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徐州彭城人。南朝宋宗室、宰相、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受封为南郡公。过继叔父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历任尚书左仆射,出为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加位开府仪同三司,在各地清正有绩。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宋书》列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
内容介绍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流传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文人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极大。
精段选读一
服虔匿名为佣工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①服虔:字子慎,东汉人,古文经学家。②崔烈:字威考,东汉人。③赁:佣工。④短长:好坏。⑤测:猜测。⑥明蚤:第二天早晨,“蚤”通“早”。⑦寤:睡醒。
赏读感悟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服虔虚心求教的故事。故事里的服虔“善春秋”,但他并没有骄傲于自己本身的学问,而是很真诚地学习他人的东西,甚至不惜伪装成佣工去偷听。这一行为正反映了他对做学问这件事的认真。另外,文章还描述了一段真挚的友情。文中的另一人物崔烈没有因为服虔议论自己而不满,反而和他成为好友。
《世说新语》的文字简约,寥寥数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例如文章的最后几句,“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将崔烈热情交友的个性刻画出来,而“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则刻画出服虔内心对崔烈的欣赏。
精段选读二
新亭對泣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注〕①过江诸人:指东晋初年避难到江南的中原士族。②美日:风和日丽的好日子。③辄:总是,往往,副词。④新亭:又名劳劳亭,三国时吴国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⑤藉卉:坐在草地上。藉,以……为垫。卉,草的总称。⑥周侯:周颉,字伯仁,汝南安城人,官至尚书仆射。侯,州牧的美称。周颉曾任荆州、兖州刺史,故称“周侯”。⑦中坐:坐在正中。⑧殊:不同。⑨正自:只是。⑩山河之异:指当时中原地区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他们不能再在洛阳黄河边宴会了。?輥?輯?訛王丞相:指王导,字茂弘,临沂人,晋元帝时任丞相。愀然:神色严肃的样子。?輥?輰?訛戮力:合力,尽力。?輥?輱?訛神州:中国,这里指已被少数民族占领的中原地区。?輥?輲?訛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军用仓库),见钟仪,问之曰:‘南冠(戴楚国的帽子)而絷(束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南冠”“楚囚”都成了“囚犯”的代称。
赏读感悟
本篇选自“言语”门,题目是后人加的。这则故事反映了西晋灭亡后逃往江南的士族官僚对丧失国土、偏安一隅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周颉的忧郁感伤,一种是王导的奋发自信。这则短文语言简练,三言两语就使两种人神情毕现。
精段选读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元帝: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是他的儿子。②潸然: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③以东渡意:把晋王朝东迁的情况。东渡,西晋原都洛阳,东晋建都建康,故称东渡。④谓:认为。⑤何如,用于比较,同“孰与”。⑥居然:确实。⑦异之: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异,惊奇。
赏读感悟
本篇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自小聪明。本文写的是晋明帝司马绍小时候就十分聪明的故事。这里晋明帝所说“日远长安近”和“日近长安远”的说法不合逻辑,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正确的逻辑联系。“不闻人从日边来”,这个前提是真实的,但不能由此得出“日远长安近”的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还要另找理由。同样,“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前提也是真实的,但“日近长安远”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尽管如此,这个故事却被史官用来说明司马绍“幼而聪哲”,写入了《晋书·明帝纪》。“日近长安远”,也因此成为成语,被后人用以比喻向往京都。如《西厢记》:“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精段选读四
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①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东汉时期著名隐士。②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③捉:握;拿。④掷:扔;抛。⑤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⑥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车服冕,此处指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⑦废:放弃;放下。
赏读感悟
本片选自“德行”门。管宁和华歆从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同,管宁读书刻苦,品行高洁,而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割席分坐”后来成为成语,比喻朋友绝交,启示人们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