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陶塑对当代紫砂雕塑的启示

2020-02-03 16:43王有贵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猛犸象象牙形体

王有贵

中国陶塑的历史相当久远,各地出土的陶土碎片可谓数不胜数,在汉代的时候,陶瓷行业就已经相当成熟,相应的也就出现了一些陶塑制品。汉代陶器没有后世瓷器釉器那种光彩华丽的外观,普遍追求实用和简洁,这是汉代陶器最大的特点之一。在此氛围下诞生的汉代陶塑同样带有类似的特点,汉代陶塑呈现出最直观的一面是它的体积、形体空间的处理手法以及材质本身的美,这些构成了基础的美。两汉时期尚未发展出系统纷繁的美学观念,人的审美以及大众的审美都处于一个十分开放的状态,或者说蒙昧的状态。后世既无法看到陶塑制作者的名字,也无从获得任何的说明,能够分析考虑的唯有形体,这种单纯的气质和情感以及蕴含其中的趣味,即便经过了上千年依旧十分的浓郁。

人类早期对于形体的理解是浅薄的,汉代陶塑虽然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塑造,但由于技艺技法不成系统,所以在造型上追求神似,并不一味地强调形似。所以很多陶塑有着难以形容的写神之美,就如同庄子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的特点跟现代雕塑那种精准的比例以及纤毫毕现的细节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为人的视觉感受是相当主观的,这就如同紫砂壶塑造中对于壶面“直”的理解,在实际观察中,纯粹的直线反而会被看做是斜线或者曲线,相反但有些微曲线的塑造却能被看做“直线”,这种塑造经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才能获得的,而汉代陶塑显然并没有走到这一步,在江苏铜山县出土的西汉女坐俑,笼袖跪坐,姿态恬静,但作者既没有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过多刻画,也没有对其身上的衣饰进行加工,但陶俑整体的面部轮廓和身体姿态却清晰地表现出一种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正是这种简单并高度概括的塑造,反而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温柔、聪颖并带有一点点愁思的侍女形象,而汉代的陶塑普遍都带有这样的风格特点,不追求形体上的逼真,而是专注于人物本身的特点,敏锐地捕捉这种特点并在塑造中加以放大。

当代紫砂雕塑在塑造中同样带有汉代陶塑的一些特点,要知道紫砂器给人一贯的形象就是古朴、简洁、雅致,在过去用紫砂雕塑塑造的各类佛像几乎无一例外地继承这些特点,轮廓性的塑造,辅以夸张变形的特点提炼,就让作品“大象”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形体气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象”通常会由于其谐音被寓为“大祥”,所以塑“象”更多是被认为追求吉祥、祥瑞的表示,且由于“大象”中有一个“大”字,这就又契合了人们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极致之意,所以历来这类创作都广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眼前这件作品“大象”却有所不同,其造型的源头来自于早已经灭绝的猛犸象,这种大象被誉为有史以来体型最为庞大的种类,并且由于其体表覆盖着一层长毛,所以与一般的大象外形完全不同,所以在塑造的时候并不是常规的“玉象”做法,并不是像往常那样用光滑的表面塑造出大象的身躯,而是先用捏塑的形式制作出整个大象的轮廓,随后借用水流塑造出表面毛发的生长痕迹,当然这并不能完美地重现猛犸象身上的长毛,还需要用明针顺着上下的纹理勾勒出线条,这些线条乍看是连贯的,但实际深浅有别,位置越高线条越短促,位置越低则连续性越强,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塑造出长毛象毛发的质感,整件作品绝大部分的部位都依照这种方式来进行制作。

作品“大象”最显眼的部位无疑就是象牙,象牙的色彩如同白玉一般,所以需要用白泥调配出适合的颜色,在镶接的时候象嘴包裹在象牙之外,长长的鼻子处于两个弯曲的象牙中间,一节一节的曲线构成了象鼻生动的形象,整个猛犸象的头部并不需要多么细致的刻画,同汉代陶塑的塑造方法一样,采用注重大形轮廓化小形的方法勾勒出整个象首,由于猛犸是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虽然有科学家通过一定的技术重现了这一物种的形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形象还是陌生的,这时候塑神相对于塑形就更加重要,轮廓特点的突出反而能使得作品更加真实,相反过多的局部细节,反而会让其产生“失真”,由此整件作品就塑造完成了。

总结:紫砂艺术创作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厚广博的文化韵味、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趣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文明成就和精神风貌。在当代紫砂雕塑创作当中,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必然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历史上很多的陶塑、雕塑创作都可以为当代紫砂雕塑提供很好的学习和借鉴,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和拓展,将让紫砂雕塑的艺术基础变得更加夯实,从而产生更强的成长潜力,并以自身蓬勃的艺术魅力不断地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猛犸象象牙形体
一根象牙筷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粉色象牙梦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我是动画大明星——真猛犸象
如何饲养猛犸象
象牙长啊长
象牙战争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