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文
再也没见过这样小而有味道的浆果了,它的酸和酸中那点难以形容的香甜,简直难以比拟,这味道曾长久徘徊在我童年的梦中。母亲说我一岁多离开大同的时候,邻居家的姐姐送了我一枝酸溜溜,但它是什么味道、什么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酸溜溜学名叫沙棘,在我的故乡,棘就是长满了刺的山枣棵子,沙棘又是什么样的呢?
十几年后终于圆了一个梦,我见到了酸溜溜,也尝了一下,但它这么不起眼、这么酸,简直太让人失望了。话还没出口,记忆里一种埋藏了很久的味觉被突然唤起,仿佛我一直在等待着这种重逢。后来有一天,家里人采了许多酸溜溜,加了白糖熬了一大瓶汁,我真正认可酸溜溜是不错的东西。于是决定上山看看整棵的沙棘是什么样。翻过几个黄土岗,我真看到了一小片沙棘林,当时已经是深秋,沙棘的叶子灰绿稀疏,而密密的小果子幾乎完全把叶子挤没了,果粒攒在一起,简直就是些小小的玉米穗子。果实有的橘黄,有的整株稍微偏一点红,这些小果子是晶莹的,吹弹可破,要单独摘下一粒简直不可能,往往是沾一手汁水,还可能被刺扎一下,所以来这里弄酸溜溜的人都拿着剪子,剪下果粒繁密的小枝,沙棘不是能让人大嚼大咽的水果,只能一点点品味,有一次冬天雪后上山,看到红红的沙棘果在雪的覆盖下半吐半露,珊珊可爱,这时的小颗粒也有了硬度,摘下一颗也不难了,放在嘴里酸甜凉爽,心想这大概就是仙丹吧。
高二的时候学校让每人捐一包种子支援大西北的绿化,我首先想到了沙棘。那个周日全家出动,最后仅收获了一信封种子,沙棘的种子太小,也太难剥离干净,但父母一致支持我的选择,认为沙棘一定会在大西北生根,当然我们那时也不知道那里有没有沙棘。
沙棘的营养如何呢?沙棘变红的秋冬,灌木丛下有时能看到成群的雉鸡,它们的色彩太美了,头上的一点红、脖子上绿色的光泽、长尾羽上的黑点都看得清清楚楚,它们咕咕嘎嘎地享受着小浆果的盛宴。冬天熬沙棘汁能感觉到果皮上的油性,容易皴手的人有时也顺手涂抹两下,皮肤也光润了一些。于是心里对沙棘生出一些感激,幸亏有这样的野生植物,雉鸡冬天不会饿着,人们也有了吃冰沙棘和做饮料的乐趣。
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终不会被辜负。后来商场里有了桶装、瓶装的沙棘汁,当沙棘颗粒做成罐头的时候,我还有点替厂家发愁,这样的罐头一口气吃完还不酸掉牙?但很快我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金红的小珠子与雪梨等水果相遇,无论是色彩还是味觉都给人一个更爱生活的理由。
外地有沙棘吗?九十年代初去九寨沟,在那里意外邂逅了沙棘,刚开始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晴,这些果子更偏浅淡、稍大而疏朗,但的的确确是沙棘,当时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那包种子,不知它们是不是在某个地方也结了果子?从沙棘饮料的出产地可以看到山西从北往南许多地方都有此物,在右玉苍头河湿地保护区它们长成了树,主干比胳膊还粗,这样的沙棘都是百年以上。当地的一座古建房梁就是一根酸刺木,那里的老人习惯把沙棘叫酸刺。
沙棘大概是放逸、不易驯化的物种,我还没见过人工种植,其实做为绿篱和园林点缀,它完全有自己的功用和奇趣,但有时那些看似野生漫长的植物其实是最挑剔的,我往花盆里舁过野菊和山丹,二次未成,绝不再试。沙棘能保持自己那么有识别感的味道,大概就是不假人力。在有些地方秋季会看到拉着沙棘枝条的车子奔向加工厂,除了饮料之外,沙棘粉、沙棘油、沙棘蜂蜜、沙棘化妆品,链条越拉越长了。三年前在沙棘采收季我到每年都要去拍照的山沟,不见了预约的一片红,心里一惊,到了跟前只有小树桩的横断面。这样连锅端的做法,对沙棘简直是太粗暴了。
许多人还是喜欢称它们酸溜溜,这是最感性、最直观的称呼,比学名更接地气。想起第一次把酸溜溜放进孩子嘴里时就想笑,几个月大的孩子先是无知无识地泯了一口,接着又皱鼻子又挤眼,但过了一会儿再递给他一点,并没有拒绝,只是品咂地小心了许多。五味里酸居首,中医对酸味食物的作用也有很多的阐述。“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若在先秦,酸溜溜能被早早认识,也许早就参与五味调和了。好在《本草纲目》、藏药典等对其医药功能多有记载,才让这质朴拙野的草木没被遗忘。
吃过酸溜溜的人,写下这三个字是有条件反射的,所谓满口生津,就是这样。记得当年偷偷写了一组给父亲的诗,有几句是:
又要开学,我又要走了
行囊太小,你不要再装
我只带一枝你采回来的酸溜溜
北国红豆会给我绵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