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硕士“校企地”培养框架探究

2020-01-25 16:22赖文波高金华
创意设计源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风景园林硕士

赖文波 高金华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构建多方合作框架、培养服务乡村专业人才,是风景园林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扩展学科边界的重要方向。基于产学研的合作内涵,融合乡村振兴中各方主体特性,提出“校企地”人才培养框架。以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其构建、运作及取得的成效。最终得出结论:“校企地”框架延续了产学研合作基本逻辑,以服务乡村为目标导向,更强调地方政府与民众的作用。

关键词 风景园林;硕士;乡村振兴;产学研;校企地

引用本文格式 赖文波,高金华.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硕士“校企地”培养框架探究[J].创意设计源,2020(6):68-71.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a multi-party cooperation framework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ices are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adapt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subject. Based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r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university-industry- locality " talent training framework. Takes the rural practice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its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 university-industry- locality " framework continues the basic logic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but emphasizes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public. It is a spe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oriented towards serving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maste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niversity-industry-locality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18ZB11); “校企地”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协同育人模式構建(项目编号:Y2191951)阶段性成果。

引言

城市与乡村是经济、人口与物质空间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二者关系及内涵的认知存在价值观与阶段性差异。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视角,二者经历了二元对立、完全市场调节到工农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共同作用的转变与发展;从产业发展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建设发展的价值及重要性[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一系列转变,城乡关系也随之转变,总体来讲可以将我国的城乡关系分为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工业主导农业(乡村建设支持城市建设)”的城乡发展格局;2.改革开放后,乡村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凸显,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城市建设开始反哺乡村发展;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我国城市与乡村建设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的阶段。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组建农业农村部,整合了多部门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行政职能,为乡村振兴进行了顶层机构设计。

此后,诸多研究围绕着党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展开论述,其普遍认为改革开放至今,经济高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层面的建设投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提出乡村振兴要把握住“人—地—钱”这条主线[2]。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战略存在内部局限与外部环境干扰,其中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亟需破解的难题之一。针对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了人才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2019年3月颁布的《农业农村部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提出“启动实施‘双百工程,整合资源,支持100家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培养100万名具有中高等学历的乡村振兴骨干人才”。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为各领域、各学科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深刻的挑战。

一、风景园林与乡村振兴

(一)研究与实践进展

人居环境科学中,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支撑点[3],乡村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从学科的研究内容上看,风景园林对物质空间、生态系统与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的涵盖[4]对接了乡村风貌景观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与传统习俗的延续等内容。人才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基石,当前风景园林介入乡村振兴已形成一定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但对专业人才培养、输出仍未形成有效模式。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是适应国家战略导向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机遇与挑战

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是城镇化成熟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截至2018年其城镇化率达到85.91%,已经达到城镇化的稳定阶段,因此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已成为珠三角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珠三角地区高度发展的城镇化,加上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影响力的扩大,使其城市反哺乡村建设的能力、乡村发展的需求与前景高于其他地区,这为风景园林乡村振興专项人才培养带来了充分的优势:1.政治层面的高度支持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广东省各级政府针对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应政策文件,各乡镇政府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为乡村建设与发展谋出路;同时村民参与规划建设的热情较高,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地方支持。2.相关企业众多——珠三角拥有众多的风景园林设计企业,包含了知名的园林上市企业、设计机构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居于全国领先位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企业意识到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前景,联合高校展开相关研究与建设的意愿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支持。

该地区高度发达的城镇化水平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与成果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特殊性,这一方面将使输出人才具有较为广阔与前沿的视野,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着过度理想化而带来与其他地区现状、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着眼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本质问题,转变思维关注地域性差异,重点提升专业水平与能力。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依托学校平台,以建筑学院三个一级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为载体,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立足于珠三角地区乡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在风景园林硕士阶段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积极搭建“校企地”合作框架,吸引多方平台共同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课程群、实践平台与服务客群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校企地”人才培养框架

(一)产学研合作

本世纪初,我国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在数量、质量上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不相匹配[5],为应对这种现象,各高校积极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教育目标、创新发展教学培养体系、构建教学培养评价体系对专业办学进行校内、校外的综合评价与监督[6]等方案。尽管这些教学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教学内容与方式仍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其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这与强调应用为导向风景园林的学科特色存在出入。随着与国际合作的深化,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交流加强,学界开始关注国外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模式[7-8],同时我国供给关系开始转变与产学研合作深度推进,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积累营造了积极的环境,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为例,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中积极探索人才配置与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特点[9]。华工风景园林系近年依托学院产学研平台分别与12家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签署联合培养平台协议,同时在风景园林职业规划课程中,搭建“多元师资”平台探索硕士职业规划多元特征[10],为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产学研有效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其中企业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高校教学培养的反馈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当前的市场中,城市是实践与研究的主要对象,大部分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仍以满足城市建设需求与应对城市问题为目标。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是落脚点,其空间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与服务对象都与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以当前市场的思维与目标培养风景园林乡村振兴实践人才必然存在问题,其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相脱节。乡村振兴是自上而下展开的乡村发展议题,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地方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撑,同时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产业、高校(官产学)的三重螺旋作用对于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更好的制度安排[11]。因此,培养风景园林乡村振兴人才不仅需要融合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更应关注到各级政府的影响与作用,其中地方的影响更应关注。统筹发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优势与作用,是高校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发展趋势与需求。

(二)“校企地”框架

基于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参与乡村建设的经验,笔者提出风景园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校企地”框架。在该框架中,教学培养对象是风景园林相关专业有志于服务乡村的学生,高校、企业、地方分别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建设实施”三个支撑模块,其中高校基于已有的培养体系,统筹社会企业与地方资源,构建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为教学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支撑(见图1)。笔者认为“校企地”框架延续了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共建课程、共育人才”的特征,同时强调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下地方对风景园林硕士人才培养的作用。具体来讲,其包含“校企”“校地”“地企”三条合作途径:

1.“校企”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从理论知识到专业实践的途径,体现了产学研的基本逻辑,高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形成双向反馈机制为人才培养、高校科研与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学生到企业进行业务实习,完善实践知识体系的架构、提高业务能力;企业研究资金投入,如设立企业奖学金、赞助科研经费等为高校开展实验研究、现场调研等提供支持;高校的知识溢出、人才输出为企业创新与高效积累人才服务。

2.“校地”

“校地”合作是人才培养从理论知识到乡村建设的途径,强调在产学研的基本逻辑上拓展合作对象、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地方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与对研究的支持成为“校地”合作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是村民,深入调研了解村民的诉求、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是其基本思路。

3.“企地”

“企地”合作是高校统筹企业与地方资源实现风景园林乡村振兴人才输出进而为乡村建设服务的途径:企业作为乡村建设的承包方,经过相关人才积累可以高速对接乡村建设的专业人才需求;地方对企业的反馈使其调整优化工作模式与创新思路,更有效地参与乡村建设。企业对高校的反饋、地方对企业与高校的反馈最终会导致教学模块的适度调整与优化,为风景园林乡村振兴人才的输出提供有效支撑。这些人才大部分进入市场间接为乡村建设提供服务,另一部分直接到地方支撑乡村振兴。因此企业与地方的合作是风景园林专项人才服务乡村建设的最终途径。

三、“校企地”框架的实践与成效

(一)实践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积极探索“校企地”实践方式: 2017-2019年,连续三年以夏令营形式招募全国各大高校风景园林应届毕业生,联合国际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州)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黄花镇地方政府开展乡村建设与地方发展研究:2017年,夏令营以“乡村态度”为主题,以黄花镇蓝房村的建设与发展为对象开展; 2018年以“ ‘我们的田园·乡村中国”为主题,对黄花镇观音谷地区及周边村落,探讨基于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夏令营期间,通过实地调研——村落情况实地勘察与村民访谈、设计工作坊——高校教师讲座与设计指导、企业沙龙——实践案例与前沿理念分享、地方代表参与评图等形式开展乡村发展研讨与设计。

2018年8月联合广州市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地方政府以“未来·自然邦”为主题举办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生态城镇”风景园林研究生暑期学校,深入村落,通过对其生态环境、村民与地方政府意愿调查,围绕“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展开研究与规划设计,对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起到了积极探索与培育的作用。除此之外,针对乡村振兴在校内与相关企业开展了主题沙龙与课程学术讲座等。

(二)成效与反思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专项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1.从人才培养平台上看:2017年与国际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培养平台协议、设立怡境奖学金,拓展了实践平台;连续三年的夏令营活动中,学生与当地村民、地方政府代表一起谈论乡村建设的需求与模式,真正体现了为乡村建设的目标,扩展了地方资源对科研的支持;2.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上看:学生参与公司实习检验理论体系、弥补不足、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到地方参与乡村建设的探讨,总结乡村建设的经验、反馈教学建设,形成“共建课程、共育人才”的良性互动;3.从与地方合作影响上看:三年来风景园林系先后与黄花镇、新兴县地方政府签署协议挂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拓展了乡村振兴实践平台;4.从高校影响力来看:随着相关活动的展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珠三角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学术与社会影响力上皆积累了相应成果。

尽管相关的经验表明“校企地”框架具有可行性与一定的优势,但这离不开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在其探索过程中的积极推动;由于乡村建设等相关议题并未成为风景园林的主流研究方向,在高校内存在有志于服务乡村建设的学生较少、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匹配等现象;同时现有项目合作大多以设计工作坊为主,在工作坊中强调了地方的参与,但其程度仍然不够,导致学生对于地方的认识、需求还不充分。因此当前“校企地”框架面临人才培养特殊性、受众少、实践方式单一等局限,这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结语

目前乡村振兴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党中央和政府在顶层机构设计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层面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村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人文等问题与风景园林学科研究问题相契合,风景园林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乡村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是风景园林参与乡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军. 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2-10.

[2]刘彦随,周扬,李玉恒.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19,74(12):2511-2528.

[3]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6-59.

[5]朱祥明. 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 中国园林, 2007(11):93-94.

[6]林世平.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21(5):46-50.

[7]林广思, 朱红. 法国风景园林高等教育院校设置[J]. 中国园林, 2013,29(6):30-34.

[8]赖文波, 邓宏, 张美琴. 浅析日本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评价体系[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5):29-33.

[9]何镜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J]. 南方建筑, 2012(5):4-6.

[10]赖文波,蒋璐韩.多元师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S2):62-66.

[11]吴玉鸣. 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J]. 科学学研究, 2009,27(10):1486-1494.

赖文波 高金华

华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产学研风景园林硕士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