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人类早期研制的航天器大多依靠蓄电池供电,例如苏联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和我国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就直接使用蓄电池供电,带来的结果就是使用寿命较短。
随着科技的发展,此后研制的大多数航天器都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提供电力,它们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卫星或飞船等航天器上安装一块、两块或多块太阳能电池帆板,将太阳光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为航天器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
虽然绝大多数航天器都装有太阳能电池,但蓄电池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以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为例,它们围绕地球转一圈只需要90分钟,而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航天器很长一段轨道都位于地球阴影区。
在阴影区内,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航天器上的太阳能帆板无法发电,要保证航天器在阴影区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使用蓄电池。当航天器飞到阳照区时,太阳能电池一边给航天器供电,一边将多余的电能储存下来,留待阴影区使用。
此外,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的姿态会不断变化,阳光入射角也在不断变化,如果采用固定太阳能帆板,就不能保证阳光入射角一直接近垂直,太阳能帆板发的电量就会起伏较大,这也需要使用蓄电池进行调节,保证航天器的电源系统能持续稳定地提供电能。
过去数十年里,航天器的电源系统主要使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两种,而蓄电池则起到不可替代的储能作用,是航天器电源分系统的最重部件。因此,对于航天器来说,即使有太阳能帆板发电,蓄电池仍然是供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航天器使用的蓄电池种类众多,且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早期航天器使用的蓄电池以镉镍蓄电池为主,这是技术上最成熟也曾是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蓄电池,它的主要优点是可靠性高和成本低。
镉镍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重量比能量低,大容量蓄电池制作不易。另外,在镉镍电池制作中,氧化镉的污染不容忽视。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这些缺点让它在航天器上的使用越来越少。
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结合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研制出了新型氢镍蓄电池。通俗地说,同等质量氢镍蓄电池的放电量大,但它占据的体积更大。好在对于大多数航天器来讲,发射质量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体积不是大问题。近地轨道上首开记录使用氢镍蓄电池的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目前,氢镍蓄电池是航天器采用的主流蓄电池之一。
如今,卫星使用的最新一代蓄电池为锂电池。得益于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锂电池都不陌生。这种电池具有重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高、使用寿命长和自放电少等优点,其中,锂聚合物电池还改善了电解液泄露问题。目前,锂电池不仅在地面上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了航天器上的主要蓄电池之一。
核電池主要应用在深空探测器上。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和“毅力号”火星车就安装有核电池,它利用钚238放射性衰变获得稳定的电力。核电池的优点是不受光照影响,对深空探测器尤其是外太阳系的深空探测器来说,核电池是必备产品。这种电池在光照强度只有地球轨道数百分之一的深空,仍能通过稳定发电来支持探测器正常工作。
目前,航天器蓄电池发展呈现出一大一小两极分化的趋势。所谓大就是指功率大,以静止轨道卫星为代表的航天器需要大功率电源,要求蓄电池具有大容量、长寿命、高重量和体积比能量的特点;小是指不仅功率小,还侧重于降低蓄电池的体积重量和成本。
据美媒报道,美国宇航局在投资研制新的固体锂电池,如果未来能有效降低固体锂电池的生产成本,它将代替传统锂电池成为航天器蓄电池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