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智林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226篇有关报道农村妇女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媒介形象呈现出“革命进步”“劳动本色”“复杂矛盾”和“爱护与被爱护”的形象变迁过程。本文通過分析相关文本,了解农村妇女形象是如何被形塑的,也希望能藉由此反映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形象建构;话语分析;农村妇女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046-02
一、引 言
21世纪以来,中国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也经历着深刻变革。农村女性不再仅仅依附于土地,她们逐渐走出家庭,以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寻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大陆农村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1]。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最主流权威的媒体——《人民日报》所构建的农村妇女形象的变迁过程,了解农村女性是如何被社会形塑的。同时,也通过对农村女性角色这一侧面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描述,将中国社会的变迁串联起来。
二、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本文选择内容分析法,对农村妇女形象的变迁进行清晰完整的把握,将选取《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近72年的所有相关报道进行抽样。通过对抽取样本的分析,发现其对“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从时间上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6~1949年):“革命进步”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人民日报》对“农村妇女”这个群体的关注较少。从样本量来看,发布于这个时期的相关报道仅有14篇,占比6.2%,其中“革命抗争”“解放进步”“反侵略”“反压迫”等议题出现得最为频繁。
在这部分样本中使用了许多因果性连贯语句来解释农村妇女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原因,深化了农村妇女革命进步的形象。“很多年来我们受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的压迫,今天好容易盼到解放,美帝又要发动战争来侵略台湾、朝鲜,我们要反对它”[2]。这段《人民日报》中的文章片断通过描述农村妇女们参与反压迫、反侵略的原因,让农村妇女的形象生动起来,她们发出坚定的革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声音。
1946~1949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时谋求国家解放是全社会的宗旨,农村妇女也顺势成为进行革命抗争,谋求解放进步的群体。
2.第二阶段(1950~1977年):“劳动本色”的形象
样本中发表于1950~1977年间关于“农村妇女”的报道共计57篇,占样本总量的25.2%。这个时期《人民日报》对“农村妇女”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其经济生活上,她们被视作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儿女。
在这个时期,妇女们被冠以“巧姑娘”“万元户”的称呼,她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文本中采用详述连贯的语句来展现农村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图景。例如,“她们不管在炎热的夏日,或是寒冷的冬夜,整天操纵着机器,练习发动、转弯、倒退以及耕地、耙地、播种、收割等操作技术”[3],“在充满阳光的热处理车间里,排列着整齐的电气和煤气加热炉,送风机吹送着新鲜的冷空气,旧有热处理车间的阴暗、高热、烟尘四起的遗迹已经彻底根除”[4]。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为当时的社会基调。在讲求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女性扛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半边天[5]。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建构的农村妇女形象几乎都是劳动女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重要的建设力量,正是这一时期社会面貌的生动写照。
3.第三阶段(1978~1999年):“复杂矛盾”的形象
发表于这一阶段的样本量为60篇,占样本总量的26.5%。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对“农村妇女”的报道,一方面,肯定了其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自主学习致富技能的奋进自强形象;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农村妇女群体里存在的封建迷信、不响应计划生育、法律知识欠缺等愚昧盲从的形象。这一时期,农村妇女的形象呈现出“复杂矛盾”的态势。
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受地方区域的限制,很多较为闭塞的偏远山区经济条件发展程度较低,其农村妇女的思想文化、知识教育较为薄弱,部分农村妇女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甚至存在违法行为。虽然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开始开放、发展和丰富,但是普及范围还相对较窄,导致农村妇女思想文化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复杂矛盾”的形象。
4.第四阶段(2000~2018年):“爱护与被爱护”的形象
这一阶段的样本量为95篇,占样本总数的42.1%。这一阶段的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权益保护”和“职业技能培训”上。首先,重点报道了政府对农村妇女的土地、医疗卫生、身体健康等权益的保护,以及针对农村妇女群体开展的法律援助、创业就业指导、扶贫致富等活动。这个时期,农村妇女弱势群体的身份集中呈现出来,她们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帮助。其次,农村妇女也在尽力去帮助他人,一些农村妇女干部、农村妇女道德模范这一时期涌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农村妇女呈现出“爱护他人”和“被政府爱护”的“爱护与被爱护”的形象。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中国开始重视运用各种文化传播手段,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一个和平期的中国,努力塑造一个大国形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重要党报,作为承担国家对内和对外宣传任务的媒体。更多地报道社会对农村妇女的关注与爱护对于塑造一个好的国家形象尤为重要。再者,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大国,会对社会弱势群体越来越关注。农村妇女一直被归为弱势群体,所以社会对其的爱护不断增强,不管是在权益保障方面,还是在就业创业扶贫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图改变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分工,让她们逐渐摒除弱势群体、家庭附庸等一系列的刻板印象,实现形象的转型。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观念的不断提高,农村妇女中也涌现出一批批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不仅成为受社会爱护的对象,也展现出爱护他人和社会的形象。
三、结 语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226篇有关农村妇女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一个由“革命进步”(1946~1949年)到“劳动本色”(1950~1977年),再到“复杂矛盾”(1978~1999年),最后到“爱护与被爱护”(2000~2018年)的一个形象变迁过程。《人民日报》是我国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报纸,在世界上有重要的影响力。《人民日报》对农村妇女形象的构建,顺应着时代变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力的产物。本文希望在媒介所建构的农村妇女形象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妇女形象建构变迁的问题,以期能克服农村妇女的刻板印象,寻求媒介对农村妇女形象构建的理性回归,使媒介和公众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认知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雨洋.21世纪中国大陆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 吴宏.京郊展开反侵略运动[N].人民日报,1950-07-28.
[3] 秀珍.京郊五里店国营农场的女拖拉机队[N].人民日报,1952-03-08.
[4] 沈工.沈阳的机械工业在发展中[N].人民日报,1955-08-23.
[5] 闫汇芳.论《人民画报》(1950-2014)封面女性形象的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