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议

2020-01-21 03:34刘宪亮
中国水利 2020年13期

刘宪亮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100038,北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战略工程,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实施中线工程向华北地区的生态补水,深入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对于破解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战略实施,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水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功能定位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基础性工程,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2002 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中明确指出“要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有关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实现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研报告中明确指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供水目标以京、津、冀、豫四省(直辖市)主要城市的生活、工业供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还可以置换出部分当地水,产生一定的回归水量。 这些水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可补充地下水;且回归水经处理后,还可以补充农业用水及河道生态基流,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 ”

综上可知,在规划之初,南水北调工程就已明确要发挥生态功能。 南水北调工程向北方供水,发挥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着巨大生态效益。

在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向沿线实施生态补水时,须在完成正常输水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渠道安全运行要求,且在丹江口水库水源水量充沛(或有弃水)的情况下,方可结合地方需求利用富余输水能力对受水区河流、湖泊、湿地进行补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调水量受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及总干渠输水能力的限制。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实施情况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受水区整体供水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 年12月12 日正式通水以来,整体运行良好,供水量连年攀升。 截至2020 年6 月30日,陶岔渠首累计入渠水量309.17 亿m3,全线分水量294.32 亿m3。其中,河南省累计分水量107.67 亿m3, 河北省累计分水量80.6 亿m3,天津市累计分水量52.43 亿m3, 北京市累计分水量53.61亿m3。另外,2019—2020 年度入渠水量已达56.17 亿m3, 总分水量55.17 亿m3,其中河南省年度分水量21.45 亿m3,河北省年度分水量24.10 亿m3,天津市年度分水量8.11 亿m3, 北京市年度分水量1.51 亿m3, 已完成年度供水计划的77.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五年多来, 极大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从补充水源逐步成为沿线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截至目前,北京城市用水量的75%以上使用“南水”,天津14 个行政区、河北9 个城市、河南13 个城市也均已用上 “南水”,全线超过6 700 万人口受益, 其中多个城市主城区100%使用“南水”。 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制约,“南水”已成为京津冀地区诸多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华北地区补水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8 年9月13 日开始实施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工作, 截至2020 年6 月10 日, 已向华北地区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16 条河流累计补水24.72 亿m3。

2018 年8 月20 日, 水利部联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方案(2018—2019 年)》,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保障供水目标正常用水的前提下,为试点河段补水约5.5 亿~7.5 亿m3左右。 为此, 中线 工程于2018 年9 月13 日开始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和南拒马河3 条重点试点河段实施生态补水, 年内累计补水5.13 亿m3。

2019 年5 月20 日, 水利部印发《2019 年度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方案及试点河段后续补水计划》, 明确2019 年1—12月计划补水6.84 亿m3,补水河流扩增至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瀑河、唐河、沙河—潴龙河、泜河、七里河、漳河、卫河等,共计10 条。 为此,中线工程在保障年度正常供水计划前提下,利用丹江口水库富余水量持续对华北地区开展生态补水,年内累计补水7.26 亿m3。

2020 年2 月27 日, 水利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工作的通知》, 明确2019—2020 年度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量10 亿m3。 3 月9 日,水利部印发《2020 年度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方案》, 进一步明确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实施补水的河湖有滹沱河、 滏阳河、南拒马河、瀑河、唐河、沙河—潴龙河、泜河、七里河、漳河等,年度补水总量10 亿m3, 同时要求视水源条件力争多补水, 根据实际来水情况,利用汛期弃水,相机增加补水量。截至6月30 日, 中线工程年度已向华北地区累计补水12.30 亿m3。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补水成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 中线工程的生态工程定位更加凸显, 具体做法已由原来的置换地方水源改善生态, 转变为直接向沿线河道补水, 有效改善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华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1.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

中线工程沿线受水区通过水资源置换,压采地下水,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 河北省深层地下水水位由每年下降0.45 m 转为每年上升0.52 m,补水后河道沿线5 km 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0.49 m。

2.河湖水量明显增加

通过对华北地区实施生态补水,中线工程沿线七里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马河等16 条河流得到生态补水,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瀑河水库新增水面370 万m2;沿线城市河湖、湿地水面面积明显扩大,其中白洋淀淀区水位升高0.4 m, 水面面积扩大47.18 km2。

3.河湖水质明显提升

生态补水为华北地区河湖增加了大量清洁的环境用水, 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加了水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湖水质。 白洋淀入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河流水质明显提升。

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自生态补水实施以来,中线工程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绝迹多年的鱼虾重现河流,消失已久的白鹭飞回湖畔。 曾经一度成为石家庄北部主要沙尘污染源的滹沱河,如今已是碧波荡漾、鸟语花香。 水生态环境修复带动了河流沿线地区的发展,发挥了河流的生态引领作用,为当地百姓营造了优美的亲水环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目前,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压采效果逐步显现。但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彻底扭转超采局面,在治理措施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为顺利完成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支撑。 为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战略实施,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完善生态补水机制

需进一步完善生态补水的计划制定及调整、上下协调、指令下发、水价确定及用途监管等方面的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中线工程生态效益, 急需在已有工作基础上, 构建生态补水工作机制,指导规范后续生态补水工作。

2.用足用好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

加快完善中线一期配套工程,加强科学调度, 逐步增加向华北供水量, 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创造条件。 同时,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丹江口水库水源条件, 充分利用中线工程富余输水能力, 相机为京津冀河湖水系进行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

3.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回补试点

综合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和上游水库等补水水源、 河道入渗条件、地下水补给效果、河流区位重要性等因素, 结合水源条件和河湖治理情况,进一步扩大试点区域,逐步推进其他河湖生态补水和回补地下水工作。

4.进一步提升补水效率,保护地下水水质

在当前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过程中,需进一步研究除河道补水之外的其他地下水回补方式,不断提升“南水”回补利用效率和补水效益;同时在补水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补水水质,尽量避开重金属尾矿等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保护地下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