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妙法莲华经》缺题残卷缀合释例

2020-02-03 02:21冯国栋秦龙泉
敦煌学辑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残片楷书

冯国栋 秦龙泉

(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一、S.12028+S.13160+S.9649+S.606

(1)S.12028,见IDP网站。残片。如图1右上部所示,存5残行,每行仅存上部8-10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2)S.13160,见IDP网站。残片。如图1右下部所示,存3残行,每行仅存下部2-8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3)S.9649,见IDP网站。残片。如图1中部所示,存10残行,每行仅存上部5-16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4)S.606,见《英图》10/144B-156A(5)“《英图》10/144B-156A”指图版出自《英图》第10册第144页下栏至156页上栏,A、B分别表示上、下栏,下仿此。。18纸,前部如图1左部所示,首残尾全(首行下部残泐),存511行(首纸1行,末纸27行,其余各纸每纸29-31行),行17字(偈语16字或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英图》条记目录称该卷为7-8世纪唐写本。

图1 S.12028+S.13160+S.9649+S.606(前部)缀合示意图

按:前三号残片残存文句既见于《妙法莲华经》卷二,又见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二,难以确定具体出处。但上揭四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所示,S.12028与S.13160上下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二号的“固”“萨道”三字大抵得以复合为一;S.12028与S.9649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二号的“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九字皆得成完璧;S.9649与S.606亦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二号的“养佛释提”四字皆得成完璧,其下残字“恒”的残笔亦可大致拼合。又此四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据全文补足所缺文字后,行17字(偈语16字或20字),行间距及字体大小亦相近),字迹书风近似(皆为楷书,字体俊秀,流畅自然),可证此四号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此四号既可完全缀合,而后一号有“妙法莲华经”品题及卷第二尾题,则可以断定前三号亦必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二”残片。四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以琉璃为地”句后四字左侧残形,至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二”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11C19-19A12(6)“《大正藏》T9/11C19-19A12”指存文对应《大正藏》第9卷第11页下栏第19行至第19页上栏第12行,“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仿此。。

二、Дх10630+BD2931+BD5662+BD3078

(1)Дх10630,图见《俄藏》14/352B。残片。如图2-1右部所示,存12行,行约17字(首行仅存下部一字左部残笔,第2、3行中上部残泐,末行存上部十二字,完整者仅“坚固”二字,其余十字仅存右侧残形,倒数第2行下部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2)BD2931(北5303,阳31)(7)括注的“北5303”为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卷缩微胶卷及《敦煌宝藏》编号,“阳31”是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卷原千字文编号。下仿此。,见《国图》39/300A-301B。4纸,纸高25.5厘米。前部如图2-1左部所示,后部如图2-2右部所示,首尾皆残(首行仅存下部四字左侧残形,次行行首十二字残泐,后五行下部残泐渐次加大,末行仅存上部五字,完整者仅行首首字,其余四字仅存右侧残形),存80行(前纸12行,中二纸每纸25行,后纸18行),行约17字(偈语20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妙法莲华经卷四”。《国图》条记目录称该卷为7-8世纪唐写本。

(3)BD5662(北5283,李62),见《国图》76/89A-93A。8纸,纸高25.5厘米。前部如图2-2左部所示,后部如图2-3右部所示,首残尾缺(首行仅存下部若干残笔,不易辨识,前三行上部残泐),存185行(前纸10行,后七纸每纸25行),行约17字(偈语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国图》拟题“妙法莲华经卷四”。《国图》条记目录称该卷打纸,砑光上蜡,卷面污秽变色,为7-8世纪唐写本。

(4)BD3078(北5330,云78),见《国图》42/54B-62B。15纸,纸高25.5厘米。前部如图2-3左部所示,首缺尾全,存360行(前十四纸每纸25行,后纸10行),行约17字(偈语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四”。《国图》条记目录称该卷为7-8世纪唐写本。

图2-3 BD5662(后部)+BD3078(前部)缀合示意图

按:前二号残卷残存文句既见于《妙法莲华经》卷四,又见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卷四,具体出处不易断定,《国图》把第二号判定为《妙法莲华经》卷四,并无切证。但上揭四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2-1、2-2、2-3所示,各号依次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Дх10630与BD2931的“神通”“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精进”诸字、原本分属BD2931与BD5662的“大”“阿若陈”诸字皆得以复合为一;BD5662末行行末“为”字与BD3078首行行首“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十二字相连成句,中无缺字。又此四号纸高相同,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天头地脚等高,据全文补足所缺文字后,行约17字,行间距及字体大小亦相近),字迹相近(参看表1相同字形比较),书风似同(皆为楷书,笔墨浓淡不一,横画伸长,笔意相连),可证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又BD2931末纸18行,BD5662首纸10行,二号缀合,除去重合的三行,全纸25行,正与该卷前后各纸满行25行的用纸规格相合,可以参证。此四号既可完全缀合,而后二号文中有“妙法莲华经”品题,末号又有“妙法莲华经卷第四”尾题,则可以断定前二号亦必为“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残片。四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教化饶益无量众生”句“教”字左部残笔,至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27C16-37A2。

又按:《国图》条记目录称BD5662为打纸,砑光上蜡,卷面污秽变色;而BD2931、BD3078条记目录则未见相应判断,当有疏漏,应进一步核检原卷作补充说明。

表1 Дх10630、BD2931、BD5662、BD3078用字比较表

三、S.8868+S.10423+S.10362+S.84

(1)S.8868,见IDP网站。残片。如图3右下部所示,有文字部分存20残行,每行仅存中下部2-15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2)S.10423,见IDP网站。残片。如图3中上部所示,存9残行,每行仅存上部3-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3)S.10362,见IDP网站。残片。如图3中下部所示,存6残行,每行仅存中下部4-14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4)S.84,见《英图》2/101A-109。13纸。前部如图3左部所示,首残尾全,存364行(首纸7行,中十一纸每纸31行,末纸16行;首行仅存十余字左侧残形),行17字(偈语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末尾另有“咸亨二年十月十日”写经生及装潢手、校经生等名录。

图3 S.8868+S.10423+S.10362+S.84(前部)缀合示意图

按:前三号残片残存文句既见于《妙法莲华经》卷五,又见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五,具体出处不易断定。但上揭四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3所示,S.10423与S.8868、S.10362上下相接,S.8868与S.10362、S.10423+S.10362与S.84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S.8868与S.10423二号的“乐”字、分属S.8868与S.10362二号的“数转过上”“人”“数”“过”“劫”八字、分属S.10423与S.10362的“进”“神”二字、分属S.10423与S.84的“尊我昔来”四字、分属S.10362与S.84的“未”“国”“所从”四字,缀合后皆得以复合为一。又此四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据全文补足所缺文字后,行17字(偈语20字),行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字迹书风近似(皆为楷书,字体端庄,横画起笔出锋明显,笔意相连),可证此四号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此四号既可完全缀合,而后一号文中有“妙法莲华经”品题,又有“妙法莲华经卷第五”尾题,则可以断定前三号亦必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五”残片。四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闻已信行”句末字左部残笔,至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五”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40B14-46B14。

四、Дх10614+BD3+BD373

(1)Дх10614,图见《俄藏》14/347A。残片。如图4-1右部所示,存16行,行17字(首行仅存中部二字左部残笔,次行上下部、其后三行下部、后六行上部皆有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2)BD3(北5695,地3),见《国图》1/21A-22A。3纸,纸高25.5厘米。前部如图4-1左部所示,后部如图4-2右部所示,首残尾缺(前四行下部残泐渐次减小),存63行(前纸7行,后二纸每纸28行),行17字(偈语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国图》拟题“妙法莲华经卷六”。《国图》条记目录称该卷经黄纸,卷面变色,为7-8世纪唐写本。

(3)BD373(北5755,宙73),见《国图》6/89A-92A。6纸,纸高25.5厘米。前部如图4-2左部所示,首尾皆缺,存149行(前五纸每纸28行,后纸9行),行17字(偈语20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妙法莲华经卷六”。《国图》条记目录称该卷经黄纸,纸张变色,为7-8世纪唐写本。

图4-1 Дх10614+BD3(前部)缀合示意图

图4-2 BD3(后部)+BD373(前部)缀合示意图

按:前一号与后一号残存文句既见于《妙法莲华经》卷六,又见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卷六,具体出处不易断定。但上揭三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4-1、4-2所示,三号依次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Дх10614与BD3的“七宝”“已”“此众”“当”六字自右至左、自上至下得以复合为一;BD3末行行末“是”字与BD373首行行首“善男子善女人”六字相连成句,中无缺字。又此三号纸高相同,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天头地脚等高,长行行17字,偈语行20字,行间距及字体大小亦相近),字迹近同(参看表2相同字形比较),书风相似(墨色浓重,横画起笔出锋,顿笔有力,捺笔露出锋芒),可证此三号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此三号既可完全缀合,而次号文中有“妙法莲华经”品题,后二号《国图》拟题“妙法莲华经卷六”,甚是,则可以断定前一号亦必为“妙法莲华经卷第六”残片。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闻是经随喜已”句“是经”二字左侧残形,至“随其义趣”句前二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46B29-50A23。

表2 Дх10614、BD3、BD373用字比较表

五、S.9594+S.7584+P.2090

(1)S.9594,见IDP网站。残片。如图5右上部所示,存7残行,每行仅存上部6-9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2)S.7584,见《宝藏》55/249B。残片。如图5右下部及中部所示,存15行,行17字(前两行下部及前六行上部皆有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宝藏》拟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六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3)P.2090,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彩图。前部如图5左部所示,首缺尾全,存424行,行17字(偈语16字或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末有题记“龙朔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于雍州写经生彭楷抄”。

图5 S.9594+S.7584+P.2090(前部)缀合示意图

按:前二号残片残存文句既见于《大正藏》本《妙法莲华经》卷六,又见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卷六,具体出处不易断定。但上揭三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5所示,S.9594与S.7584上下、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S.9594与S.7584的“清”“众”“作”“善”四字自右至左、“随从是菩萨复”六字自上至下皆得以复合为一;S.7584与P.2090左右相接,S.7584末行行末“得大势!于意云”六字与P.2090首行首字“何”相连成句,中无缺字。又此三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长行行17字,偈语行16字或20字,行间距及字体大小亦相近),字迹近同(参看表3相同字形比较),书风相似(皆为楷书,字体清秀,间距疏朗,端庄雅正),可证此三号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此三号既可完全缀合,而后一号文中有“妙法莲华经”品题及“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尾题,则可以断定前二号亦必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残片。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二十千万亿偈”句,至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51A4-56C1。

又按,《大正藏》本《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在卷六,“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在卷七,而上揭三号缀合后此五品皆在卷七,盖分卷不同,当为八卷本。因此,此三号宜统一改题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七。《宝藏》为S.7584拟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六”,不妥。

表3 S.9594、S.7584、P.2090用字比较表

六、S.12410+S.9728+S.12449+S.8869+S.1166

(1)S.12410,见IDP网站。残片。如图6右下部所示,存5残行,每行仅存下部5-10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2)S.9728,见IDP网站。残片。如图6中上部偏右所示,存6残行,每行仅存上部3-9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3)S.12449,见IDP网站。残片。如图6中下部偏右所示,存6残行,每行仅存下部3-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4)S.8869,见IDP网站。残片。如图6中上部所示,存9残行,每行存上部5-13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IDP未定名。

(5)S.1166,见《英图》18/323B-330B。14纸。前部如图6左部所示,首残尾全,存279行(前纸15行,中十二纸每纸21行,后纸12行;前三行上部及下端皆残泐,首行仅存下部一字左部残笔),行17字(偈语16字或20字)。楷书。有乌丝栏。文中有标题“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六”。《英图》条记目录称该卷为8世纪唐写本。

图6 S.12410+S.9728+S.12449+S.8869+S.1166(前部)缀合示意图

上面我们通过残卷内容、裂痕吻合、残字契合、行款格式、字迹书风等角度,选取《妙法莲华经》缺题残卷中的23号缀合为6组。这些残卷的缀合不仅使得原先分离的“骨肉”重新团聚,而且对无法确切定名的残卷进行定名并断代。如第一组前三号残片,根据残存文字无法确定其具体出处,后来我们发现此三号可与S.606缀合,后者卷中有《妙法莲华经》品题,卷末又有“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尾题,据此,我们就得以确定此组前三号也应该是《妙法莲华经》卷二残片。又如第五组前二号残片,根据残存文字也无法确定其具体出处,后来我们发现此二号可与P.2090缀合,后者卷中有《妙法莲华经》品题,卷末又有“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尾题,据此,我们就得以确定此组前二号也应该是《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七残片。而且P.2090尾部有“龙朔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于雍州写经生彭楷抄”题记,可据以确知此三号的抄写时间都应是唐龙朔三年(663)。如此等等,敦煌本《妙法莲华经》缺题残卷的缀合,对敦煌文献进一步整理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表4 S.12410、S.12449、S.9728、S.8869、S.1166用字比较表

猜你喜欢
残片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残片续缀
我有一个梦寄存在老火车站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敦煌文献王羲之《尚想黄绮帖》拾遗
古瓷残片是否有收藏价值?
楷书
莫桑比克发现的飞机残片来自马航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