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让议论文写得“中规中矩”

2020-01-25 16:08曹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47期

曹津源

美文引路

把“冷板凳”坐热

◎徐文秀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84岁的屠呦呦身着紫色长套裙出席领奖。那一刻,她是最美的人。多年间,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作出历史贡献。这样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大美,令人敬佩。

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在许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份,与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可是,正因为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才能翻开生命的新篇。打开事业的新局。翻译家田德望历经18年翻译世界文学名著《神曲》,所付出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原文仅7万字的《地狱篇》,他标注了16万字的注释,《炼狱篇》的注释更是多达34万字。没有这一番沉寂和呕心沥血,怎有如此成就?

然而,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遑论把冷板凳坐热?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不愿、不屑坐,不甘、不敢坐,不会、不善坐冷板凳的人,或为名所困,或被利所惑,或受种种杂念所累,走失在人生路上,淹没在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

不去追名逐利是一种本事。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研究超级水稻,源自他满腔对粮食安全的忧虑和对平民百姓的情怀。“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源自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执着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咬定大目标、大方向、大追求和大原则不放松,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

把冷板凳坐热不是苦熬苦等,而是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一以贯之、一干到底。语言学大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研究和写作无关的事他都不闻不问。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坚守与勤奋,才有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经典之作。善于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来敲门。

庄子有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是只准备三餐,还是“宿舂粮”,抑或是“三月聚粮”,所得的结果迥然不同。欲“适千里”者,必下得一番苦功夫,谁也偷不得懒,取不得巧。

(选自《人民日报》)

技法借鉴

一、开头结尾简明精当。方法是:1.入题迅速。落笔叙例,亮出中心论点“把‘冷板凳坐热”,不拖沓,不“云遮雾掩”;2.叙例简约。引例不到80字就自然引出中心论点;3.转接自如。“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精神之内在“大美”与“紫色长套裙”之外在美相呼应,使中心论点的“接出”流畅而无拼凑痕迹;4.收尾精致。引庄子名言,仅用了百余字就让经典支撑起中心论点。

二、论证手法简捷精巧。第2段运用理证法和例证法,作者先列出“许多人”怕苦畏难、专图享受的种种想法,以“可是”一转,举出翻译家田德望例,以“沉寂”“呕心沥血”为核心词,用反问句将论述指向中心论点,简捷有力;第3段运用归纳证法和反证法,分析归纳对“冷板凳”的六“不”状态和最终归于“平庸”的结局,从反面证明“把‘冷板凳坐热”的人生价值。这两段论证虽只有450多字,却体现出多样性论证手法的简捷精巧。

三、论述过程逐层精深。第2段由反及正,由中心论点的对立面切入,从“思想价值观”的角度立论;第3段的论述角度转入“行为失范扭曲”层面;第4段又进一层,回答“怎样才能”之问——突出“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第5段,作者机智地转入辩证思辨,阐述“把冷板凳坐热”与“苦熬苦等”的本质区别,使立论的内涵更严密完整、合乎规律。四个自然段构成的论证过程,具有“立面不同,逐层见深”的逻辑力量。

四、语言表达洗练精准。或选用单音节词、文言词语和四字成语,言简意赅;或讲究用语的整饬和气势,引人注目;或将平实易懂的口头语、熟语与隽永生动的哲思语相结合,时“俗”时“雅”,可读性强。

我仿我秀

好名声,可遇而不可求

◎韩 飞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这表明了她对名利的无求,然而她的好名声却令我们仰视。这一“矛盾体”的密码就是:好名声,可遇而不可求。

俗语“可遇而不可求”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这里的“求”带有刻意、过度,甚至是私心;这里的“遇”,不妨理解为由于自身进步、成绩的不断积累,某个荣誉、某次成功突然而至、不期而至、自然而至。相信“可遇”,让平时的努力在一种远离功利的状态中进行,重在自身孜孜以求的付出和完善,使原本并不明显存在的“可求”以“可遇”的形态出现,这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思想境界。

回望历史,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境界时时在闪光。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美名传扬,岳家军也赢得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盛名;虎门销烟,林则徐毅然举起火把,用自己的良知点亮了昏昏长夜,留下千古美名……彼时的岳飞、林则徐有着刻意“求”好名声的明确目标吗?没有!他们只是一直坚持着为官须为国为民的准则,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而已。但正是这样对好名声的无“可求”,在生前身后“遇”见了一声声美名,让后人永久吟唱。

试看今朝,对好名声的刻意、过度、甚至带有私心之“求”,并不鲜见。心气浮躁、眼光短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投机钻营、甚至重金贿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为什么这样“求”来的所谓“好名声”必然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成为人们的笑料、骂名?这是因为对“好名声”的此类之“求”往往会使你的心理失衡、扭曲,禁不住种种诱惑,以致一步步走入歧途,跌落深渊。这样的反面教训,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

我们希望“好名声”越来越多,其影响越来越大,前提是必须“名由实来”“名副其实”。后来才有了“核潜艇之父”美名的黄旭华,曾隐姓埋名,做着“赫赫而无名”的“实”事,一干就是30年。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重“实”轻“名”,“名”在“实”中;“名”不只是指荣誉、证书、奖状、称号,而是在群众的口碑,在人民的心中;有了人人称道的“实”,你的“名”会不“追”而来;无“实”而“追”来之“名”,必然昙花一现,“泯然众人”。这就是“好名声”话题所昭示的人生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为政理念,其中就蕴含着好名声“可遇而不可求”的辩证思想。我们都应该保持淡泊的心态,以平凡而骄人的“实”绩,自然相“遇”名副其实的好名声。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文章中间论述部分,由阐述“可遇而不可求”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思想境界”,进入“回望历史”领起的正面論证、“试看今朝”领起的反面论证,再转入“名”“实”关系的本质揭示,手法多样,逐层深入。首尾简明精当,行文紧扣“名”“求”“遇”“实”等关键词语展开,洗练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