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与阳刚之气》是美国汉学家乔安娜·德·波德维斯泰尔(Joanne D. B)研究孟子思想的一本学术专著,作者从性别维度和母性思维分析了孟子思想中所体现的阳刚之气。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书名、文化概念词、历史典故以及《孟子》引文,翻译中国典籍的外文著作适宜采取语言回译和文化回译策略,而本书的翻译重点在于文化回译策略的研究。在回译过程中,根据作者引用《孟子》的不同情况,采取对应的回译策略。
关键词:《孟子与阳刚之气》;《孟子》;语言再现;文化回译
作者简介:靳筱筱(1992-),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3
一、引言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经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深受本国文化熏陶的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维度研究中国典籍,并开始撰写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专著。此类专著具备以下特征:1)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2)专有名词较多;3)对中国典籍有不同程度的引用;4)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因此,根据此类专著的特征,我们通常采用回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实践。回译不是文本之间机械的语言转换,而应该考虑到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根据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习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达到语言形式和文化概念的回归。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回译策略”已有多年研究,对其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其中,Brislin在Back-transl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一文中提出回译指已译成某种语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1]。接着Shuttle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译的概念,即“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言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2]。国内学者冯庆华教授认为,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3], 也是说A是原文,B是相对应的译文,现将B回归A的过程。但如果只是强调两种语言或者两个文本之间的转化,那么回译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被缩小。因为西方汉学家所写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并不都是对中国典籍的直接翻译,而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剖析中国文化,所以此类研究专著是“素材引用”或者“思想文化引用”。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回译的内容不仅可以是纯洁的文本,还可以是糅杂了其他语言材料等思想的文本。就《孟子與阳刚之气》一书而言,这本书没有对应的中文译文,而是美国汉学家在研究孟子及其思想之后,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性别思维,这是作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别具一格的解读[4]。此外,王宏印教授提出“无本回译”[6],而《孟子与阳刚之气》是“有本回译”,这个根本就是《孟子》一书。因此,在对原作进行翻译实践的同时,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回归,更加强调了文化的回归。
二、《孟子与阳刚之气》的语言再现
语言再现单纯指在语言层面的回归,包括语义、语法结构等方面,语言回译强调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随着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入学习,他们创作的文献专著带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或者中国素材,因而,文化回译也逐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于研究中国典籍的英文专著而言,我们更多采用语言回译和文化回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一)四字格成语的回译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句式结构,汉语是意合语言,强调前后的逻辑关系,句式灵活多变。英语句长复杂,通过连接词扩充句子,多呈现出“树”状结构,而汉语句短简练,讲究形式对称,多用四字格成语,一气呵成。因此在《孟子与阳刚之气》的翻译中,应当注重汉语语言风格再现,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文采性。
例1 And the rulers use of men who are wise, virtuous, and capable.
国君应该任用贤明之人,贤德之人和贤能之人。
译文用“贤明之人,贤德之人,贤能之人”四字格成语再现了中国古代君王任用人才的标准,同时在儒家文化中,多次出现“之乎者也”的表达,而译文的四字格结构和古代汉语言文化表达相似,这种结构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是语言层面的回译。
例2 Mencius recommends such measures for the people as lightening taxes, appropriately planning and regulat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educating them, and let them share in some of rulers pleasures.
孟子建议国君对子民实施以下措施:轻徭薄赋、保障民生、教化子民、与民同乐。
译文采用四字格形式,音律和谐,正确简洁地概括了国君实施的政策,符合汉语讲究措辞的表达方式,实现了译文对原文的语言回译。
(二)人名书名的回译
人名书名属于专有名词,而专有名词的翻译讲究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翻译原则。《孟子与阳刚之气》中讲述了很多历史人物,例如“Mencius, Confucius, Shen Nong, King Hui, Kings Tang, King Wen, Duke of Zhou, King Wu, Yao, Shun, Yu, Yang Zhu, Mo Di” 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是以拼音的形式出现,译者将其译回汉语中对应的人名,有的采用名从主人的表达,比如“孟子,孔子”。因而,上述历史人名分别译为“孟子,孔子,神农,梁惠王,商汤,周文王,周公,吴王,尧,舜,禹,杨朱,墨翟”,从语言层面实现历史人物的回译。
同样,本专著也提及到历史典籍,如何正确地道的回译成汉语,是书名翻译的重要原则。例如“Zhuangzi, Mencius, Annals, Odes”,首先前两个历史典籍可以根据拼音和约定俗成的表达将其译为“《庄子》,《孟子》”。而后面两本书籍带有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annals”的意思是“编年史”,那么目标读者并不理解这个编年史指的是哪一本书,并没有达到回译的目的,所以译者回归原文本,找到此词的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春秋》一书。“Odes”一词指“颂诗”,译者通过查询相关背景知识以及逻辑关系,发现“Odes”指《诗经》中的《周颂》。
通过对人名书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名书名中有很多“具有文化特性或个性”的词汇[5],这类回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还涉及到文化层面。如何正确地表达出汉语中对应的意思,不仅需要从语言层面回译,也需要查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否一致,确定书籍和年代是否相符合。因此,语言回译和文化回译不是独立存在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译。
三、《孟子与阳刚之气》的文化回译
翻译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之一,人文学者王宁曾指出:“翻译的重点就应该从外翻中转变成中翻外,把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精品译成英文,使它在世界上有更广大的读者。”[7]因而《孟子与阳刚之气》英文原著不仅可以为广大西方读者学习儒家文化提供参考,而且《孟子与阳刚之气》的译文为国内儒家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的解读,从而让儒家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经典的翻译,强调的不只是语言和文本的复译,更多地把中国文化精准传神地表达出来,这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概念词的回译
本书作者是研究儒家文化的西方汉学家,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经典文化的概念词,而这些概念词是文化回译的重要部分。理解错误、缺乏专业知识、术语混乱、态度不认真等问题都会造成文化概念词误译,因而,译者不仅需要明白本书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也要理解地道的中国古典文化。
例如,文中多次出现“father and mother of the people”,如果直译为“百姓的父母亲”,那么目标语言读者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而根据其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译者将其译为“为民父母”,其含义是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这样的回译效果大大提升。例如,“regulate the production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字面意思是“规范百姓的生计”,這种汉语表达生涩拗口,让人难以理解。通过文化回译,译者将其译为“制民之产”,“制民之产”是孟子提出的经济主张,倡导明君要规划好老百姓的产业,让老百姓能养得起父母儿女,国君才能得民心得天下。例如,“five relations”,其真正含义是“五伦”,而不是“五种关系”。根据儒家传统文化,我们了解到“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而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这一文化概念词出于《孟子·滕文公上》。
(二)《孟子》引文的回译
《孟子与阳刚之气》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了大量《孟子》原文,所引用的观点掺杂着其他历史文化知识,也有作者对孟子思想的解读,所以本书并不是《孟子》一书完全对等的译文。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实现文本内容和文化概念之间的对等,而且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引用情况,总结出不同的回译策略,其中包括:直译、增译、省译和改译。
例3. Mencius was making a claim that “all men too have this maternal heart of compassion.”
孟子当时就提出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主张。
本句是对《孟子》原文的直接引用,译者采用直译的回译策略,将其译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意思是人人都具有同情心,这是人类共有的本性,这是孟子及其弟子对人性本善问题的探讨。此外,本句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在回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词汇、句法和语义的统一,还要重视深藏的文化内涵。
例4 Mencius claims, for instance, that the tillers were taxed one-ninth…and the four most destitute kinds of people were given help first.
孟子举例,周文王在治理岐地的时候,对农民实行九分之一的税率……鳏寡孤独这四种人首先得到救助。
本句是作者对《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的部分引用,英文表达省略了很多重要信息,容易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惑,因此,译者采用增译策略来补充丢失信息。首先,英语原文没有表达周文王治理的具体地方,而译者根据自身储备知识以及查找验证,增译了“岐地”一词,使得译文表达更加清晰完整。其次,“the four most destitute kinds of people”这四类人需要向读者交代清楚,根据《孟子》一书,我们不难理解这四类人是“年老无妻,年老无夫,年老无子,年幼无父”。通过研读《孟子》,译者实现了翻译中的文化回译。
例5 A true king will ensure that then people have sufficient food and resources to serve their fathers and mothers “in looking up” and to support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in looking down.”
明君会确保老百姓对上养得起父母,对下养得起妻子。
本句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have sufficient food and resources”来表达男性对父母所承担的义务,而译者在回译过程中,省译了具体的“食物和生活用品”,采用“养得起父母”的表达方式来说明成年男性对父母的责任。同时,后面“their wives and children”一词译成“妻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妻子”的意思包含了“妻子和孩子”的意思。
例6 When heretical views and violent behavior appeared once again, Confucius was inspired to compose the Annals.
当异端思想和残暴行为再次出现时,孔子对此感到担忧,因而编写了《春秋》。
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对孟子思想的理解,这里的“was inspired to”的意思是“感到担忧”,而不是其字面意思“受到灵感、受到启发”。《孟子》原著中的论述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因此,译者根据《孟子》原著将“受到启发”改译为“感到担忧”,这样译文不仅贴合孟子思想,而且符合语义上的逻辑关系,改译策略实现了文化回译。
四、结语
《孟子与阳刚之气》是美国汉学家对《孟子》一书的研究专著,其主要观点依托于孟子思想,因而文中再现了许多儒家思想。针对本书大量专有名词、文化概念词和《孟子》引文的特点,译者采用语言回译和文化回译策略。此外,本专著不是简单的语言回译,而是和文化回译相互交织在一起,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因此,回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实践活动,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回译有利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参考文献:
[1]Brislin R. W. Back-transl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70 (1):185.
[2]Shuttleworth, M & Cowie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馮庆华. 文体翻译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靳筱筱.《孟子与阳刚之气》(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8.
[5]谭载喜. 文学翻译中的民族形象重构:“中国叙事”与“文化回译”[J]. 中国翻译,2018(1):17-25.
[6]王宏印. 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J].上海翻译,2015(3):1-9.
[7]王宁. 《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