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2020-01-21 03:34
中国水利 2020年13期

张 勇

(陕西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中心,710004,西安)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在陕西境内河长502 km,流域面积6.71 万km2,占渭河全流域面积的49.8%。 渭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按照1959—2000 年系列渭河流域多年平均实测输沙量4.24 亿t,具有输沙量大、含沙量高、水沙异源、来沙量地区分布及年内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 渭河全流域天然年均径流量99.37 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9.53 亿m3,陕西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68.5 亿m3。

一、近年陕西渭河综合治理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渭河流域横贯甘肃、宁夏、陕西3省(自治区),是古丝绸之路源头,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一部分; 流域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治理工作, 在加强渭河干支流河道堤防建设、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修建了石头河水库、 冯家山水库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利工程, 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确保了流域生态健康。 “十二五”以来,陕西全面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整治, 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已累计完成投资215 亿元,新建和加固堤防630 km,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桥54 座,退建加固渭河下游南山支流堤防103 km, 建成5 个支流蓄滞洪区和3 个支流防倒灌工程,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IV 类。 渭河生态区建设完成投资约60 亿元,实施滩面治理、 水面景观及水生态修复约2 万hm2。

1.防洪体系逐步健全

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槽萎缩,主槽行洪能力下降,南岸12 条南山支流下段已成为地上悬河,连年引发的小流量、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多次漫溢、决口灾害,洪灾风险极大。 2011年2 月陕西渭河综合治理启动,到2015 年年底,渭河“安澜图”已初具规模,完成堤防主体630 km,渭河全线防洪能力大幅度提升,城防段达到百年-遇防洪标准, 其中西安城防段达到300 年一遇防洪标准;农防段达到30 年一遇~50 年一遇防洪标准。 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治理采取疏堵蓄相结合的思路,建成了5 个支流蓄滞洪区和3 个支流防倒灌工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体系。

2.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渭河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用水严重缺乏使污染得不到有效降解,自1990 年后,渭河干流宝鸡以下河段均为V 类或劣V 类水。 2010 年《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开始实施,截至2014 年年底,各类污染治理项目进展良好,城市污水处理完成提标改造,渭河干流水质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从渭河上游至下游,宝鸡市、杨凌示范区渭河干流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咸阳、西安、渭南渭河干流全程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铜川市石川河出市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 按照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要求,陕西省开展新一轮渭河污染三年治理,通过严格渭河流域产业转型和项目准入、完善治污设施、 创新氨氮降解措施、保障生态基流、 加大治污资金投入、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以及健全并落实考核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改善渭河水质,确保渭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Ⅳ类。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6 年以来,《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实施,截至目前,已实施滩涂治理、水面景观及水生态修复约2 万hm2,建成800 km 的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 建成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55 座生态公园,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2017 年陕西渭河荣获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持续向好, 吸引带动高新区、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低碳环保产业沿河布局。 目前,沿渭河建设了8 个省级重点示范镇、11 个高新新城,为流域发展和群众致富开辟了新空间。

二、当前陕西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

渭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来源于渭河干流咸阳以上的泾河和南山支流,具有降雨集中、暴涨暴落、洪峰高、含沙量大等特点, 每年7—9 月暴雨季节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60%,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 历史上渭河洪水频发,据统计,从1401 年至2010 年, 渭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的年份共计234 年,平均2.6 年一次,是典型的的洪水灾害多发区。 近年,通过渭河全面治理,干流防洪标准普遍有所提高, 防洪能力显著增强,但三门峡水库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仍然严重,入河口上移引起黄河水倒灌渭河,加之南山支流的治理还未完全达标,发生洪水灾害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

2.水资源短缺依然是治理和保护的难点

渭河流域陕西境内人均水资源量约320 m3,仅相当于黄河流域和全国水平的49%和1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250 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严重缺水地区;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 且多以洪水形式出现,很难利用;渭河水含沙量大,开发利用困难。 近年相继实施了引乾济石、引红济石、引汉济渭工程,以及新建在建的亭口水库、李家河水库和泾河东庄水库等,每年可以为关中地区增加水资源量20 亿~30 亿m3, 但也只能弥补陕西渭河流域的水资源缺口,并不能彻底改变流域资源性缺水的实际。 随着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渭河流域蒸发量呈增加趋势,而且随着区域生态恢复,大规模植被建设和人工水面也将导致土壤水分与河川径流减少, 加之关中城镇化步伐推进、人口剧增,工业生产聚集,用水压力与矛盾进一步增大。 渭河资源性缺水还将长期持续,水资源问题将是渭河治理和保护的难点和核心。

3.生态环境脆弱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一是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据统计,近10 年渭河来水量持续减少。 渭河林家村年径流量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平均为21 亿~23 亿m3,而90 年代平 均则为10.7 亿m3,1997 年 和2000 年 只 有4 亿m3。 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陕西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水利化程度高,但大多数灌区都是引径流灌溉。 由于河道径流量锐减, 导致城镇居民用水、工农业用水紧缺矛盾加剧,不断挤占生态用水,致使渭河主干流在枯水期基本断流,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加之近年城市化进程加快,铁路、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大批上马推进,人为水土流失加剧。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渭河下游带来更大危害。

4.局部水体污染隐患依然存在

渭河是关中地区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全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渭河排泄。 经过多年不懈治理, 渭河水质明显改善。 但目前还存在造成渭河局部水体污染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态水严重短缺等方面的风险和隐患。

三、思路和举措

1.治理思路

新时期陕西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以维护渭河生态安全、维持渭河健康生命为目标,立足全流域整体和长远利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治理、分类施策,统筹兼顾、注重效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渭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监管等涉水问题,还水于河,以水定发展,优先推进休养生息,让渭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对策措施

(1)做好顶层设计

以“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为重要原则,加快制定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谋划生态资源的空间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路径。 做好与国家及流域机构关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大规划的衔接,总结《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渭河全线治理规划》实施经验,立足渭河实际,尽快编制出台《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提升 《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规划》《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出台《陕西省渭河左岸重要支流生态治理规划》等专业规划,加强渭河总体治理顶层设计,为全面系统治理提供基本遵循。

(2)解决渭河洪灾风险和隐患

一是在渭河中上游修建控制性防洪拦沙工程。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 是渭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解决好泾河来水来沙对解决渭河洪水减沙至关重要。 加快泾河东庄水库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泾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二是实施好《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规划》,加快南山支流治理,不断完善渭河防洪体系。 三是用好三门峡库防洪工程, 切实降低潼关高程, 达到渭河洪水下泄通畅的目标。四是通过水土保持、引洪放淤、修建拦沙拦泥坝等综合措施,减少河道淤积。 五是加强渭河水沙关系研究,库区综合治理新模式研究和试验示范。

(3)科学配置,提升用水效率

一是实施跨流域调水,在管理好引乾济石、引红济石等调水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引汉济渭工程,弥补渭河流域水资源缺口。 二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 促进流域内生活、生产用水集约高效。 三是开展以“增加产流” 为核心的流域水资源保护、以“减少输沙用水”为核心的水土保持调水调沙和以 “腾库扩容多蓄多补”为核心的水库综合治理,增加流域内降水的资源化程度、减少河道输沙生态用水量与水库蓄洪的多途径补给,从而提高流域内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从根本上改善流域水困境。

(4)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整体性,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整个流域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法,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水质优良。统筹实施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保障河道生态基流,优化调水方案,构建互联互通的水资源配置网络, 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5)弘扬传承渭河文化

探索挖掘渭河孕育的厚重文化,讲好新时代渭河故事,充分发挥渭河文化在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保障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