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

2020-01-25 16:22戴佳蔚张晓刚刘钊明
创意设计源 2020年6期

戴佳蔚 张晓刚 刘钊明

摘 要 总结“广东设计”的实践经验,探究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中的历史方位和突破方向。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以“广东设计”的概念辨析为切入点,梳理其历史演变和当下状态。“广东设计”呈现出强烈的实践品格: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立足于经济建设主阵地;政府、产业、科研、教育、应用各方紧密结合,形成充满活力的工业设计创新机制;面向国家战略,成为中国设计创新的“风向标”;持续开拓“广东设计”创新发展的新业态及新领域。“广东设计”迈向“湾区设计”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采取创新引领突破、统筹兼顾发展、定向精准帮扶、开展经验推广、打造学术高地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广东设计的高质量发展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关键词 “广东设计”;实践品格;湾区设计;使命担当

引用本文格式 戴佳蔚,张晓刚,刘钊明.论“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J].创意设计源,2020(6):54-59.

Abstract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Guangdong design and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Guangdong design in deepening the wav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Guangdong design was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ort out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state. Guangdong design presents four major practical qualities: relying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ooted i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ial design innovation mechanism with close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and use is full of vitality;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striving to be the "leading geese" in national design innovation;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he new field of Guangdong Design.Clarify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Guangdong design to move toward the “Bay Area design”, and propose five response paths including innovation leading breakthroughs, overal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rgeted and precise assistance,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and promotion, and academic leadership to promote the dep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design .

Key Words Guangdong Design;practical character;Bay Area Design;unique miss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8FYS001);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

有些命题看似不言自明,比如工业设计天然就带有鲜明的实践性,而作为区域性的地方设计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穷理究因,则仍可发现这一看似没有新意的命题之下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破题“广东设计”

这里要解决三个问题:

其一,“广东设计”这一概念能否成立?当然可以成立。在我们看来,“广东设计”不单单是个区域性设计概念,作为中国设计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还非常具有典范性。只要提起中国设计,我们甚至会在脑海里不自觉地首先映现出“广东设计”的形象。比较而言,可能我国部分西部、中部和东北省份恐怕就不好采用类似的概念,诸如青海设计、宁夏设计、甘肃设计、安徽设计、黑龙江设计等。这并非否定其区域性设计的现实可能和存在价值,而是它们确实在区域性设计实践探索和理论提炼方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难以代表和显示中国设计的某种文化属性和时代性格,尤其是在产业对接和对中国经济增長的贡献力方面还没有拿得出手、令人信服的转化成果。而“广东设计”则不存在这些困扰。

其二,“广东设计”意指何在?从时间节点来看,是指1978年以来的广东当代设计。其以工业设计为主体,并延伸拓展到服务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视觉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品类齐全的现代设计体系。“广东设计”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设计”从业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伴随着广东制造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其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是对“广东设计”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的结果,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进岭南文化和外来文化互渗交织、产业设计化和设计产业化相向而行,在“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过程中发挥了智力创意引擎作用。在提高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上,“广东设计”闯出了一条“模仿—构造差异—集成创新—创造”的成功路径[1],促进了工业设计从个体行为到产业构造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在为我国经济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样板”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三,“广东设计”是怎样形成的?“广东设计”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文化土壤、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并主要依托地理空间(区域)分布和具体领域(行业)而不断推进。从历时性的纵向演进脉络考察,“广东设计”的产生离不开设计启蒙,先后经历过“志学”“求索”“而立”“行健”四个发展阶段[2]。由于我国最初的设计创新基本上采取了“理论先行”或“教育先行”的模式,即当代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出现不是基于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实践探索,而是通过率先在高校中开设相关专业、培训专业教师来进行设计思想启蒙和引入的。而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则在OEM中逐渐学会了“照葫芦画瓢”——通过直接仿制西方产品而接受了最初的工业设计启蒙和洗礼。“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构成了孕育“广东设计”的文化土壤,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两股力量在不断磨合中日渐展现出巨大的威力,成为“广东设计”的催化剂,使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成为引领中国设计的风向标。从共时性的空间和行业布局来看,“广东设计”的地理空间分布集中在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并逐步向外围扩散,与地方制造业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其服务行业主要集中在家电、家具、建材、汽车、消费电子类产品、服装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如华为、美的、格力、广汽等,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愈来愈呈现出设计驱动型品牌的发展趋势[3]。

应该说,“广东设计”的概念内涵伴随着设计实践的深入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中,需要我们及时跟进,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做出进一步的理论阐释。

二、聚焦“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

无论从历史演进还是当下表现以及与兄弟省市设计的比较来看,“广东设计”最突出、最鲜明、最典型的特征是其实践品格,主要表现为:

(一)以制造业为依托,扎根于经济建设主战场

制造业堪称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4]。相较于后发地区的工业化以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去工业化”,广东制造仍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凭依。依托体量巨大的制造业,“广东设计”先发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不会出现“去制造业”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境况。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制造业持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超15万亿元,是1978年的720倍;工业增加值4.07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6%。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广东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区域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5]。

相应地,支撑上述产业发展的广东工业产品经过技术改造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更新换代,竞争力由弱转强。一是传统产品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质量稳定可靠。2019年,广东的一些主要传统家电产品产量持续攀升:电冰箱为1631.42万台、空调6691.42万台、彩电10 422.30万台。二是创新性产品接连涌现,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广东的标志性产业,相关产品生产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2019年,广东生产电脑5784.73万台、手机7.05亿台,分别为2000年的28倍和79倍,其中手机占全国的比重超40%,知名手机品牌生产企业华为、OPPO、VIVO、传音控股等,均为广东本土企业。高端装备产品制造取得巨大成功,汽车产量311.97万辆,为1978年的1035.8倍,SUV、MPV、新能源汽车等不但实现零的突破,而且生产规模迅速扩大①。

在广东制造从小到大,由大转强的过程中,“广东设计”功不可没。原因在于“广东设计”本就应制造业而生,高度贴合产业成长,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砥砺前行。而另一方面,广东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又提供了“广东设计”快速崛起的产业环境,两者形成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看到广东企业开展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态度积极,成效卓著,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广东省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2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有1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经2015年和2017年两次共认定94家,分为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企业、工业设计基地三种类型。获得认定的单位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增强工业设计创新力。各地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持续加大对获得认定单位的扶持力度,按要求做好相关后续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服务型制造业深入展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设计化和设计产业化相向而行,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促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9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81万亿元,增长9.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3.02万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5:55.5,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8%[6]。

(二)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活力十足

广东在发展工业设计过程中注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初步构建起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协同创新、中介组织配合、专业人才支撑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一是政策传导效应明显。广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省、市、区县四级工业设计促进政策体系,能够上传下达,政策效果显著。在其他省市,工业设计政策基本推进到省一级层面就很难落实到基层,但在广东往往越往基层越有创新性的实施细则和行动计划出台。以制造业大市佛山市为例,既有市级的《加快发展佛山市工业设计研究报告(2019-2021)》,又有区级的《设计顺德三年行动计划》《禅城区扶持工业设计实施方案》,反应快,针对性强,措施得力。

二是设计创新成果丰硕,企业主体作用突出。从2019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来看,计80.77万件,其中跟工业设计密切相关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60.44万件。专利授权总量52.74万件,居全国首位;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46.77万件。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7万件,居全国首位。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29.59万件,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6.08件。这些设计创新成果企业主体作用极为突出。全年共有7.8万家企业申请专利60.02万件,共有7.3万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41.10万件,占比分别高达74.31%和77.93%[6]。

三是各级设计组织活跃,设计比赛成规模、上档次。在广东,省市级工业设计组织机构健全,各级各类设计比赛、设计论坛等活动频繁,尤以“省长杯”最具影响力。2008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广东工业设计大赛被正式冠以“省长杯”名号,这也是工业设计竞赛及工业设计评奖活动首次被冠以“省长杯”名号。将工业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评奖冠名“省长杯”,实为我国开先河之创举,体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省长杯”迄今已举办九届,2020年正举办第十届,征集了一批极具显示度和产业竞争力的获奖作品。与之相呼应,全省各地级市前期开展的“市长杯”进一步提升了官方设计比赛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形成了良好的设计创新社会氛围。

四是设计交流频繁,设计教育紧贴产业。在“广东设计”的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显著的要素,设计师展示才华的途径多,同行间交流沟通渠道畅。广东设计界与企业、政府、高校之间互动性强,是设计交流最活跃、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广东是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始源地,具有紧跟实践的优良传统。全省高等设计教育专业齐全,覆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个层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产业学院类型丰富,工作坊、工作室、实习工场、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操的机会,设计教育从业者具有很强的服务产业意识,规模大、重实战、应变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国际化程度高,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广东设计”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取能力。

(三)服务国家战略,争当全国设计创新“领头雁”

“广东设计”从业者崇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不固步自封,而是深入产业一线,勤于学习、乐于吸纳,善于捕捉政策红利,围绕诸如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扶贫、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等,各种新尝试层出不穷,积极探索中国设计的“广东方案”。工业设计已经渗入到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像廣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主导发布的中国设计“逢简六条”[7],开发设计扶贫“缮居”项目[8],联合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打造的“青田范式”[9],都为工业设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这些探索在国内都是领风气之先,着实叫人为“广东设计”所释放出的创新活力惊叹不已。

(四)持续开拓“广东设计”创新发展新业态、新领域

“广东设计”还体现出顺应时代,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特征。“广东设计”在发轫之初一度以平面设计名震全国,后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品类齐全的现代设计体系:以工业设计为主体,延伸拓展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围绕品牌营销开展的平面设计(视觉设计)、致力于乡村振兴和特色城镇建设的环境设计、数字化的数字媒体设计。“广东设计”的内涵也因此呈现出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趋势。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广东设计”迈出自主创新品牌设计的矫健步伐,设计业态层出不穷,交互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竞相登场,从构想变为现实,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东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与其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有着密切关系。国际一流设计大师深入广东地方、高校、企业进行讲学、授课、演讲,担任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设计顾问、设计总监,以及开展设计合作已成为新常态。广东本土的设计师、教育工作者出境深造、访学,进行专业交流,不断为“广东设计”带来新理念、新尝试、新实践,使其永葆青春的活力。

三、迈向“湾区设计”:新时代“广东设计”的机遇和挑战

“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注定了其不会固步自封、就此止步,而是不断进取、奋力开拓新时代条件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2019年GDP高达11.61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6 624万亿),规模超过了俄罗斯,在世界国家排行中名列第11位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正式拉开了广东设计2.0——“湾区设计”的时代大幕:粤港澳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快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建设步伐。

按照“一廊、三极、十站点”的空间格局,建成深港、广佛、珠澳三个极核,进而带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香港、澳门十个设计走廊核心站点建设,形成群落化、网络化的空间站点布局,促进创新要素和设计资源有效、迅捷流动,形成一批以“工业设计+供应链”服务为特色的设计创新要素配置中心(城市空间站)和标杆项目,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促使全省设计发展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推动我国设计文化理论建构和创新实践的先锋,为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

(二)“湾区设计”的使命担当

从“广东设计”迈向“湾区设计”,是“广东设计”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迈出的新征程,具有更多的使命担当。

其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健康可持续、协调性发展。“广东设计”最活跃的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但不能自我设限,使之等同于珠三角设计。2019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80.7%,东翼(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西翼(阳江、湛江和茂名)、山区(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分别占6.4%、7.1%、5.8%[5]。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广东设计”也存在布局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珠三角地区分别有14家和94家,占到全省的比重为93.3%和76.6%。而粤东、西、北地区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为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为14家、5家和2家。无论规模增长还是效益提升,珠三角地区的工业设计显著高于粤东西北地区,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设计机构少而小,大多数都处于初创阶段,缺乏相关扶持政策。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工业设计订单大部分让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机构承接,本地设计机构业务量少,发展困难。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对工业设计的认知程度更低,对工业设计接触较少,普遍对工业设计概念理解较模糊,往往有工业设计行为而无工业设计意识。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观念落伍、设计驱动品牌创新意识匮乏,普遍存在不重视工业设计的问题,难以留住设计人才。

此外,由于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在地理、资源、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其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粤东西北对设计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同于珠三角区域的特点:一是粤东西北出现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如江门的摩托車产业集群、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集群等,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无疑需要相较以往更为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人才;二是一批高新制造企业入驻粤东西北地区,如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肇庆基地)、鼎星新能源汽车项目、厚能控资控股智能制造基地等,随着这些高新制造企业的入驻,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粤东西北在区域特色产业振兴、设计公益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挖掘、文创旅游项目等方面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粤东西北对设计需求的增大,珠三角的设计服务已经全面辐射到了这些地区,粤东西北的企业设计外包业务,基本都是与珠三角地区的设计机构、院校合作,双方的设计互动日趋紧密。设计扶贫和设计赋能对粤东西北地区企业尤为迫切[10]。加快“湾区设计”规划和实施进程,显然承担着辐射和带动广东东翼、西翼和山区齐头并进、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重任。

其二,“广东设计再腾飞”,探索中国设计创新的新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发设计基础较为薄弱的广东,在改革开放中通过以技术引进、跟随复制为手段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经过实践的反复改进完善,形成了广东全球制造基地的后发优势。广东在推进工业设计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创新方面做出了极其宝贵的探索。通过园区孵化、政策扶持、研发协同、示范引领等方式,“广东设计”出现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1]。但在以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4.0时代,北京、上海设计创新引领在前,山东、浙江甚至河北的设计创新追随在后,“广东设计”的领先地位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业设计的集成创新功能,形成基于广东省制造能力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转化的“持续创新”能力是“广东设计”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因此,“湾区设计”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是“广东设计再腾飞”的应然之举。

面向新时代、新机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拿出勇气与信心,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以“湾区设计”来推动“广东设计”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速度向质量的转变,二是由规模扩张向高水平提升转变,三是由生产服务向驱动创新(拯救创新)转变。藉此来探讨“广东设计”的当代经验、蕴含的“广东智慧”及对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所呈现的“广东方案”,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赋予广东的使命担当[10]。“湾区设计”的实践探索将彻底打开设计创新路径,建立新的坐标,为中国设计创新提供新参照。

其三,迈向国际舞台,争做全球四大湾区的领航者。作为“广东设计”的升级版,“湾区设计”以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门户、产业创新的策源地、设计创新要素配置中枢为发展定位,全省一盘棋,统一谋划,依托各地区(站点)的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开展设计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协会指导作用,支持省地共建模式推进[11]。重点提升环珠三角地区设计创新项目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推动建立大湾区城市间以及大湾区与外部及周边地区的协作机制。切实发挥“双廊协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的协同)与“廊带融合”(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与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环深产业带等的融合)作用与效应,使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广东省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同时,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产业优势和其他优势,在全新的国际化背景下实施设计品牌驱动战略,敢于同全球其他湾区争高下,进行设计服务输出,打造“湾区设计”品牌。

(三)亟待应对的五大挑战

当然,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湾区设计”亟待应对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广东设计”的DNA能够延续并激发创新的动能。“广东设计”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但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则要进一步突破“跟随复制”的思维惯性及惰性,破冰前行,以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来应对一系列隐形和有形的桎梏束缚。

二是有机统筹主脉与分流的关系,强化区域设计风格的整体锻造。“广东设计”的主脉是工业设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广东设计”不等于广东工业设计。“广东设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视觉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越来越呈现蓬勃兴起之势。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向同步,工业设计自身的范式也呈现快速迭代的情形,各种设计类型的边界日益模糊,设计的融合性和专业性需要更好地加以统筹协调。

三是要完成从突出局部到兼顾整体的转变。如前所述,“广东设计”主要立足于珠三角设计,但不能局限于珠三角设计,其理当还应涵盖粤东西北设计。这样才能构成“广东设计”的完整拼图。在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注意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发展,振兴粤东西北的进程中,“广东设计”不能缺席。“广东设计”亟需从珠三角设计的舒适区中突围,辐射粤东西北,进而扩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完成自身的优化升级和国际化的优雅转身。

四是协调经验总结与示范推广的关系。在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这,“广东经验”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但其还须解决好以下问题:“广东经验”是对特定时代条件下的区域设计实践的经验总结,究竟有没有普遍的推广应用价值?其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设计实践构成可复制的有效借鉴?其区域限定性与应用普适性的边界何在?显然,“广东经验”有着自己特定的适用边界,切不可不顾实际照搬照抄。

五是注意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统一。理想的情况是知行合一,但“广东设计”的历史存在“实践的腿长,理论的腿短”“重行轻知”的传统。实用理性思维主导下的广东设计研究在理论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严重不足,体现在“广东设计”教育中还没有一家设计学博士授权点,在全国的设计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话语权微弱[12]。如果不注意补足“短板”,只是做“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则“广东设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仍是极为有限的。

(四)“广东设计”应对挑战的五大路径

针对“广东设计”迈向湾区设计的诸多挑战,提出以下应对路径,探求“广东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一是创新引领突破。首先是思想创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步伐,把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新摆到“广东设计”发展的首要位置;强化制度创新,增加省、市级单位在相关项目和研究的资金投入,推进设计产业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同时鼓励设计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探寻创新资源整合的新模式,完善设计的服务机制;最终实现实践创新,完成从思想到制度最终落实到实践的创新闭环。

二是统筹兼顾发展。持續稳步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兼顾发展视觉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其他类型设计,融入服务设计、体验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新设计理念,形成工业设计为“领头雁”,其他设计迎头赶上的广东设计“雁阵发展”新生态。

三是定向精准帮扶。发挥珠三角地区城市设计产业的先发优势,点对点支援粤东西北设计,选派设计人才,传授设计经验,加大资金投入,稳步提升粤东西北地区的设计实力。粤东西北地区主办或承办一定比例省内设计活动的分论坛,吸引全国设计相关人员探讨交流。

四是做好经验推广。不断总结“广东设计”实践经验,凝聚提炼其经过社会检验和市场迭代下产生的新设计方法和方向。同时注意对于“广东设计”经验的推广,应基于各地产业特点和结构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做好先行先试工作,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

五是打造“广东设计”的学术高地。加快推进广东高校的设计学学科建设,争取早日实现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零的突破,吸引设计类实践人才及研究人才向广东汇集,打造全国领先的设计学学术高地,举办高质量的设计论坛和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推动“广东设计”的高质量发展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注释

①上述数据系作者根据广东省和全国制造业历年生产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得出。

②此处数据系作者根据珠三角9城市和香港、澳门的2019年度GDP统计数据加总,并与201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进行比较后得出。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贸委.广东工业设计发展之路[J].广东经济,2008(8):8.

[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圆满落幕[EB/OL].http://kw.beijing.gov.cn/art/2018/10/11/art_44_74170.html.

[3]童慧明.下一个风口:设计驱动型品牌[N].美术报,2017-11-11(23).

[4]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今日制造与升级,2019(4):58-59.

[5]广东统计信息网.风雨历程 辉煌成就——改革开放40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901/t20190115_421140.html.

[6]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tats.gd.gov.cn/tjgb/content/post_2923609.html.

[7]陈家好.助力杏坛打造产业孵化基地,“中国设计·《逢简六条》”发布[N].珠江时报,2018-12-7(A4).

[8]徐劲聪.设计修缮居与家,广东发起设计扶贫倡议书[N].南方都市报,2018-9-10(A15).

[9]施诗.顺德杏坛:“青田范式”能否探索出复兴乡村文明新路径[N].南方,2018(9):48-50.

[10]参见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R].2019.

[11]胡启志.共同创新:大湾区战略下的设计选择[J].设计,2019(12):72-75.

[12]庞范烨,张晓刚.基于SWOT分析的佛山禅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9(6):64-70.

戴佳蔚 张晓刚 刘钊明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