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校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事物,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在新校区建设中尤为重要。对于进行整体迁移的高校而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学校发展史上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文章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新校区校园建设的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营造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校区校园文化。
关键词:整体迁移;新校区;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2020SJB03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姜振宇。
一、整体迁移类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逐渐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此时的高等教育院校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院校调整,纷纷更名、兼并与融合;其二,扩大办学规模,开辟第二校区;其三,重新选址,整合资源,建立整体迁移的新校区。其中,整体迁移式新校区的建设一般是因为老校区过于老旧,规模较小,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原有老校区的地址和环境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与发展后的学院文化格格不入。因此,老校区原有地址和环境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需要整体迁移,重新发展。建设新校区是解决高校办学空间严重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效益,节省办学成本,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是提高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高等学校整体迁移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常抓不懈。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的灵魂。多学科的文化交流和特定的生活节奏是学校活动和每个成员的行为的基础。校园文化既明确又含蓄,既抽象又具体,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日常的各种活动之中,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校园文化的特点是师生共同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氛围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在无形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充满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的校园能够让这种既有的特色文化朝着特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新校区在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遵循传承移植和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目前相当一部分院校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重视,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相对次要的一项任务,将主要精力用来加强教育建设,并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新校区的建设滞后,部分高校缺乏用文化建设凝聚教师和学生队伍的意识,导致学校建设难以有效推进。
(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以上几个方面重点开展,首先明确开展的方向,其次抓住高校发展史上的难得机遇,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从无到有,形成与建设的过程充满荆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进行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深挖学校的发展历史,文化的建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发展史,同时应该符合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学校的历史与当下形势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如果缺少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缺少了载体和媒介,可以说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步骤,是打开学校文化大门的钥匙,如果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缺少物质文化建设,就难以吸引外界的目光,校园特色文化将难以走向外界。对于整体迁移类新校区而言,新校区的完全投用意味着老校区的消失。因此,物质文化的移植和传承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新校区更为重要。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包括校园的规划与建筑风格、环境整洁程度、自身风景的特色、绿化美化的程度、设施现代化的程度以及学校的标志和象征物等。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利于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塑造良好的品德,激发开拓进取的精神。整体迁移式新校区在进行建设规划时,需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融合学院自身的理念及特征,充分利用老校区的资源,合理规划,提升文化移植率。同时应积极调研新校区的区域位置、空间布置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周边环境、功能组合,在规划校园建筑形象、内部景观小品、室内装饰装修,以及选择校区主色调、主材质时,充分融合当地地理环境,地区元素与人文风俗,做到物质形态与区域文化的结合、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二)精神文化建設
对于整体迁移类新校区来说,精神文化的传承是最核心的部分。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即使老校区已经不复存在,但精神文化仍在延续,整体迁移之后的学校还是原来那个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因此,教职员工以及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主动承担起精神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义务,积极营造文化氛围,延续校园传统文化,避免出现文化断层的情况。与此同时,在相对偏远而又缺乏文化底蕴的新校区,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通过移植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延续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并使之扎根于新校区。此外,校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略。校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基础,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学校组建和发展的曲折历程,是一所学校发展经验、教训和智慧等多方面的总结和积淀。在内容上,校史包含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思想、管理和教学模式,以及校风、学风、教风等。因此,高校应自觉地把校史工作纳入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史信息成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信息资源。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为学校的高效运转提供了规范和保障。虽然新老校区有地域的差别,但都应该坚持高校基本管理体制,以体现和延续已有风格。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标杆,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要增强校园文化的内驱力,同时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理念,制度创新是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基本保障。
(四)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囊括学生在校园内的一切表现,如政治道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和网络活动等,渗透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重点关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通过日常的点滴小事和无形的行为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健康的三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大学新校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整体迁移式新校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文化建设容易受到地理位置、重视程度、传承力度、外力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整体迁移式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营造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校区校园文化。
(一)地理位置的优越度
郊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为加快城市发展,大多新校区建设在郊区,一开始会面临周围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给新校区带来了巨大的活动成本,也给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内部文化的体验度
每一所高校的建筑和一草一木都映射了学校的发展、成就和社会影响力,而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物质文化。进入新校区的学生只感觉到焕然一新,无法再去寻找和捕捉以往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景观或物品,难以感受到深刻的内涵,虽然部分绿植或者小品从老校区移植和转移过来,但所占比例较小,难以营造往日熟悉的氛围。
(三)教职员工的参与度
教职员工承担着特色文化宣传的重要使命,是诠释校园特色文化的主角。但是,新校区建设往往不能同时满足文化建设与物质建设需求,通常会优先考虑学生宿舍、教学楼、院系办公楼、实训楼、大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满足学生基础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教师公寓及科研用地的建设常常因为工期、造价、用地面积等因素导致延期建设或者直接放弃建设。此外,教师一般在老校区附近或城区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圈,即使有教职工宿舍,也少有教师常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大大减少,更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建设资金的充裕度
新校区建设资金紧张是制约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学校在新校区建设资金上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缺少造血功能,难以通过特色文化实现资本的吸引,难以实现特色文化与资本之间的连接,不能打通文化建设与资本循环的通道,阻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五)当地政府的支持度
政府的支持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新校区在建设时应该充分融合当地文化,树立富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文化的融合以及丰富文化活动,从而打造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明星.对高等学校建设新校区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2]张静.关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李广.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4(8).
[4]常俐丽.加强文明礼仪素养培养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文汇,2013(4).
[5]王坤花.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11.
[6]李俊峰,高永麗,王晓晶.制度保障学风传承价值引领教研创新: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4).
作者单位: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