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景观色彩研究

2020-01-26 05:51陈煜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陈煜蕊

摘 要:文章以景观色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阆中古城的实地调研,在分析阆中古城景观色彩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条件、人工景观意象、历史人文民俗入手,对这三类影响当地景观色彩的要素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科学优化古城镇景观的色彩设计策略。

关键词:景观色彩;阆中古城;城市特色;历史形态

色彩研究对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来说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设计类别研究,景观色彩相关研究较少,大多数停留在植物色彩研究方面,如2012年李霞博士论文《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或者以部分城市或国家为研究对象,如2013年王占柱、吴雅默发表的《日本城市色彩营造研究》,2009年张楠楠发表的《杭州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由于缺乏一定理论基础支撑,以至于大多数古城色彩风格混乱无序,日益趋同,杂乱无章的色彩消解了古城原有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内涵。设计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大多从个人喜好出发来确立色彩方案,缺乏科学的宏观控制方法,急需科学研究制定相关导则或管理方法,用以明确主要街区、集散广场、滨江路段、高速出口等作为城市设计代表性区域的景观色彩,提高古城品质。

一、阆中古城景观色彩现状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徽州古城、云南丽江古城被共同称为中国四大古城。近年来,随着其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外知名度的提高,四川阆中已经成为川东北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阆中古城同其他县级市一样,在城镇化过程中追赶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景观色彩特质的打造。在中国旅游城市竞争激烈的今天,其景观色彩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城市色彩景观”这一概念指城市实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色彩要素共同形成的相对综合的、群体的面貌。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风貌的主要印象,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波士顿以承载历史的红砖暗红色为主调,纽约以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色为主调,芝加哥则给人以沉稳、高雅的灰色调印象。普遍的做法是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城市环境色彩的专项规划及建筑外观色彩的配色计划,缺少这项工作的规划或设计将不能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例如:日本在小区规划中要求规划新建的居住小区必须给出成套的色彩组配计划;我国台湾在进行城市改造时,要求制定改造区域环境色彩的规划及其详细设计,以利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具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色彩环境。我国在色彩规划中走在前列的有杭州、广州等城市。

阆中古城历史上文人雅士辈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造就了当地居民闲适豁达的普遍个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也造就了其独有的城市特质。在进行色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淡雅、古典的色调体系。本文中所探讨的古城景观色彩主要针对城市整体景观色彩印象,而非单个类别或设施的色彩设计。参考法国著名的色彩学家让·菲利普·郎科罗(Jean-Philippe Lenclos)提出的“景观色彩特质”概念,即构成景观形象的并与地理和色彩相关的一系列要素,包括地貌特征、土壤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地方性建筑和特殊的装饰等。本文将色彩影响因子归为自然环境条件、人工景观意象、历史人文民俗三類,逐一说明。

二、影响阆中古城色彩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1.地理环境

一个城市的形态是在其自身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不断演变而来,山形地貌、水文渠系、乡土植物等都是构成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阆中处于四川东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这也让阆中的天气与部分四川其他城市多雾、多雨的天气有明显区别。城市能见度高,色彩明度高,这一点早在唐朝时期杜甫就有所描述,“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 更复春从沙际归”。杜甫《阆水歌》揭示了嘉陵江绕阆中古城而过的壮丽景象。“黛”“碧”反映了古城周围茂盛繁密的植被色彩。在古城边界隔江而望,可以看见周围的蟠龙山、锦屏山等。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古城基本的山水格局,这样一种由天空、青山、绿水、土壤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色彩奠定古城的色彩基调。

2.乡土材料

当地材料与色彩往往呈现密切的联系,例如赤陶土与意大利建筑色彩意象的关联,中国江南古镇的青瓦与传统徽派民居色彩意象的关联,中国北方园林中金色的琉璃瓦与皇家园林色彩意象的关联。因地处丘陵地带植被较为丰富,建筑材料多以木质为主,砂石资源丰富,路面铺装材料多以当地产的青石板为主,以上构成了古城阆中质朴雅致的色彩基调。

(二)人工景观意象的影响

阆中古城建筑形态呈现“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留下的古院落、古建筑大多属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多来源于宋代,青灰砖瓦和原木色门板构成了其主色调(表1)。院落穿斗式结构的墙体,以竹编夹泥墙和木板墙为主,偶有砖墙、土坯墙,色调整体偏黄褐色。屋脊多用青灰色的小青瓦堆叠加以简单的装饰,屋檐则用青灰色的扇形瓦当。柱子多漆成朱红色、黑色。门板偶有彩绘门神。建筑小品多为石雕用以装饰庭院,比如用以灭火的太平缸,青灰色石材点缀小院,别有一番风味。髹漆工艺主要用在建筑中的木构件上,红、黑、白作为阆中古院落的主色调,部分院落将朱漆或黑漆作为底面,表面饰以金色,在古城中楹联牌匾中尤为明显(图1),有别于我国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在江南园林中一些楹联使用较多的是白底绿字,如沧浪亭等。

(三)历史人文民俗的影响

自然环境条件与人工景观意象都是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出发,然而色彩形态特征也受到一些非物质形态的影响,以多姿多彩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更是如此。阆中地区的人文民俗对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节习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活动等。

1.多元民族文化

阆中地处川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给阆中带来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其历史人文民俗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不大的古城里有净圣庵、天主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有过去为“私立清真小学”的民族小学,多元化的人口构成也给古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包容性。因此在色彩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而不是仅仅表现出汉族对色彩的偏好。

2.春节习俗文化

近年来,阆中作为春节发源地被全国人民逐漸熟知,烧火、舞龙、游百病等传统习俗与春节有关。在这些活动中,红色是属于节假日的主流色彩,红色在传统文化中是喜庆的、吉祥的,符合民众喜好。

3.巴渝民间文化

阆中在战国时期属于巴国,巴渝舞、川北灯戏、牛灯竹马、川剧等多姿多彩的巴渝文化在一些特定的节假日给古城阆中增添了色彩。巴文化“尚武”,慷慨激昂的巴渝舞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巴人服饰风格质朴,深褐色的巴渝舞服装是一代又一代阆中人民的节日家乡记忆(图2)。

四、阆中古城景观色彩研究带来的启示

在色彩设计导则的制定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以传统民居的色彩为主色调,而是要综合各种因素,科学归纳整理用色范围,用以指导城市色彩规划。首先是现场调研,归纳总结其中影响现有色彩景观的几点要素,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工景观意象、历史人文民俗。其次要清楚既有的规范,进一步明确当地城市设计导则的限制。最后通过建立孟塞尔颜色体系,科学归纳出符合当地特色的用色体系,指导城市从近景、中景、远景的设计用色,提升景观风貌。区域整体色彩情况即远景用色,中景用色则是一些构筑物的整体色彩,近景即一些建筑表面材质、铺装、植物、节点色彩处理的色彩设计。阆中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科学的色彩设计导则的制定落实,形成丰富生动而又整体协调的城市色彩,使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杨维祥,熊向宁,黄生辉.武汉城市色彩规划探讨[J].规划师,2003(9).

[3]辛艺峰.走向新时期的城市环境色彩设计[J].新建筑,1995(4).

[4]LENCLOS J P,LENCLOS D.Couleursdu monde[M].Paris:Groupe Moniteur,1999.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