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理县蒲溪乡羌族“趣味锅庄”

2020-01-25 16:10巴斯基
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羌族舞蹈艺术

巴斯基

摘 要:羌族自称“尔玛”,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于岷江上游一带,有着源远流长的迁徙历史,如今的羌族群众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县城以东),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其中较为特别的理县的蒲溪乡保留了羌族最为原始的传统和文化,其舞蹈具有十分鲜明的古羌韵味。

关键词:羌族;“趣味锅庄”;舞蹈;艺术

注:本文系阿坝师范学院2019校级质量工程“羌族‘非遗舞蹈融入羌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改革”(201909050)研究成果。

蒲溪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东部15km,向南进沟4.5km为乡政府,沟内有388户1882人,是纯羌族聚居区,山高谷深,地广人稀,植被丰富,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充沛。从汶川驾车行驶至理县,一路上植被稀少,进入蒲溪境内植被开始变得茂盛,此地适宜人类居住,与省道两边的秃山形成强烈反差,该村整体自然资源受破坏较少,古建筑类型多样,手工艺及传统民族技艺独特而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是古羌文化保存较好的一片净土,世外桃源般幽静,人们自给自足,实属羌族传统文化的摇篮。村落中有羌族释比负责口口传承羌族文化精髓,还有较为庞大的民间的羊皮鼓表演队以及制作羌笛的民间艺人、传统的夬儒节和羌族戏剧“释比戏”等羌族文化形态。

此地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文化形态多种多样。蒲溪的舞蹈种类繁多,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羊皮鼓以外,“趣味锅庄”在蒲溪成为最具特色的舞蹈形态(图1),其中有在劳动之余和节假日所跳的“娃西切瑪” 以及 “石奎余奎”等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在大小的庆祝活动如夬儒节、羌年、花儿纳吉中已经多次崭露头角,在羌族地区十分有名。其舞蹈动作的主要特色:通过左右腿跪蹲交换重心并进行同体轴向旋转,男子通常着绣花白袍、黑褂、花布鞋,黑白布绑头,女子则是一身深色绣花的布裙,头裹绣花头巾。为了进一步了解羌族“趣味锅庄”中“叶尔抱责”背后的文化意义,笔者专程采访了蒲溪乡蒲溪村土生土长的羌族释比文化省级传承人韩树康,如今他是茂县文化馆的舞蹈编导,通过与其交谈,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趣味锅庄”:

一、“趣味锅庄”的形成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羌族地区流行包办婚姻,具有父母在幼童时期就给子女订婚的习俗,终身的婚姻就此定下。幼童长大成人谈婚论嫁时,就算对父母安排的婚事不满意,也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遵守婚约,因此在青年时期,就算自己的心另有所属,也始终因婚约在身无法表达。到了不惑之年,人人都有子女甚至儿孙,大家因此得以释怀。因此在庆典活动中,这些中年羌族男女借此形式在“趣味锅庄”中表现自己曾经的喜欢和爱慕,也只有到了不惑之年,“趣味锅庄”中的“诙谐幽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只有中年人才能很轻松自然地展现其特点。

二、“趣味锅庄”的审美形态

羌族“趣味锅庄”中“叶尔抱责”的表现形式尤为特别,又称“恰不扯”,其典型动作为双手抓耳朵边唱边蹲跳,从以肩划圆跺脚到摆胯划圆,内容富有挑逗性且风趣十足,其表演形式在羌族地区独树一帜。用韩树康老师的话说,这些趣味锅庄就是羌族人的“迪斯科”。男子蹲跳、摆胯、甩胯、转身,属于比较自由的跳法,常有手捏砣子、跺脚、蹲跳、挽袖子等动作形态,主要以展现男人的力量为主。从胯部动律可以看出,在远古时期,受到语言的限制,男女之间求爱的方式以舞蹈为主,双方靠舞蹈动作来交流情感。女性通过抚耳朵、拍膝盖、摸头帕、搭肩膀等动作来表现银饰耳环的美、头帕绣花的美、肩膀云朵的美,以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饰品来展现自己的贤惠,用甩胯的动作展现女性的美。她们在中年时期没了年轻时的阻力,自由地表达自己过去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在舞蹈中释放自己的爱意、诙谐、幽默。因此,民间有说法称年轻人因为已经有婚约,所以不好随便表达,尽管年轻人的动作完成得更好,但因整体不够诙谐,并且没有眨眼睛这些挑逗性的肢体语言,无法像中年人一样松弛地表达,缺少了中年人的情感和韵味。就像韩老师说的:“不幽默就跳不好,必须达到这样诙谐,舞才有看头。”“趣味锅庄”必须充满“趣味”。

三、“趣味锅庄”的寓意

除了表达挑逗和爱意,“趣味锅庄”歌词中唱到的“羊儿离开了羊群就会被豺狼吃掉,人离开了人群就会孤独无助,小溪要流进江河才能汇入大海,大雁要融进雁群才能比翼飞翔”,能够表达出羌族群众对团结和力量的渴望。民间有句俗语:“男人啊,要团结,团结才是力量,我们要经常在一起耍、一起喝酒。”展现了早期羌族农牧社会的人们需通过多方协作完成日常劳作。婚丧嫁娶、农忙、打猎都提倡协作,蒲溪人遵从“协作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朴素的真理。

以上“趣味锅庄”的形成原因体现了羌族村落的风俗习惯和协作团结的精神风貌,以及风趣幽默、创造性极强的文化底蕴。羌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传承至今,作为羌族文化的不同形态,它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羌族的特点,形成了羌族群众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时至今日,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都有其民俗特点,它足以直观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 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趣味锅庄”的产生与羌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信仰体系、民俗习惯、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息息相关。

远古时期频繁的天灾人祸和苦难的生活以及迁徙的历史使羌族群众拥有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的心境。如今流传于民间“燃比娃”取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对天命的否定。如此心理容易使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不同的寄托对象: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的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树石皆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 的多神信仰体系。另外,羌族特殊的民族历史、特殊的生活变迁、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制约,使人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艰苦的环境、长期的流浪又使羌族群众养成了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善于苦中作乐的民族性格。羌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喜爱开玩笑,以这样的民族性格和美好品质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羌族民间舞蹈艺术。

“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舞蹈受到空前的关注,大量的羌族舞蹈作品在近10年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了《跳羌红》《上房梁》《鸽子花开》《依娜麦达》等多部优秀羌族舞蹈作品。在近几年的羌族舞蹈发展过程中,羌族舞蹈的审美习惯、传承方式和现阶段的审美走向也在不断变化。而在这些色彩斑斓的羌族舞蹈作品和流动的艺术形式中,理县蒲溪乡的羌族羊皮鼓和“趣味锅庄”仍然是古羌风味最为浓厚、最接地气的一种形态,区别于茂县地区“萨朗”“巴绒”和汶川地区的“席布蹴”,蒲溪地区在舞蹈动律中更加强调舞蹈动律重心向下压的风格特点,也让笔者感受到最为接地气和最具泥土气息的舞蹈,在反复的“转胯蹲跳”等特色动律中感受古羌遗风在蒲溪人身上留下的身体语言,这也折射出蒲溪人十分独特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因此,蒲溪乡的传统歌舞与传统节庆、婚丧、祭祀一样也是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叶尔抱责”和“石奎余奎”等“趣味锅庄”中感受羌族人“能喝”“能唱”“能跳”的非常质朴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而蒲溪人的风趣、幽默和创造力在理县乃至阿坝州都是十分出名的。蒲溪涌现了诸多羌族舞蹈编导,其中就包括茂县文化馆的韩树康和理县文化馆的王晓勇,他们的存在也让蒲溪乡的羌族文化更加繁荣。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羌族舞蹈艺术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舞蹈课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雪地上的舞蹈
爆笑街头艺术
卷首语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