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沈小波 田甜 王勇 武魏楠
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当企业家们觉得股票太贵,就会卖出股票。
2020年以来,一面是上市公司股价连创新高,一面是大股东减持,高位离场。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显示,今年年初截至10月25日,1835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完成减持,减持套现总金额达到5461.18亿元;去年全年则有1742家上市公司发生减持,合计减持总额4221.68亿元。阿里巴巴马云和蔡崇信减持超过500亿元,腾讯马化腾和刘炽平减持超过70多亿。
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当有筹码的企业家们觉得股票太贵,必然会卖出股票,或投入实体经济或作为财富收入。但大股东们相比小投资者,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当大股东们纷纷减持的时候,小投资者们最担心的就是在风口浪尖当了“接盘侠”,成为泡沫中的“韭菜”。
自从今年初疫情爆发以来,不仅是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龙头,甚至拼多多都迎来了大幅上涨。但同样的是,这些公司也都遭遇到了主要股东的套现减持。要知道,这可是马化腾三年来第一次减持腾讯股票。难道我们也要用“马化腾套现改善个人生活”的理由来解释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被扭曲了价值。少量的蓝筹股被海量的资本追逐,资本都在加码互联网巨头。这种背景下的股价上涨或多或少地带有了一些泡沫的意味。
带着这样的比较,再回看新能源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减持,或许能给我们有更多的启发。
2020年10月光伏板块飘红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碳中和”承诺。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2030年、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加持下,可再生能源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力军。
2020年是光伏、风电补贴的最后一年,从2021年开始,光伏、风电就正式进入平价时代。经历多年的补贴扶持,中国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光伏制造业,并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光伏、风电的成本已经与煤电平价甚至低价。
但是“碳中和”与平价的利好之下,风电与光伏在2020年也暴露出了各自未来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也许正是这些潜在的不利因素,让大股东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号。
相比之下,海上风电的疑虑更多一些。2020年1月23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紧急联合下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下称“《若干意见》)”,明确从2022年开始,中央财政不再对新建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补贴。
有业内人士称,这一文件的发布,无异于对海上风电宣判死刑。
此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曾表示,到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才能完全实现平价。
中央补贴明确退出时间之后,行业翘首期待地方补贴。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期待具有多重合理性,首先,风电产业是地方着力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海上风电可以有力助推地方能源转型。同时,沿海省份经济相对发达,具备补贴实力。
但是,截至目前,虽多有传闻,但并没有明确地方补贴政策出台,海上风电电价存在硬着陆风险。如果没有地方补贴接力,以五大四小电力央企为主的开发商或将失去风电开发热情,风电产业或遭遇低谷。
事实上,对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而言,明年都将迎来骤变。平价风暴将至,度电成本控制成为行业生存与发展要义。目前来看,光伏度电成本可控性优于风电。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显示,在全投资模型下,地面光伏电站利用小时在数1800小时、1500小时、1200小时、1000 小时时,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LCOE分别为0.28、0.34、0.42、0.51元/kWh。随着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效率提升,双面组件、跟踪支架等的使用,运维能力提高,2021年后在大部分地区可实现与煤电基准价同价。
风电产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长,技术更加密集,投资回报周期更长,轴承、叶片等关键零部件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淀,门槛要高于光伏。海上风电作业的打桩机等关键设备更是国之重器,国内尚处在攻坚突破阶段,少量实现国产化。
由于上述原因,产能也成为风电产业短板。以近两年来的抢装为例,塔筒、轴承等核心零部件全面吃紧,2019年的价格涨幅在30%左右,二三线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也水涨船高。有主机厂商表示,需要提前半年支付货款,才能可能拿到零部件。
基于此,2019年以来国内风机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业绩大增,也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提供了条件。
随着3060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风光竞速的态势更加突出。在这一目标倒逼下,我国新能源增速要远超以往。而由于度电成本可控性高及施工等优势,光伏对风电市场份额的挤压作用明显。
在日前“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光伏专题会上,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均表示要加大光伏投入,稳居风电装机第一的龙源电力也提出大规模开发光伏发电。
从发展势头上看,光伏领先风电。
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87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100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866万千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392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1234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58万千瓦
与风电相似,在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供应链短缺制约行业稳定发展,也为产业链供应商涨价、业绩扩张、股东减持创造机会。
2002年7月19日,保利协鑫新疆多晶硅生产基地发生安全事故,4.8万吨年产能的新疆多晶硅工厂停产。事故后,多晶硅致密料价格一飞冲天,市场均价为86元/kg。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多晶硅致密料市场均价从60元/kg上涨到86元/kg,涨幅为43.3%。硅料涨价带动了硅片价格上调,紧接着电池、组件价格开始上涨。这一轮价格上涨之后,光伏产业链制造企业业绩水涨船高。
硅料价格趋于稳定后,玻璃产能再成为瓶颈。11月3日,六大组件企业——阿特斯、东方日升、晶澳、晶科、隆基、天合光能发布《关于促进光伏组件市场健康发展的联合呼吁》的公开信,公开呼吁电站业主做好并网延迟的准备、上游玻璃企业积极作为,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放开对玻璃产能的限制。
今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提出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平板玻璃(含光伏玻璃)项目。就这样,短缺的光伏玻璃和过剩的平板玻璃被归到了同一类。
基于此,信义玻璃、福莱特这两个玻璃寡头的订单已经饱满,公司市值和股价也在近期不断创新高。
从根本上讲,新能源产业的扩张是产业链成长的原始动力。始于斯,终于斯。在平价时代来临之前,新能源上市公司大股东们高位套现超过200亿元,或许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