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
摘要:信息时代媒体报道方法对事件的传播效率及宽度影响重大,就目前我国新闻报道特点而言,全媒体创新报道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引导方式的创新对新闻的传播而言不亚于一场产业革命。本文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为例,为大家简要阐述全媒体创新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社会事件;新闻报道;全媒体;创新
我国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是在2019年12月27日发射成功的。《中国航天报》针对此次事件的全媒体平台传播在年初的全年报道任务策划时,就曾经将这次任务定位为全年报道的“重中之重”。那么长五火箭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只有长五研制成功了,我国所依托其运行的大容量通信卫星、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我国空间站才能顺利上天,换句话说,在目前我国的现役火箭名录中,只有长五才能够让我国大重量的航天器飞得更远。随着长五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可以说,长五火箭上天是目前我国最受公众关注的航天产品新闻,没有之一。因此,在互联网平台上释放的任何关于长五的消息,阅读量都非常可观,尤其是经历了遥一的成功首飞、遥二的失利之后,公众格外关注这个“国之重器”的一举一动,期待它早日王者归来。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航天新闻人对长五怀有一份异常执着的情怀。自从2006年立项以来,这个产品研制路途可谓不易,历经坎坷,长五的首飞时间也是一推再推,再加上之前积累的失利压力,团队中的很多人在此期间一直在负重前行。面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压力、这样的艰巨任务,研发人员依然保持着十分高的工作效率,很多记者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多次被他们的坚毅、乐观的品质所打动,很多媒体记者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各方面努力为这支队伍做点有贡献的事情,从而见证他们“从低谷走向辉煌”的不凡之路。
当《中国航天报》编委会对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解构”这一不凡的新闻热点。正因如此,长五遥三的新闻报道便成为了《中国航天报》全媒体平台从“企业新闻”到“行业新闻”转变的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此次新闻的采编团队在策划报道内容时,查阅了大量的互联网上与之相关的舆情,当时网上还是还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对中国航天十分不友好的解读,这些负面消息同样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公开报道航天产业对外发行的媒体,《中国航天报》全媒体平台更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媒体行业的“第三方视角”,最有力地回应公众最想知道的问题,为大众描绘出一个最真实的中国航天,一支敢于负重前行的值得尊重的长五科研团队。
基于此种目的,《中国航天报》全媒体平台对此次长五遥三报道设计了“三个一”的系列产品。
即:面向普通公众的一组“科普漫画”;面向对长五有记忆、关心中国航天的核心受众的一组“深度报道”;此外,针对目前受众看视频的习惯,《中国航天报》全媒体平台设计了一系列有温度有趣味的“视频产品”,这一系列传播方法的构建和实施从媒体的角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长五团队进行正面的宣传与报道。该采编团队针对此次新闻的特殊性选择了跳出原来关注产品本身的策划思维,以用户需求为牵引,用独有的行业优势去讲述这个寓意深刻影响深远的故事。
在发射前一天,《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首推原创漫画:我是长五!我回来了!为长五的归来进行互联网媒体造势。这则漫画是一组科普漫画,编辑通过漫画这种轻松活泼的表达方式把长五的几个核心要素进行了提炼,以学龄前儿童能够听懂的话语对长五进行了简要介绍。后来经过航天科技集团官微转发,此篇漫画的阅读量很快突破了了10万+,很多大V账号进行了转发,在发射前起到了“刷屏式”宣传效果。
此次漫画宣传十分顺利,并且通过漫画的留言区,可以看出,公众的留言还是充满正能量的。趁着长五热度还没有完全起来,这一组科普漫画先声夺人,效果十分优异。
接下来就是《中国航天报》设计的四篇“四问长五”的深度报道。我们瞄准一个普通受众对长五本身最为关心的角度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长五,这两年你经历了什么?”“YF-77发动机,如何走出至暗时刻?”“长五,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长五,是什么支撑你凤凰涅槃?”。针对这四个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航天报》形成了4个报道小分队,深入海南、北京、西安、上海等地进行实地采访,采访人员广泛覆盖到了参与长五火箭各个阶段立项、研制、发射全部流程的核心专家,并广泛涉及到长五各个阶段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文章经过写作团队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不断吸取专家提出的各方面意见建议,一步步走向完善。一经推出,被业内外读者广泛转载,很多人表示整篇报道都是流着泪看完的,从这篇报道中看到的不仅是长五归零、攻关克难的艰辛,看到的更多是中国航天人的肝胆相照的铁血柔情。对于粉丝量只有3萬的《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而言,阅读量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飙升至近8万的阅读量,足可见报道本身的深度、热度以及情感温度。写作团队更是在这宝贵的长五的采写过程中获取到了十分重要的精神滋养。
从21世纪初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4G信号全面覆盖所带来的移动终端的速率大幅提升,外加各种短视频APP的异军突起,我国已经进入了视频流媒体时代,《中国航天报》这张传统纸媒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搭乘这班快速列车,让航天新闻能够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变得更好看、更便捷,《中国航天报》的各位同仁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尤其是随着5G时代马上来临,很多微信、微博的流量正在不断激增,可能很快传统的纸质媒体都会选择向短视频领域进军,而崛起的90后、00后,这批伴随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人,看视频可能也会是他们最主要的阅读习惯,因此顺应这种潮流变得势在必行。《中国航天报》是从2017年开始变革的,通过初期的尝试视频拍摄的,到现在全面报道大型航天任务,视频记者已经成为了我们采写团队的核心成员。举例来说:
视频一,是《中国航天报》全媒体平台在长五遥三期间做的一个原创视频:《文昌,冬,7500个饺子》这个视频从策划、剪辑、成片,全是在此次任务期间完成的。起因就是长五遥三的发射前正值冬至,而冬至是北方人非常看重的节气之一,自古便有吃饺子的习俗,试验团队的后勤就在冬至这一天连夜为所有研发、发射团队的成员们准备了7500个饺子,给远离家乡的队员送去了家的温暖,十分“接地气”地表达了航天团队对每一位队员的人文关爱。
第二个视频是在遥三发射场时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抖音短视频,核心是想告诉大家:长五遥三火箭的乘客——实践二十号卫星究竟牛在哪里?采编团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做了一个科普短视频,在这则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短视频中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整个视频都能够让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以最直接的方式进行了解,深入浅出地为大众作好了实践二十号卫星的公关科普,并且通过短视频APP的方式进行宣传十分符合移动读者的阅读需求。
长五遥三报道为《中国航天报》全媒体平台的采编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中首先是创新。就像一位球星所言,“进过最漂亮的球永远是下一个”。对于航天新闻工作者而言,要想让自己所负责的平台对公众永远保持吸引力、公信力和传播力,就需要不断地去超越自己,超越所出品的每一个作品。采编团队在进行内部研讨工作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争取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下一次和这一次不一样,最好的永远在下次。第二点感触就是,看似喧嚣的互联网环境其实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呼唤优质文本。这次在遥三报道中,《中国航天报》推出的四问长五的深度文章,通篇报道的排版并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措辞简朴,语言平和,而吸引用户阅读并自发转发的恰恰是文本的高质量和写作者的诚意,因为在目前这个流量盛行的时代下,能够不忘初心踏实本分去做专业的深度报道的原创内容的平台已经越来越稀缺,而正是这种稀缺性就凸显出行业媒体求真务实价值。第三点收获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学会如何去研究用户的阅读习惯,还要不断去迭代和升级我们的产品,让我们的报道永葆青春不仅在内容上,还要在形式上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从文字、图片、视频,再到漫画,游戏、互动产品等,产品质量的提升需要靠技术和创意来进行加持。
所以,在面对此类影响极其深远、社会意义十分重大的事件报道时,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在保证报道求真务实的同时也应当做到主动思变,不断创新,不能让这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湮没消声,而应当主动将优质的内容与最先进的传播方式相融合,让传统的新闻报道能够搭乘互联网的春风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