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策源地”再升级

2020-01-22 07:03樊中华郁玫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48期
关键词:张江浦东科创

樊中华 郁玫

东海之滨1125平方公里的上海浦东新区,犹如一个面向世界的坚实支点,在当前愈加激烈的国际科技竞合形势下,再次承担起中国科技“创新策源地”重任,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奇迹。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将“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置于对浦东未来发展提出的“五个期望”之首,重申了浦东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发展目标和重要功能,也为上海在中国科技创新链中将要承担的重要角色和新使命进行了清晰定位。

上海“要有‘闯的勇气、‘创的智慧,坚定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今年8月,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谈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时曾表示,上海正是要用创新的办法,全方位发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下,对标“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的更高要求,做有效支撑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从浦东开发之初“聚焦张江”,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引入跨国企业、汇聚科研机构、孵化创新“幼苗”,到今日以张江科学城为科创核心,上海市各区联动的“大张江”科创生态布局逐渐成形;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市场换技术培植产业链,到30年来在农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端不断爆发的自主创新。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说,事实上,科技创新早已“溢出”张江与浦东,渗入上海发展的方方面面。

高企的论文数与原始创新的乏力

“中国的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型产业比较发达,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力量,这是应有的、必然的过程。”谈及上海发展面向“科创策源地”的新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指出,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中国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发展原始创新,夯实产业创新之前的基础,“因为这是创新链条不可缺少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中国连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中国的基础科研能力和成果已在不断攀升。一个有力的数据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于2019年达到140万件,同样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更多的科学平台促进了基础研究创新的进展。例如上海光源10年来已服务了超过3000个研究组的三万多名科研用户,2015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在固体材料实验中先后发现3种重要的新费米子态;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2019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发表高质量论文87篇,占全国总量的28.4%。

但高企的论文数量并不意味着原始创新研究的旺盛,而后者通常是创新链上最为重要的基础。

亚马逊云服务(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教授张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短板在于原创“乏力”,“若单把人工智能作为服务落地,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若论人工智能的研究,恐怕并不乐观”。

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总量比例仅在5%左右,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双轮驱动下,占比15%~20%的经费投入相比仍差距悬殊。而在基础科研创新上,企业缺席所产生的后果并不仅如此。

一名青年创客在上海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内拍摄自己的产品。图/新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全球在创新药研发中所涉及的1000余种技术和30多种理论,没有一个源自中国。“一是源于中国创新药研发起步晚,积累不够;二是长期以来很多基础研究都是以发表论文为目标,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如何深入?蒋华良指出,一个地区应实现科研与产业并进和紧密结合。“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大型企业,不仅可在需求上倒逼科研进步,资金上反哺基础科研,同时有实力聚集人才,也可有目标地培养科研人才,如为高校学生提供新型治疗方式的研发实验机会等,因为有些实验十分昂贵,仅凭科研院所力量是难以普及的。”

蒋华良说,近十年来,上海发展起了最先进、种类最全的大科学设施集群和新药研发平台,基础研究力量强,科创成果多。但作为创新策源地,如何进一步做好科创空间布局,在寸土寸金之地给予创新药更多的产业化机会,培育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也是发展原始创新的题中之义。

培养“扣动扳机”的人

张江科学城的大装置集群正在建设之中,如何使其在吸引和聚集人才上具有竞争力,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这既涉及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也涉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革新。

“现在很多高校仍然非常关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博士后经历等‘硬指标考核评价条件,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得到经费支持。这是我们需要着力改善的。”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说,“我们要放眼未来,把目光瞄向人才的创新思想、发展潜力,而不是仅看过去的成績。”

丁奎岭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中国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能否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青年,能否培养出为某一科学领域发展,甚至为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扣动扳机”的人,格外重要。

丁奎岭说,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探索面向原始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应打造宽容失败的环境,“要改变凡事追求成功率的思路,允许创新失败,否则各类人才就很难大胆地去进行尝试。”

所幸,近年来在科创制度改革上,浦东这块“试验田”已经做出了诸多尝试。例如出台了“人才35条”等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创新,包括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率先试点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率先承接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率先放宽外国毕业生直接就业限制、率先探索建设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举措,着力打造人才“蓄水池”。

猜你喜欢
张江浦东科创
科创走廊“乘风起”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浦东开发开放
全球科创中心“上海方案”出炉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