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主要教学的是汉语文化思维与表达方式、汉语传统文化等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可以为人打造坚实的语言基础,了解不同情况下适用的语言应用方式,还能够让人从文章的意境中通过情感的共鸣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语言意境
作者简介:李云云(1976.11-),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硕士研究生,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学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代表性内容。语言的应用以及意境的作用是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语言包括字、词、句、段等内容,而字、词、句、段的不同组合、应用方式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并构造出不同的意境,进而给读者带去不同的感受与感悟。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够提升人的表达交流能力,并且还有助于人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思想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途径与价值
(一)语言的应用途径与价值
1.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沟通工具,也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的语言应用能力会对人们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当前时代备受青年关注的热词“钢铁直男”为例,这个词之所以备受青年女子们的关注,便是因为她们在生活中常遇到一些说话很直且情感价值较低的男性朋友,她们在和男性朋友交流时,便容易被这些男性朋友直白的话语刺激到。总结其原因,较差的语言应用能力便是形成“钢铁直男”的重要因素[1]。生活中相同的例子也有很多,当人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存在缺陷时,其生活以及与他人的相处便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人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生物,但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是更体现感性的,语言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渠道,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够有效地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良的语言应用则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面对好友的倾诉生活的烦恼时,具有良好语言应用能力的人会赞同好友的,然后再委婉提出放宽心态等解决措施,而语言应用能力较差的人虽然也想要表达相同的意思与情感,但他们只会直截了当地告知好友停止倾诉。在例子中,前一类人的语言能够发挥其设想中的劝慰效果,而后一类人的语言则很可能让好友误认为倾诉的对象对自己产生了厌烦之感,进而使友谊走向陌路。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良好语言应用能力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工作学习中的应用
语言还是人们工作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对人们的工作与学习质量有巨大的影响。在工作中,语言的应用渗透在不同职业的不同工作内容中,其中共通性的语言应用途径便是工作总结与工作报告,比如有的人的工作报告详略得当、非常精简、措辞得体,而有的人的工作报告内容却东拉西扯,无法简明扼要地展现出自己的成果[2]。如此,即使是取得了同样的工作成果,因语言应用能力差异而导致的工作报告差异也会使人们的职位发展产生较大的差异。而在学习中,语言的应用则会对学生众多学科或专业的学习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为语文、思政等对表达需求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在各阶段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检测语言应用能力的环节。比如,在实践活动之后,学生需要为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在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学生需要完成评述类作业;在大学学习之后,学生需要尽可能完成优质的毕业论文等。而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语言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很多时候研究员自己能够理解研究成果,但是其写出的报告以及论文却难以让别人看懂,这就是他们语言应用能力较差产生的影响。总体而言,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求人们拥有足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否则人们便无法在其身处的领取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语言的应用能力对人的人生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所有身份的人都应当积极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在生活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方法主要有阅读、朗读、背诵以及实际应用。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作家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人们应当结合自己的语用能力缺陷阅读在相关语言应用方面备受好评的优秀作品,以此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3]。比如,对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职场人士,他们应当翻阅《语言文字应用》等教学类书籍,通过这种技能教学类书籍提升自己的书面语用能力。而对于语言艺术欠缺的人,他们则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不同的优秀文化作品,如《边城》《呐喊》等文学作品,通过文化作品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此外,人们还可以依据兴趣阅读《语言的艺术》《语言学的邀请》等书籍。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人们还应当为自己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以实践辅助自己理解阅读所学的知识。并且,人们制定的实践计划应当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的人士,应当购买专业的书籍,然后完成书籍设置的习作任务。此外,人们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性,在网络上搜集相应的教学视频,以视频辅助自己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总体而言,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专业引导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当利用自己或者社会中存在的资源,并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积极进行实践。
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解析
(一)语言意境的形成与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意境一般出现于古诗之中,诗人在创作时会将自己的情感与环境相结合,通过采用特殊情感色彩的字、词描绘环境,进而将环境渲染成独特的意境。同理,在一些白话文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会使用相同的方式构建意境,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达成其他的目的。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的意境是来源于生活且具有创新性的[4]。在古诗中,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主要元素,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感状态的不同,作者对意象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月”为例,对于这一意象,大多数人的影响是表达思乡等情感,而在使用“月”这一意象的过程中,诗人们逐渐为“月”添加了象征高洁品质、阐述光阴变化、象征世事无常等情感,致使不同古诗中由月构成的意境具有情感、哲思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性。
(二)语言意境的价值
由语言构建的意境在文学作品以及现实中都有丰富的价值。比如,在古诗中,诗人能够通过营造意境提升作品的文学与审美层次,而不是以直白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情感。其次,优质的意境还能够增强作品情感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轻松的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5]。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在这一首诗中,作者以题中的“春、江、花、月、夜”为基础,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人间坚贞爱情的歌颂、人生哲理的探寻等内容,融合在对环境、意象的描绘与描写中,进而营造出了蕴含上述内容的宏大、复杂、优美而邈远的意境,这样的意境也造就了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盛名。而在学者们研究古诗时,古诗的意境也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其次,语言意境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就巨大的应用价值。以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往往会使用语言、多媒体为学生构建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内涵的支架,辅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工作方面,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演讲师发表演讲师,也需要使用语言构建各类意境,以意境活跃员工或者听众的情绪与思维[6]。总体而言,语言意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还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语言意境解析与营造能力的提升策略
意境是由环境、所用意象、独特情感色彩词语构成的,要解析或者营造优质的意境,就需要人们从自身积累以及理解能力入手。首先,人们需要积累自己的阅读量,对构成意境的意象有基础的认知。比如,李清照的两首诗《醉花阴》与《声声慢》,这两首诗都应用了酒、黄昏、风等意象,但是各意象的具体含义又有不同[7]。《醉花阴》中的“把酒”一词,体现的是作者闲适的状态,而《声声慢》中的“淡酒”一词,则更倾向于体现“酒”意象本身的离愁别绪之情。而人们应当阅读并品味这两首诗,通过对此了解意象的差异,进而推导出意境的真实内涵。除古诗外,人们还可以选择阅读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书籍,如史铁生、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当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可能会遇到许多无法理解的作品,人们在这个时候便应当通过网络查找其他读者的评论,以此辅助自己理解作品[8]。其次,人们需要增强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的应用与感知是一体两面的,通过锻炼与提升朗读、表达能力,人们自然也就更能理解不同的环境描写与意象应用在情感、思想方面的作用,也就能够更轻易地解析语言的意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汉语言文学对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文学创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在当前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线上沟通软件的文字信息,且文字在人们的娱乐与工作中也占据巨大的比重。所以人们应当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影响,进而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应用以及语言意境的构建与解析能力,以此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晨雨.浅谈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3):5-6.
[2]韩沂霖.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在具体应用中的意境分析[J].学周刊,2019(06):190-191.
[3]李树茂.试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7):72+74.
[4]董宇.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69.
[5]梁俊刚.浅谈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與意境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29):74.
[6]靳喜娜.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15):64-65.
[7]林廷群.浅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明日风尚,2019(09):137.
[8]袁焱旎.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中华辞赋,2019(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