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与完善

2020-01-28 10:37宋听松
人民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

宋听松

【摘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中央着眼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全面加强,而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需求对接、阵地建设、活动开展、工作保障等角度,探索有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方法和举措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实践 群众需求 对接服务 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是更好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打造文明高地的重大机遇,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以打通宣傳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展开。

找准历史定位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要紧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核心任务,坚持“务实管用、因地制宜”原则,精心部署安排,层层压实责任,有序推进建设工作。具体就是要对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主体、内容和路径找准定位、做好规划。

厘清主体,精准需求,解决“为谁做”问题。厘清服务主体对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从人口结构来看,18岁一60岁村民是农村常住人口的中坚力量,大部分村民仍然从事松散的农业生产,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需要运用接地气、有乡土味的群众语言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此过程中,尤其要着力解决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时代性、现代性和本土性有机结合的问题。从需求情况来看,基层排名前五的需求分别为疾病诊疗服务、扶残济困、政策获取、农技服务、文化服务。此外,不少村民对拆迁安置、就业致富、修桥造路等民生类需求也比较急迫。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初心和使命。从上网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常住人口仍有近半数老年人使用手机仅仅是用于通讯。如何消弭存于乡村社会不同群体中的“数字鸿沟”,进而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联通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能忽视的问题。从地区情况来看,临近城郊、产业集聚度高的镇村常住人口比例明显高于远郊乡村;处于征地拆迁的乡村对征地政策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何正视不同地区的差异、提炼不同地区的共性、注重政策执行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成为当前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所要应对的问题。

整合力量,精准供给,解决“谁来做”问题。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包括基本工作力量和志愿服务力量两个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要把保障基层工作力量放在突出位置,在县区按照县级中心不少于5人、乡镇3—5人、村2人的标准配齐配强工作力量,确保工作有人组织、扎实开展。同时要发挥条块部门的协同力量,建立由基层党委领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中心”格局,夯实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本力量。坚持把志愿者作为一只可靠力量,设置县、乡、村三级体系志愿服务队,建立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农技服务等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结合实际,按照就近便捷原则,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大力发展社会化志愿组织和社工志愿者,分别成立增收助农、邻里互助、践行新风等N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形成“1+5+N”志愿队伍体系。在此过程中,调动广大志愿者投身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紧扣要求,突出重点,解决“做什么”问题。按照文明实践搭建“五大平台”、实施“五大任务”工作要求,结合地方特点、群众需求,明确文明实践助推新思想学习、助推乡村振兴、助推脱贫致富、助推文明乡风和助推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五大助推行动”,不断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开拓思路,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同其他领域的建设有机结合,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联通性。如可以结合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时同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要积极拓展公共平台,结合群众生产生活规律、作息休闲习惯等,依托广场公园、文化场馆等人流密集场所,策划开展系列志愿活动,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上,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和合理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避免简单的政绩导向和形式主义的出现。

整合资源,构建机制,解决“怎么做”问题。整合县、乡、村(社区)服务功能和资源,实行集中办公,有序推进。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机制,纳入目标考核,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推进一次,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文明实践走向深入。要着力构建科学、公平、有效的监督体系,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也要注重问计于民,群策群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力,提升其主人翁意识。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探索,确立相应工作机制,有效盘活镇村闲置资源,依托小镇客厅以及公共空间打造高标准实践所;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创新意识,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如创新“文明实践·七彩志愿”四季志愿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全职社工”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爱心驿站”等。

明确短板弱项

对照工作目标任务和群众现实期盼,我们发现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阵地建设与实践要求尚有差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是群众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个别地方仅在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阵地上简单挂个牌子,常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较少,发挥文明实践主阵地作用不够。这种“名实分离”表明,一些实践活动场所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而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二是基层队伍仍需加强。少数镇村一线志愿服务力量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依靠城市志愿队伍集中性开展活动,存在运动式、一阵风现象,志愿服务常态化、本土化水平亟待加强。基层工作恰如“万花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镇村干部平时工作任务多、工作压力大,加之存在权责不匹配的客观问题,导致镇村干部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工作。三是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个别地方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核心要义把握不准,把常规工作冠之以文明实践的帽子;个别地方对群众的价值取向、话语体系研究不够,导致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效果也不够突出。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个别地方没有理解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使命,没有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四是监督考核体系不健全。在现实中,基层政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清晰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导致活动主体无法形成有效激励,进而影响建设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形成有效的排名和奖励制度成为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把好工作重点

按照“全域推行、全域实践”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紧贴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加快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起来、强起来。

坚持靶向思维,强化实践设计。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靶向,要继续以村居、组队为单位,围绕本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从业状况等持續开展文明走访活动,准确摸清常住居民相关情况。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情况,提炼共性问题,回应个性需求,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切实获知群众需求。紧贴群众需求,畅通网上网下渠道,采取上门问询、电话垂询、网上征询等方式,切实把群众的需求征集好、分析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支撑。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广泛动员、有效配给、完善网络、提升功能,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目标考核上,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兼顾上级部门和同级单位的横向比较,采取定期评估、考核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成绩排序,形成有效激励。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归纳经验,做好典型村庄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突出共建共享,打造实践平台。阵地平台是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托,要努力把各类实践平台统筹调配好、作用发挥好。通过平台这一“物理空间”的有效发掘和使用,进而培育乡风文明的“社会空间”。在具体的路径上,既要充分利用既有平台和场所,更要开放思路、盘活资源,营造“时时有”“处处有”的文明实践活动时空格局,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实践的便捷性,构建乡村社会文明实践的场域,为民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要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有效整合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功能,着力在盘活、使用上下功夫,提高综合使用效率。优化实践平台,对已挂牌的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制度“四有”要求进行优化提升,对尚未挂牌的抓紧推进。拓展公共平台,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的原则,结合群众生产生活规律、作息休闲习惯等特点,在广场公园、农业基地、果蔬大棚等场所,打造一批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有效拓展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阵地打造、文明养成、活动开展、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在农村新型社区同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同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联,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有机带动。

立足常态长效,深化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必须解决好志愿者从哪里来、来了做什么、怎样做得好的问题。进一步激活志愿力量,以基层党员干部、先进人物、新乡贤、“百姓名嘴”、文化能人等为骨干,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激发农村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健全运行机制,主动搜集群众意愿建立需求库,链接社会资源建立资源库,由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级分类制定服务“菜单”,搭建志愿服务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志愿者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其开展可持续的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荣誉机制,提高志愿者参与活动和作出奉献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志愿补贴、实施物质奖励等方式,增加志愿者的获得感。做到集中活动机制化,把文明实践工作真正落实到所、站,把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根据传统节日、农时特点等,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使其逐步成为群众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做到日常活动便捷化,针对留守儿童、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开发“亲帮亲、邻帮邻”等志愿服务项目和载体,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做到主题活动特色化,精心设计主题活动项目,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品牌,真正让文明实践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

责编/张忠华 美编/陈琳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
简述李维汉关于宗教统战的思想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新时期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析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战略智慧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运用统一战线法宝贯彻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