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
你一定听说过“工匠精神”这个词语吧?所谓工匠,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于是,这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就被称为“工匠精神”。
某种意义上说,一篇习作也是你自己制造的“产品”。那么,你也应该像工匠一样,善于将习作认真“打磨”、修改,尽管不能达到“完美和极致”,但至少要让自己满意,因为习作如果不能悦己,又如何悦人呢?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字斟句酌、精心修改。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除了唐代诗人贾岛对于“推、敲”的选择、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反复斟酌之外,还有晚唐诗僧齐已的那首《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被友人郑谷建议将“数”改为“一”的典故——郑谷认为如果是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早梅了,齐已十分佩服,于是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此外,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也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加工修改,以求简洁、生动,比如他创作的寓言《杜鹃和雄鸡》,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来发表时却只有二十一行,可见其创作态度的严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果用当今流行的话语来概括,这些文学家都是具有“工匠精神”的。
我们有些同学就缺乏这种精神,他们写作文时往往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完稿后也顾不上检查,匆忙交差便觉得完事大吉,待到老师评价后才发现自己的习作破绽百出,于是只能追悔莫及。而其中有些明显的差错,原本是可以早些发现、略作修正就能弥补的。所以我们在一篇习作完成后,应该养成修改的习惯,以便查漏补缺,让文章臻于完善。
那么,作文应当怎样修改呢?鲁迅先生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即“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也許你会说,我的作文好不容易东拼西凑才够了字数,再删来删去的,就剩不下什么了。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你像文学大师那样对文字具有驾轻就熟的能力,但是“看两遍”总是不难做到的吧?或者也可以像老舍先生说的这样:“一个东西写完了,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这里的“看”和“念”,就是让你能及时发现文中的缺陷,从而加以弥补、修改。
一般来说,通过“看”、“念”,文中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字词的搭配不当、标点的使用失误、语句的不够通畅等毛病是可以被检视出来的。当然,如果你在“看”、“念”之中还能发现文章在表达或结构有逻辑性不强的毛病,进而做出调整,那就更能让你的文章趋于完善了。
其实,既然是习作,文中有一些失误是在所难免的。比如,一个同学题为《真正的狼》的作品,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
每天夜里,总有一双犀利的眼睛,从漆黑中向小房子观望,又悄悄离开;每天夜里,他隐约总能听见狼的叫声。他仿佛看到了在圆盘似的月亮下,山崖上有一匹狼正对着月亮长啸。
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一点疏漏,那就是——“犀利的眼睛”可以“观望”,但是不能“离开”,而只有目光或视线才可以转移、离开。显然,三句话之间缺少一些过渡。如果在“观望”之后,加上“不久,那目光又悄悄转向深邃的夜空”,表述似乎就准确一些了。
这里还有个例子,在一篇题为《金色花的梦》的小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夕阳如同染色的绸子,从蓝色变成橙红色。”首先,把夕阳比喻成绸子就不够恰当,若是晚霞还可以;其次,“从蓝色变成橙红
色”应该是天空的色彩,如果说夕阳,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不合逻辑。那么,假如让你做出修改,你觉得怎样表述才算合理、顺畅呢?
人们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你在写作文时,由于灵感突如其来而使初稿一气呵成,也可以是一种常态,但因匆忙,难免有疏漏,修改就必不可缺了。修改的目标,就是让语句更通顺,标点更准确,段落更完整,表达更鲜活。至于修改的一般方法,你记住这四个字就够了,即——调、补、删、换。这其中,调,就是调整语序或段落的安排,以求顺畅;补,就是补充内容或表达不完善的地方,以求完整;删,就是删除多余的修饰语或啰嗦的句子,以求简洁;换,就是更换不恰当、不搭配的词语或不合适的事例,以求准确。倘若每次作文你都遵循这“四字法”来修改,都像工匠一样对待你的每一篇习作,那么就可以期待,你的作文能力和水平一定会日渐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