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峰村生态民居建筑的发展

2020-02-02 11:50王全欣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融合

王全欣

(山西 运城 044000)

一、王峰村建筑的演变历程

王峰村是韩城市辖乡。1958 年建峰园公社,1959 年更名王峰公社,1983 年改乡。位于市区东北,距市区27 公里。面积126 平方公里,人口0.9 万。因为韩城属于陕西的关中地带,所以就韩城建筑而言整体样式呈现的是关中建筑的样式风貌。关中民居的建筑布局是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特点的,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装饰艺术水平高等特点。布局上,房屋都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以厅堂串起来层层院落形成狭长的两进或者三进的院子。关中地区夏季炎热,防晒就成了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有的民居两邻共用一个墙,各盖半边,厢房向院内收缩,而两厢檐端距离也非常小,夏季院内就会形成大片的阴影区,避暑效果好。此外,关中地区历来地少人多,所以这里的传统民居宅院布置密集,院落非常狭窄。王峰村位于韩城境内自然也属于关中地带,所以王峰村在最初的建筑状态是关中建筑,形成了古寨这样独特的聚落布局。

王峰村的古寨的建筑形态就具有了关中建筑的特点和样式,整个房间空间狭小,并且布局紧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原本古寨的村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为寻找另外的生存空间,把目光放在了古寨的下面,王峰村四面环山又靠近陕北和山西地界,从而受到窑洞文化的冲击,地势和文化的优势使得王峰村的建筑从关中民居逐渐向窑洞建筑转移。从而使得窑洞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另外,窑洞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王峰村因为植被的原因无法产出符合关中建筑所需要的梁架结构的粗大的木材,所以当地村民放弃了居住已久的关中民居。

窑洞的产生使得人们渐渐离开了生活了几百年的关中民居,转而住进了挖出来的土窑中。土窑外部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和隔音。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并且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保温强,防风性也特别强。王峰村地势较高,夏季炎热又处于黄土高原之中风沙较大,这些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逐渐发现了窑洞的实用价值,认为这才是王峰村应该具备的建筑形态,并能与环境进行完美的融合,所以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古寨搬了下来,选择了窑洞这样的建筑形态。

但是,土窑这样的建筑有它天然的一些弊端,就是只能单层建筑,不耐雨淋,内部容易潮湿,而且室内光线、透气比较差。如果地震来临,容易倒塌。王峰村因为土壤问题,并不能像陕北窑洞一样成群的从山体里挖出窑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建造工艺的提高,王峰村的居民逐渐选择了独立式窑洞即平地窑的建筑形态来作为自己生活的空间场所。独立式窑洞工序讲究,结构严谨;多为砖石结构,用石头或砖作建筑材料,在平地上建的窑洞。独立式窑洞与土窑洞不一样,土窑洞是预留土炕,而独立式窑洞的火炕另盘。打锅台,起烟洞,形式自取,不受地势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具有极强的稳固性,耐用,可持续很强。它具有土窑的一切优势,并且弥补了一些劣势,所以成为了王峰村人们的首要选择,赋予了王峰村不一样的文化内涵,逐渐延续到今,成为人们建造房屋的习惯。

二、村落建筑形态的演变如何与环境进行融合

上面分析了王峰村建筑形态的演变主要有三种,即关中民居、土窑、独立式窑洞。王峰村的建筑形态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变化,从而形成了三种建筑形态并存的画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但是每一种建筑形态都进行了与环境的融合,不论或好或坏都成就了如今的王峰村。

在关中民居时期,王峰村的居民跟随大潮流被选择了关东民居这样的建筑形式,在山顶上建造了梁架结构的房屋,造型古朴,装饰复杂。整个村落隐于山林之中,木制结构的房屋,青色的砖墙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对环境的破坏较少,与环境的融合相对比较和谐;在传统窑洞时期,人们因为人口需求而改变了生存方式,又因为自然环境和材料的采用以及地理原因等,选择了窑洞这样的建筑形态,这本身就是与环境的一种的融合,做到了就地取材,利用大自然而建造自己的房屋,利用大自然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得人类生存与生活可以和自然共生,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局面。但是,由于王峰村本身的自然环境原因并不适合较多的建造窑洞,人们对山体的改造,其实也是一种对山体的破坏,对自然的破坏,使得一些地方发生了坍塌和山体滑坡事件,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进行融合,现如今也存在部分废旧的坍塌窑洞,也并没有进行及时的修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今的建筑形式,即独立式窑洞,在平地上建造的窑洞,整体布局依山势而建,在树木中若隐若现。但是整体房屋造型单调,不能与整个环境进行完美融合,又随着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引入,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从而对环境进行了一定的破坏,房屋的绿植较为单调,缺乏丰富感,使得山体的绿植减少,自然生态的持续性也遭到了阻碍。

这些就是乡村建筑演变过程中与环境的融合,每一种建筑形态都在自身的历史局限中做到了与环境进行一定的融合,但是随着发展现如今的建筑形态并不能很好的与自然环境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线,形成自身的特色,做到建筑只有像树木一样在自然中生长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顺生关系。

三、王峰村民居建筑在今后的发展

一个乡村民居建筑,它的未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应该如何进行发展才能在历史的潮流中不被淘汰,它应该怎样保留主自身的文化传承并且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一)与环境进行融合

建筑外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然状态,与人工秩序的错综表现,与周边环境的全面结合。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并不是建筑千篇一律,强调建筑的个性与融合并不矛盾,把握建筑如何来表现个性,强调原创更加强调与环境的融合。

其中绿化在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中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一个乡村的建筑形态本身就应该依托与本地的自然环境,让其建筑形态呈现出一种与当地自身环境相同或相融的自然形态,但也要展现自己的个性,让绿化让植物和自身的建筑材料进行与建筑的融合,多选取本地应有的植物来进行乡村庭院设计,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多就地取材,这样才能够与自然环境,自然地风貌与色彩进行融合。

(二)与传统建筑元素和历史文化进行融合

乡村民居建筑的发展必须依托于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建筑其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形式而存在并且一直被传承。民居建筑只有与本地区传统建筑元素和历史文脉融合才能符合它本有的灵魂,才能拥有其特色。

王峰村现代民居的建造方式与建筑材料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变得空洞乏味,其整体外观风貌也与整个中国的普遍农村形式充满了类同性,显现不出特色风貌。王峰村的本有的建筑文化就是关中民居建筑,还有其独特的关中和黄土地区的文化传承。只有抓住这条历史文脉线并且进行现代民居建筑设计才能不失其特色,保留住文化的传承,才能展现王峰村的历史文化,让其自成一体。

(三)与现代工艺材料进行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造建筑的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乡村民居也要与时俱进,改变其材料结构框架并具有现代感的装饰都是乡村民居应做出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使乡村民居服务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王峰村的生态民居建筑与现代工艺材料结合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地追求现代感而失去了其本身的特色与文化,这样会更加得不偿失。找准现代工艺中可以和乡村民居结合的材料,不要显得太突兀,这样才能即让人们生活充满便捷,让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又不丢失其文化传承,让其建筑富有特色的成长。

(四)与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进行融合

勒柯布西耶曾说过: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既然是“机器”那么它最主要的前提就是为人服务,如果一个建筑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那么它的存在就只是一个装饰品没有什么实际的存在意义。

因此,在王峰村生态民居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在现代化的今天乡村里的居民在心里上想要追求城市里建筑的美观和舒适感,我们要抓住这两者的中间点来进行改造,在不失其特色的同时,满足人们追求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并不能一味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心理需求的形成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并有一定的跟风行为,所以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有一定的归属感,认为本土的才是最好的,让他们认为有特色的才是最美的。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科技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乡村建筑的发展也是必然的,任何一种建筑形态都不会永久的存在,都要与时俱进进行发展变化,这样才能永远充满活力。王峰村生态民居建筑只有与环境进行融合,与传统建筑元素和历史文化进行融合,与现代工艺材料进行融合,与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才能保留中国那仅有的一点乡土气息。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融合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民居智库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民居摄影
《融合》
陕北窑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