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司机收取‘误工费’”

2020-01-27 13:21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做好事老伯好事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赵先生和家人到成都旅游,在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将一个黑色双肩背包落在出租车上。归还包的的哥提出应给300元“误工费”的要求,引来赵先生的抱怨和投诉。当事人的哥也对媒体喊冤,称假期生意太好走不开,对方支付从温江到文翁路的来回费用较合理。

这件事不大,却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网友的观点分歧也很明显:一方认为,的哥既然拾金不昧,就应该好人做到底,送包提出收取“误工费”很不道德;另一方则认为,的哥提出交还遗失物品,失主不能既要求的哥免费送来,又要求别人和颜悦色相待。(60分)

对此,你赞同哪一方观点?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思路引擎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方观点中选择自己赞同的一方进行作文。根据考题,学生应鲜明地表明立场,明确提出自己赞同哪一方观点,进而展开写作。写作时,考生应对两方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与对比。如认为“的哥”应“好人做到底”,根据材料,其观点的落脚点为“道德”,那么学生就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是所谓的“不道德”?什么又是“道德”?而赞同“另一方”的,学生就需要思考失主为何不能如此要求“的哥”,是因为这已经超出了“的哥”的工作范围?还是因为“的哥”放弃了在此时段赚钱的机会?不管赞同哪一方,学生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再动笔。

思路一:赞同第一方,低调做好事,不求回报。有网友认为的哥“送包提出收取‘误工费很不道德”,在现代社会,低调做好事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帮助他人,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承载着当下人们对道德的美好向往。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传承和弘扬。好事做到底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更为可贵。

思路二:赞同第二方,高调做好事,勿被道德绑架。有网友认为,失主不能既要求的哥免费送来所失之物,又要求别人和颜悦色对待。的确,捡到包的的哥能将包交还,已难能可贵,适当收取“误工费”也应被理解。若上纲上线到道德的层面对其进行拷问,则是不该。记得以前,老司机的车陷进泥里,被一群不计报酬的下班工人推出;现如今,同样的事情,却常遭遇无人理睬的尴尬。为什么老司机的忙在今天无人敢帮?请注意,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媒体的妙作,因为当事人的漠然,因为受伤的总是帮人者。社会应该反思,当一个人做了好事,宣传一下,高调一些,又有何不可?

佳作展示一

好事当传千里

◎欧阳睿

捡包的哥交还遗失物品却收取“误工费”事件引发热议。我们很理解失主的心情,但細细思量,的哥拾金不昧,能还回遗失物品已是不易,适当要求点儿补偿也无可厚非,何必将其绑到道德的战车上,拿道德说事儿呢?

犹记得媒体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杭州57岁的何大妈在晨练时不小心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当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时,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他的行为。试想,孙老伯要求媒体宣传他的行为,难道仅仅是为了名誉,为了几句赞美之词?为了在镜头面前露一露脸?事实上,孙老伯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要提醒社会,唤起有的人已缺失的道德良知,让他们敢于站出来,重拾助人为乐的热情。

社会提倡道德,但不应将道德捧上神坛,那无异于“捧杀”,道德应当是接地气的,道德不能排斥个体的权益与合理诉求。对拾金不昧并送还的人而言,要对失物付出保管与送还的时间以及经济成本,而这并不是捡拾者“天然”应当承担的,社会不能苛求捡拾者“毫不顾己,专门利人”。也许,你认为行善只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做好事求回报就是不道德,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社会是集体的,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你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不仅仅关乎自己,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人。做好事理应得到别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当事人要给大家做出表率,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的社会正缺少做好事的风气,若是高调的善行能吸引和带动更多的人,使其投身于为善的大军,又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在社会大众的潜意识里,做好事“理应”不为名利,不求回报,但实际上,这并不合理。为何做了好事,还要掩藏自己的善意呢?付出了获得回报本是天经地义,做了好事要求回报亦可说本着一片好心,再说回此次事件的“的哥”,他所说的难道就毫无道理吗?有人认为既然拾金不昧就应好人做到底,为什么呢?拾金不昧源于“的哥”具有道德素养,但为什么就非得“好人做到底”?为了“好人做到底”,就要自己默默地承受损失吗?将心比心,虽然300元并不是“巨款”,但对于一个天天开出租车为生的“的哥”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凭什么的哥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收入,将乘客自己落下的包送过来呢?

做了好事,有了善举,当事人有适当的物质或精神的诉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满足感。好事当传千里,这个社会不应吝啬任何的褒扬之词。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20分+发展等级15分+语言表达15分=50分

点评:文章首段摆明态度,针对网友“的哥既然拾金不昧就应该好人做到底,送包提出收取‘误工费很不道德”的看法,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己的权衡与选择:反对道德绑架,切勿拿道德说事,表明自己对“的哥”的理解与支持。文章结合孙老伯救人求宣传一事论述观点,阐发自己的深刻思考,可谓有理有据,透彻精辟。

佳作展示二

行善不必求回报

◎闵 智

近日,四川捡包的哥交还遗失物品索要“误工费”一事引发社会热议。做了好事是否应该索要回报?对此,我想说:“的哥交还遗失物,行善不必求回报。”

我们需要首先肯定的哥内心的善良以及对赵先生一家带来的便利,铭记其对社会的贡献。但他却索要因此造成的“误工费”,这让观众大跌眼镜。索要“误工费”一事的背后,值得我们反思。究其本质,却是纯真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浮躁之风渗入善行善举,虚荣心与功利心盖过羞耻心与内心的热忱。助人的情操是无可厚非的,但善举若都需对等的回报才能得以实施,人人都因为外界的赞扬才行善举,人人都在考虑自己的得失,这难道不是对中华五千年助人为乐的品德的一种诋毁与讽刺?

若人人都像的哥一样索要“误工费”,那这个社会该有多势利?“爱心爸爸”刘校长奔波四十年,圆无数学子大学梦,誓言铿锵却默默无闻,直至患病死去才被大众所悉知;七旬老人“炎黄”捐款27年,清贫暮年伶仃孤苦,却从来不愿透露姓名,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施予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善本无心,何须有意。不要为财富、为虚荣、为攀比、为功利披上行善的外衣,这样行善,光鲜的外表背后未免太过不堪。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哥如果觉得行善。帮助他们送还遗失物会耽误做生意,他大可不必把东西送到机场,他可以委托警察送还,或者委托公益人士去送还,让别人去彰显人间大美。毕竟“最美的东西往往都是没有声音的,它们沉默,但埋得很深”。

当今社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如顾城所言“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心中若有他人,又何惧慈善的路会因冠冕堂皇的借口而终止呢?若是真心为了善而行善,又何必索取对等的“误工费”?百善俱美,方因其不予言语不动声色。

“时代影响心态,心态照映时代。”这是一个浮夸的社会,所以更需每一个人一点一滴、默默无闻地行善与努力,也希望的哥在没有“误工费”时也能行善良之举,也能坚持自身的善行,就如大多不图回报的好人一样。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20分+发展等级15分+语言表达17分=52分

点评:这是一篇材料丰富、语言老练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写法,诠释了“行善不必张扬”的主题。文章开篇提炼新闻材料,提出了“行善不必求回报”的观点,通过融入“爱心爸爸”、七旬老人“炎黄”等相关材料,很好地佐证了这个观点。运用两则并列的素材,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论证效果。文末联系实际,总结全文,并对的哥寄予期望,富有张力,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结构清晰,说服力强。

猜你喜欢
做好事老伯好事
准时到达
成绩稳定
付药费
做了好事,得了恶报
好事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