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军
人类社会在全面进入合作共赢的阶段之后,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各自优势,通过互通有无的方式,相互促进去实现互惠互利的发展。但从目前凸显的竞争发展模式过渡到未来的共赢发展模式,还将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即便最后能全面进入合作共赢阶段,共赢也会有谁赢得多谁赢得少的区分。所以,中国只有始终追求和坚持创新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也才能让我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就是要创造、提出或研究出不曾有的理论、技术方法、工艺方法、产品和生产及经营模式等,真正引领世界潮流;而广义的创新则还包括对于已经存在而我们当前还没有掌握但又非常需要的事物的追求活动,这类活动经常性地要进行强度高密度大的研发投入,进而又可以概括成是对于关键理论、技术和工艺等的填补空白式的研究和开发之努力。根据这种认识,试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各类工作当然是创新。
创新显然离不开(新)技术研发。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把新技术区分成了“维持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两类。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看,前者会对企业的现有运营方式起到支撑或加强作用,后者则会彻底改变某个领域的运营方式。网络时代里诞生和发展并经过打磨、试错逐渐走向成熟的许多技术都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特征。例如,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预感到,未来很多职业是否能像现在这样存在下去都充满挑战,这种挑战甚至将会影响到现在非常吃香的律师和金融分析师的饭碗。
一般说来,人们能够列举出许多有助于把一件事干好的前提因素。对于创新(能否成功)来说,影响因素可能很多并因人而异、因事而不同地呈现着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有一个点是无法回避和必须深刻认识的,这就是要想创新(成功)就要有一个合适的心态。具体说来,创新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专注心态,这或许应是一种信念和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牛顿同一时代的哈雷曾问牛顿是如何能做出那么多发现的?牛顿回答,他从不依赖灵感或运气来给他提供洞察力。他依赖的是全神贯注,对挑战问题作不懈的思考,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从每一个角度进行探索,直到取得最后的答案。说到底,这体现的不正是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吗?
创新极具挑战,其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还是研发机构,即便做出了很合理的创新投入也未必总能达到预期并取得想象中的成功。这一点,创新主体和社会都需要有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社会大环境营造不出有利于创新主体能并且愿意保持长期专注的精神和干劲的氛围,也很难指望能出现可欣赏到获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局面。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属于硬件的芯片和属于软件的操作系统了,它们可称得上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中卡脖子的第一、二号问题。别的因素不谈,我们在攻克这两大问题的专注度上,在持之以恒的资源配置上肯定有欠缺的地方,难道不是吗?
不妨提及一个企业和技术成长的案例,Epagogix是一家英国公司,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和收集到的各类电影生产制作及销售放映的海量数据,开发出了被好莱坞高度认可的电影票房收入的预测分析系统。该系统运行时所关注的特定评分指标竟高达三千多万个,足以说明这家公司对该系统投入了多么巨大的专注度。没有下大的力气树立起持之以恒的专注态度,就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再看一下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例子。他在研究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时更用行动解释了专注,专注,专注的重要性!“文革”期间,一次为了其仅有的几平方米的工作兼居住的空间条件不被荒唐事件所改变而影响到他能专注地进行研究,陈景润竟不惜以跳楼的无奈举动做抗争,好在那次他只受了皮外伤。
为了中国的创新发展,社会需要树起專注精神,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