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晴 杨方芳
摘要: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信息集成度非常高的综合性概念,它衡量并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整体情况,包括工作收入、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等,集中体现为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广大大学毕业生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压力、新挑战、新机遇。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为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为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多方合力,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为这不仅影响着百万大学毕业生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压力、新挑战、新机遇,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共存;从需求方面来看,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和信息不对称同在;从经济发展新引擎来看,新业态、新职位、新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就业质量,需要发挥多方合力。
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丰富,影响因素众多,以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不只是个体奋斗的方向,更是政府和社会努力的目标。从宏观层次上探析,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经济增长的刺激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劳动立法提高相关劳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保护就业者正当权益;通过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优良的医疗保健服务等提高人力资本服务的质量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创业的政策、精准帮扶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机制等,但仍有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二)高校的培养方式
依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大学生开发各种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设置的324门课程通过了59家专业机构的质量鉴定,伦敦城市大学的教学提纲则是与相关行业组织磋商后进行设计并且会定期更新。在我国,虽然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日益更新,但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没有对接市场需求,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许多教师也仍是遵从学科论,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高校教育教学中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十分薄弱,大多数高校仅通过几次讲座来代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的、全程性的指导,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分析,规划的职业发展路径往往不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现实的需求,从而严重影响其就业的质量。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除了有创造和追逐利润的根本需求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就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首先,企业与高校协同培养人才,既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良好形象的扩大宣传创造了机会,更是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人才储配。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见习的成效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就业质量有着正相关联系。在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都很乐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且大多数企业都有聘用实习生的习惯,如英国的高校会与企业合作开展“学习+工作+学习”的“三明治课程”培养模式。但在国内,除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因校企合作项目直接输入企业实习外,更多高校大学生是自己寻求实践和实习机会的。此外,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保障员工各种劳动权益,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并积极给予职工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积极体现。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就业质量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毕业生自身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对是否胜任企业提供的职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某些强调专业技能或要求持证上岗的职位。但现实是,对自己專业的发展有目标、有计划地深入学习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满足于日常课堂所学和考试过关。一旦面临或实际工作就茫然无措,也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无法选择心仪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质量并不只单纯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广大大学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包括大学毕业生们的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同国家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侯凤石.创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刍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131-132.
[2]赵海峰.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68-169.
[3]王雪峰.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分析及阐述[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0):221.
[4]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79-81.
项目:本文系2020年省级一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秦时兼大学生兼职网络平台的建立与推广”成果,编号:202010220095。
作者简介:王雪晴(2001.11-),女,汉族,黑龙江省海伦市人,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学生,专科,建筑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杨方芳(1980.9-),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硕士,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