅速作出判断,以适应事态发展。然而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了解的缺乏,使做出的决策只是“纸上谈兵”。例如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发出“五月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通过工农领导人加强国民党的领导。这些指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缺乏实际操作性。陈独秀就曾在接收共产国际指令后表明“莫斯科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衷心赞同指示,但问题是我们党未必能够贯彻执行。”

(三)套用苏联的政策模式

共产国际在制定政策时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成功革命经验奉为圭臬,以此为依据指导他国实践。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共产国际并非依据国情,而是对苏俄的经验进行照搬照抄。俄国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所以共产国际认为,中国要先有一个资本主义完全发展的阶段,再去推翻这个阶段,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国际未意识到中国与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将两者一概而论。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中共领导人也认为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与无产阶级无关,从而为放弃领导权埋下伏笔。

四、由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得到的历史启示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共产国际从创立之初便强调各国共产党作为其下的一个下属支部,需要听其命令,受其指导,对其下发指令坚决予以执行。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睥睨中国共产党,对中共的工作决策指手画脚,无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为了达成巩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这一目的,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接连实行了三次退让,助长了国民党右派的嚣张气焰,为大革命失败埋下祸根,更是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历史经验证明,要进行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还要学会取长补短,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属于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国际出于发展共产主义者同盟,壮大无产阶级力量的需要,在政策制定、战略选择等众多重大问题上予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这也和大革命时期理论知识薄弱、革命经验又十分匮乏的中国共产党力图发展壮大的需求相合。但共产国际不应将苏俄经验作为刻板的教条,进行一味的照搬照抄。

毛泽东曾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际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指南。我们不应当强行套用统一的策略模式,把他国的胜利经验奉为圭臬,而應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国发展水平大不相同,经济和政治状况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63年版:361—362.

[2]王淇,杨云若.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1.

[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8-119.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613.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68-169.

猜你喜欢
大革命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英国会重蹈“大革命”覆辙吗?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