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春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一场场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小学语文成为有效对话的空间?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方法;策略
新课程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越来越成为了课堂中的新理念、新态势。在滚滚的“对话”大潮前,作为--线语文老师更要把握住“对话”的本质,在教学中实践“对话”的新理念,引领着学生和文本展开深度、有效的“对话”,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语言的积累向着更深处溯游。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1、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己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老师说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
2、教师应进一步研读课文,领悟内涵。尽管教参都是集各专家学者的力量编写出来的,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但是仍可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而且每个地区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地对待教参,不.迷信教师用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应该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1、品味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字字珠机,富有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是进行语感熏陶的绝好材料,我们应该在诵读中感受声音美、色彩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诵读中揣摩文章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要注意的是,诵读吟咏、反复朗读,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
2、强化语感。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细一琢磨,却感觉在文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因此在与文本“对话”时要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揣摩,“意会”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强化语感。
3、升华语境。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教学前,教师要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激活自已生的思维,让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语句,细细地欣赏、玩味,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
三、师生之间展开对话
1、创设文本情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文本情景,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和积累,情感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学习文本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直观性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多地领悟文本内容中那些.只能意会的情景。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文本”,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展示了几幅下雨的情境,并配上一段著名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摆脱了传统老师照本宣科的方式,而创设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情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唤起好奇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之产生对话期待的好方法。
2、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读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学习要求: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读书,查字典,基本扫除字词障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精读。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即在老师讲解点拔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感情朗读。一-般用于课后,感情朗读部分课文或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有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3、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领悟角度,学生间也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且“文学文本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空框。作者只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审美创造,生成丰富的‘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课文时,不应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衡量学生是否读出正确的感情,也不应以某--朗读较好的学生为标准来要求其他学生向其靠拢。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应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J].华夏教师,2018 (25):27.
[2]韦桂琴.谈对话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技巧[J].小学教学参考,2018 (07):56.
[3]高源.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學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 (0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