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功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2020 年1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把握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强调要坚持节水为重。 从节水优先方针到节水为重原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做好新时期节约用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我国几千年的治水史,节约用水还是一项年轻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形势变化和治水思路的转变,我国对节约用水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总体上看,对节约用水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据文献检索,我国节约用水较早出现在1961 年中央批转农业部和水利电力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中,当时围绕的是灌区管理。 1976 年北京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在 《环境保护》 期刊上发表了《打一场节约用水的人民战争》,其中水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城市节水“不仅是几个钱的问题,而是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节约用水不是“可搞可不搞”“无关大局的小事”等观点,时至今日仍有启发意义。 国家从20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把厉行节约用水作为一项基本政策, 特别是1981年原国家经委、计委、城建三部门发布 《关于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的通知》、1984 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明确水是“重要物质基础”,节约用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必须“狠抓节约用水”等,表明节约用水尤其是城市节水已经摆上政府的重要议程。
从1998 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广节水灌溉和成立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起,节约用水开始进入更广泛的视野,全社会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个阶段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根本途径”说、“必由之路”说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深刻革命”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节水是一项革命性措施,随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动一场节约用水的革命”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主题。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等政府官员,广大水利从业者和科研学者都纷纷参与发表观点。 “节水革命” 的领域既有农业节水灌溉,又有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涵盖范围既有全国层面,又有地方和国际比较层面。 这场“革命”有力推动了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节水工作进程,标志性的成就包括2002 年新水法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把建立节水型社会目标写入总则第八条,2004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11 年中央1 号文件把节水工作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等。
党的十八大将 “建设节水型社会” 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2014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将“节水优先”放在首要位置,强调节水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 这是对节约用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约用水成为国家意志和重要战略。 2018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水利部的节约用水职能和机构得到突出强化。 2020 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强调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出要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这是对节约用水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既立足我国国情,洞悉未来趋势,深刻揭示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又深刻回答了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关系,开辟了处理人的行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为节约用水迈入新时代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经过多年的努力,节水优先的观念目前已经深入人心。 节水为重与节水优先一脉相承,都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与“先”强调次序相比,“重”更强调分量和程度,“节水为重”就是在节水优先前提下,真正把节水当成重中之重的大事,进一步突出节水的极端重要性,把节水放在意识行动和全局更加显著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战略和治水关系多次作出重要论述。 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他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他指出北京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雄安新区 “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关于长江大保护,他指出治好“长江病”,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做到“治未病”。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他指出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 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 这些语重心长又朴实生动的话语中,无不蕴涵着“治水即治国”的深刻思想,都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下对治水规律的把握,强调了对节约用水作为源头治理措施和关键环节的重视。 节水为重不仅是着眼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更是长期深入探究国家发展战略和治水实践的思想结晶。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重要支撑,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等新老水问题的严重制约。 一个国家和地区节约用水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 从欧洲、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中国香港等的经验看,越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 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地方,越是重视节水, 节水管理也越是先进。 实践证明,节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节水为重契合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坚持节水为重的目标任务目前主要有两项:一是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二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其中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是当务之急。 不合理用水需求主要是指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管控要求、 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协议)、相关规划、当地实际情况等不相符合的用水需求。 具体包括超计划(定额)取用水、超采区取用地下水、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用水、用水结构明显失调、 挤占农业及生态等正常用水、传统粗放型浪费用水等情况。 这些不合理用水需求坚决不能放任,急需通过节水评价、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加强监督考核、扩大征收水资源税等手段,多管齐下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要从长远考虑,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和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久久为功加强全过程节水管理, 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实现质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节约用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约束性指标力度有限、 监管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等,影响了资源环境领域制度性效能的发挥。 节水为重是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提出的重要原则, 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抓手和着力点。 在系统治理方面, 将节约用水制度嵌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有利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资源环境治理体系。 在依法治理方面,健全节约用水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完善节约用水标准,加强财税支持,完善金融扶持, 有利于保障提升资源环境治理能力。 在综合治理方面,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有利于落实资源环境治理各类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治理效能。 在源头治理方面, 强化节约用水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节水信息化建设,加强关键节水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创新示范节水管理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资源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水利部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2020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把节约用水作为推进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重要领域。 2020 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全面节水,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贯穿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全过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 在这些重要精神指引下,各地节约用水工作也在积极开拓前进。 为进一步推动落实节水为重, 提出如下建议:
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及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入领会新形势下节水为重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节水为重的内涵要义,把节水为重和节水优先等一系列治水重要思想融会贯通,统筹推进落实开创节约用水工作的新局面。
围绕节水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紧迫性和深层次重大问题,成立节水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常态化议事决策机制,把节水摆上经常性议事日程。 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建立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节水工作统筹协调,确保节水重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把握“十四五”时期阶段性特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结合,科学谋划制订“十四五”时期节约用水重大布局、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推进构建新时期节约用水工作的“四梁八柱”。
顺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利用国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战略机遇,加大节水技术装备产品创新研发与系统集成力度,推进建立“政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开展重大节水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动节水像节能一样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打造节水科技“大国重器”。
按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节水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通过规定政府向人大报告节水工作、将节水纳入政绩考核、完善节水指标内容权重、实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强化节水监管、严格节水问责等措施,从讲政治的高度真正把节水责任一级一级压下去。
中国水利2020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