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做法及成效

2020-01-21 03:34王英虎郭世娟
中国水利 2020年13期

王英虎,郭世娟

(河北省水利厅,050011,石家庄)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形成了18 万km2的超采区面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治理,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修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解决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2018 年8 月,水利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方案》, 选取河北省的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作为试点河道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

一、基本情况

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 条试点河道总长477 km,涉及雄安新区和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6 个市的26 个县(区)。 滹沱河试点河段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至沧州市献县枢纽,全长170 km;滏阳河试点河段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至艾辛庄枢纽,全长242 km;南拒马河试点河段位于雄安新区北部,起点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北易水退水闸,经中易水入南拒马河,南拒马河与白沟河汇合后到新盖房枢纽,全长65 km。 本次生态补水水源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上游水库补水和再生水。 目标是通过1 年左右时间向河道补水7.5 亿~10 亿m3, 形成补水面积27~37 km2,使河道形态逐步恢复,河道内生态补水有效增加,沿线地下水水位得到回升。

二、工作举措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省委书记王东峰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成立了河北省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领导小组,省长许勤担任组长,3 位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厅局为成员单位,全面推进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 2018 年8 月28 日,与水利部联合召开了河北省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 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试点工作,全面实现试点方案明确的各项任务。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水利厅成立了以位铁强厅长为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5名处级干部成立补水专班集中办公, 全力以赴做好3 条试点河流的补水工作。 组织编制了 《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滹沱河、 滏阳河、 南拒马 河 实 施 方 案(2018—2019 年)》《关于推进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河道整治的指导意见》《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监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2018 年9 月10 日,河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补水试点工作会, 对涉及的市、区、县水利部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务必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清理河道,严格调度管护, 精心做好监测, 确保任务完成。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 各有关部门迅速形成共识和合力,“清、补、管、测”四大措施成效显著,补水工作进展顺利。

“清”,即清理整治河道。试点河道长期处于断流状态, 乱倒乱排、乱采乱挖、乱围乱堵、乱占乱建问题突出,河流生态系统严重损害。 河北省委、省政府将河道清理整治作为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全力推进河道清洁畅通。 共清理垃圾104.1 万m3,整治非法采砂12处,封堵非法排污口417 个,清理树障1.7 万棵,清除违章建筑110 处,河道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河道顺利补水奠定了基础。

“补”,即实施河道补水。2018 年9 月13 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开始提闸补水。 补水过程中建立了水量实时动态调度机制,科学调度,实施多水源联合补水, 补水期间最大流量达到115 m3/s。 试点期间共补水14 亿m3,实现了3 条回补河道全长477 km 有水,形成最大水面面积46 km2。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水8.7 亿m3,上游岗南、黄壁庄、东武仕、安各庄、旺隆等5 座大中型水库及区间补水4.5亿m3,城市再生水0.8 亿m3。

“管”,即河道巡查管护。输水期间, 河北省切实加强河道巡查管护,强化水量监管,严禁乱挖乱采,确保输水安全; 开展安全宣传和巡查,保障生产人员安全及沿河居民安全; 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 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提高河道水质标准。加强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全部建立台账,立行立改。各市县河长认真履职尽责,加大巡查力度,对试点河道增加巡河频次, 村级河长落实24 小时巡河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为补水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测”,即河道监测评估。充分利用基本水文站、专用水文站,并加设巡测断面, 对试点补水河段的水量、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30 处地表水监测站点引水初期每日一测,5 日后每10 日一测,遇闸门变化或水位变化较大时随时加测。 依托现有的119 眼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井,对沿河10 km 范围内的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 根据水文监测和地下水监测,对河道补水、水面恢复、地下水入渗回补等情况进行全面效果评估。

三、补水成效

实施河道生态补水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地下水回补试点水文监测数据分析,试点补水入渗回补地下水量约10 亿m3,约占补水量的75%;回补影响范围最远达到河道两侧11~12 km,在试点期间降水量减少4 成、 沿线地下水开采量增加15%的情况下,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稳定态势,与补水未影响区相比, 平均上升0.93 m,在前期补水量较大、 稳定补水时,地下水水位上升较快, 平均最大升幅1.08~1.91 m; 部分区域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各河段通水期间地表水质普遍改善,上游河段水质较好,一般优于Ⅲ类水质,中下游河段水质改善1~2 个类别。

回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沿河群众的高度关注。 看到生态补水后河湖生态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从之前的不敢想到对河湖生态环境恢复充满希望并坚定信心。 当沿河群众时隔几十年再次看到清澈的河水时,喜水、亲水之情溢于言表,纷纷称赞这是一项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的惠民之举。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生态补水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四、试点推广

3 条河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开启了河北省系统谋划探索生态补水的一扇门,拓宽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思路。 试点期间,在水利部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同时摸索统筹引江水及本地水源实施主要河流生态补水工作,制定印发了2018—2019、2019—2020 年度河流生态补水实施方案及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方案,统筹利用引江水、引黄水和本地水库水, 持续向河北省主要河湖实施生态补水。2018 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引江水和本地水库等水源已实现河道补水49 亿m3,形成有水河长1 300 多km,水面面积90 km2;通过引黄、引江及本地地表水实现向白洋淀补水9.5 亿m3,白洋淀水位保持在6.5 m 以上,华北明珠重现昔日神采。

经过几年的河湖生态补水工作实践,河北省初步形成了定期编制方案、统分结合调度、日报周报统计、监督检查指导、考核问责等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对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助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