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画市场谈开去

2020-02-04 08:06李雨桓
书画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技法画作中国画

李雨桓Li Yuhuan

李雨桓,1980年生于贵阳,祖籍山东。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贵州画院专职画家,贵州青年画院院长,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美协会员,贵州省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贵州省青年美协副主席。2002年毕业于天津美院国画系,2009年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画工作室,2013年毕业于首届文化部(现文旅部)全国画院高级研修班。

随着国家日渐强盛,国际声望逐渐提高,民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渐渐提升的同时,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有所追求。伴随着这种趋势,“中国画”作为干百年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且能够直接带来精神愉悦的物品开始走进市场,走进干家万户。但凡是进入了市场的东西,便天然地能带来利益和价值,中国画以及中国画的创造者们也自然开始被利益追逐。

市场是一个现实而又功利的环境,成为商品的中国画开始面临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化。

决定商品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其珍稀性,所谓物以稀为贵便是如此。那么如何让中国画这种商品变得更加具有珍稀性,从而具备更高的价值呢?提高其艺术性、代表性?以这些方法来提升画作在市场中的认可度,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鉴赏中国画的学术价值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鉴赏积累,这成为阻挡普通人的门槛。而且,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者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利益的驱动下,许许多多的“中国画”创作者和销售者(画商)们就开始寻求一些更为简单、便捷的方式来提高其作品的市场价值。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画市场也慢慢开始了标准化的制定。所谓中国画的标准化,简单来说就是定义什么才叫作中国画。符合这个标准的,你画的就是中国画。在中国画这个日益发展的市场里,你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产出更大的价值。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国画爱好者和收藏者缺乏一定的专业鉴赏能力,对于何谓中国画也缺乏认知,信息的不对称就出现了。

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大量的画作作者与画商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手中的画作,使之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各种各样的中国画评价标准开始出现。

在部分无良画商和将绘画视作商品生产的伪艺术家的刻意引导下,中国画评价标准开始偏离其真正的核心价值。

推崇“新” “奇” “怪”,刻意地寻求所谓的个性与面貌,寻找各种可供炒作的噱头。中国画的乱象也开始显现。而现阶段中国画市场的不成熟、不健全也为这样的行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真正执着于艺术的创作者对于中国画市场的生疏也导致了话语权的缺失。大多数中国画收藏者与初学者被大量错误的信息误导,直接导致中国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惜的是,对于这些无良画商和伪艺术家为了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我们最多对其进行够道德上的批评,而无法对其进行法理的审判。

有鉴于此,作为一名中国画的从业人员,笔者仅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不论是有志于中国画创作的人群,还是有意于中国画收藏的大家,搞清楚中国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都很有必要。

对于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在专业圈内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无关于作品市值几何,仅仅关乎不同的人对于中国画不同的认知和追求。只要是诚心实意的思考与探索都应该被尊重,且应该将评判对错的权利交由时间与公议。对于当下学术上的分歧我们无法即时得出结论,但对于为了单纯牟利而制造出来的所谓标准我们完全能够予以批驳。

首先,目的纯粹的中国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也是长期以来为大众所熟悉的,面向传统、研究传统的,使用笔、墨、纸、砚等传统绘画工具、材料,使用传统的绘画语言,表达传统审美趣味的画作。

具体来说,中国画就是在使用毛笔、宣纸等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基础上,由课徒画稿人手,掌握中国画传统程式,通过临摹前人名作,研究传统程式的具体运用,进而深入自然造化,使用传统的笔墨语言与造型程式来表现真实物象,最后结合自身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的具有个性魅力的作品。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创作者遵循干百年以来所形成的标准,如用笔须“以书入画” “如锥画沙” “如屋漏痕”,造型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创作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

第二类画作相对于前一类产生的时间要晚上许多。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的新材料被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来。新的材料与传统的笔、墨、纸、砚相比,无疑有着不同的物理属性,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与传统笔墨截然不同的绘画效果。材料的不同也自然会促进新的创作方式和技法的产生。比如根据画家不同的需求,运用新的科技生产出的能够形成全新“水” “墨” “色”效果的纸张甚至是画布,能够形成独特笔触效果的笔(如喷枪、刷子等新形态的画笔也被大量地运用),能够产生特殊肌理效果的各种催化剂(绘画专用化学试剂)。创作者甚至使用油画材料与版画技法进行创作。

无疑,第二类画作在面貌上与大众所熟知的传统中国画相去甚远,有的甚至与油画、版画等画种分不清楚,甚至被冠以“综合材料绘画” “新材料绘画”的全新名头。乍一看上去,它们与中国画相去甚远。但仅仅因为所用材料、技法与传统相悖就能够简单地证明它们不是中国画了吗?其实不然。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究竟什么是中国画。

在《辞海》和百度百科中关于“中国画”词条的解释是这样的:

中国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绘画同诗文、书法、篆刻相互影响,日益结合,形成了综合的艺术特征。(《辞海》第7版)

中国画……我国传统的绘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百度百科)

不论是权威的《辞海》还是新潮的百度,对于“中国画”的定义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画反映了中国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风格。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中国画”这一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而是自清末中华文明频繁与西方文明发生碰撞,大量的西方观念涌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一个退守的概念。在这之前,我们的先人并没有关于某画作是否为中国画的判断。

纵观中国绘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战国时期使用原始毛笔(“披柱制笔法”)和原始颜料(直接采用动物血液、植物汁液)画于帛上的《人物龙凤帛画》,到晋代使用带有“笔柱”的“有芯笔”和古墨画于古法纸张之上的《地主庄园图》,再到无论纸还是笔、墨都基本成熟的宋元绘画,其所用的材料和技法都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因为宋元绘画所使用材料、技法与魏晋、秦汉乃至先秦不同,就将某一时期采用全新材料和技法的绘画,划分到中国画的范畴之外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不论创作于哪个年代,使用什么材料,运用哪种技法,所表现的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风貌,在绘画题材上亦是如此。佛教传入中国时,佛教造像题材大兴于世。在崇尚山水田园隐逸生活的魏晋时期,山水画题材应运而生。也就是说,是否称为中国画,与所用材料、技法甚至于所表现的题材与对象都没有直接关系。其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表达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诉求。也就是说,在第一类的画作中,哪怕所采用的材料、运用的技法都与传统中国画相同,如果缺少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也依然不能稱其为真正的中国画——仅仅得其形似而已。反之,即便是采用了全新的材料、技法,表现着前人未曾涉猎过的题材,只要其中包含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这便是得中国画之神。

就当前而言,大多数目的明确、直指市场的伪中国画在面貌上与上述第二类更为接近,但又有本质区别。这些伪中国画并非植根于中华文化,再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精神内核,而是近乎“哗众取宠”的“为新而新” “为变而变”。如此,其材料、技法与题材的改变也自然是毫无根基与源头的。

明确了这些,无论中国画收藏爱好者还是有志于中国画创作的群体,都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也只有更多的人正确地看待中国画,才能为中国画的生存和发展营造出更为健康的环境与土壤。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技法画作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手绘技法表现
书画名人汇
学生画作欣赏
作品一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秀秀台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