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一位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随后被演化为“一分钟教学”。在中国率先引入微课的也是各大高校。可见,微课最初用于学校教育,是主要以一个知识点为内容,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结合线上线下进行学习组织的学习形式。随后,微课以其内容少而精、教学时间短而灵活的特点受到教育行业的青睐。
微课的价值
1.学习内容少而精,容易消化吸收
用一个生活场景举例。一个人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朋友,他会采取的常见表达方式是,把11个数字分为3组说,139-****-****。如果把11个数字按顺序一个一个地说出来,1-3-9-*-*-*-*-*-*-*-*,可能他需要眨几次眼睛、使劲回忆才能说完。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试发现,人的记忆容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限的,但是人学习、获得知识的入口非常有限,学的内容多了就会过载,像计算机一样出现死机。通俗来讲就是“贪多嚼不烂”,从专业角度讲就是学习内容超过了大脑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超过工作记忆容量的学习是无效的。标准培训课程周期一般是两天,学习者需要一次学习大量知识,很容易超过认知负荷,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一门微课只聚焦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情境,学习者每次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少,注意力通常会更集中,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一些。教育心理学范畴,完成任务过程中工作记忆系统需要进行加工和保持的信息总量称为认知负荷。工作记忆就像计算机内存,可以对信息暂时加工和贮存,但其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一次学习内容过多,就会超过认知负荷。
2.多样化学习载体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机会
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了更多移动终端学习载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作为学习工具,从而增加了学习机会。
3.学习时间短而灵活
我们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目的性较强,大多为满足当前的需要。电子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我们可以利用休息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正在实现灵活的应用,且驱动着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可是目前也有这样的现状:
一是微课不微。受传统课程课例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一节课一定要讲满45分钟的知识点,许多老师面临着系统经常崩溃的情景,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伏”上网,将自己高达500M以上的课件上传至平台上,百余万个老师,三百余万个课例,这需要多大的容量,多大的带宽呢?这与我们微课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长时间的“微课”,在现如今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必将走向无人问津的末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只会抽出睡觉前的五分钟、等车等人时的五分钟等碎片时段,打开手机,看一个5分钟的微课。这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对他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种深刻的变革。微课将对课程选择的决定权,从授课者移交到了学习者身上。老师也因此可以做到真正的有教无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制作不同的微课,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二是微课不威。微课需要优秀的技术支撑。微课需要多媒体音视化的共同呈现。但是很多老师制作出来的课件,屏幕上呈现的都是浮动的马赛克,课件声音也听不清晰,很多知识点都是模棱两可,那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微课,反而会成为一场教学事故。因为学习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杂音过多、画面不雅观、没有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件,常常表现为呆板的画面、缺乏多媒体的互动、一页有几百个字的文本式PPT等等。当老师对着满是文本的PPT讲了几分钟,画面没变化,那不就是一场教学事故嘛。
所以我认为:
一、微课要符合在线教育的规律让技术的外在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合,掌握这个整合点和切入点至关重要。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里的关键词“教育方法”得以扩展,就是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学媒体,从狭义上来看,还包括新的微课制作工具等等。
我们要产生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我们不谈“教”,更多地去谈“学”。因为在今天,这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校形态的变革也近在眼前——学校就这么一亩三分地,它不应该成为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知识并不一定主要是在教室里面,可以是在家里、课前、课外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因为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有太多东西需要去关注,比如翻转书包、翻转课堂、微课、思维可视化、3D打印、图片处理技术、网上会客室、可汗学院、未来学院虚拟现实、学分银行等等,这都是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需要关注的东西。
微课不等于微视频,要配合互动和思考方有收获
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绝不仅限于微视频如此简单,它是一个非常“4+1”的组成——“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不仅是提供视频的浏览,不提供思考是不行的,还得配以互动的练习题等。不能只是打开微课时,鲜花烂漫,关闭微课时,就一片黑暗。微课一定要有所互动,哪怕只是5分钟的微课,学生也要从中反复暂停、拖放来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验研究专项课题《小学数学微课有效促进小学生自主學习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2018ZJY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