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
兴县地处晋西北,群山逶迤、丘陵棋布,是历经沧桑、见证峥嵘岁月的红色革命老区。近年来,这座位于贫困山区的小城依托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开发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小城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兴县实验小学就是一个典范,该校在红色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仅致力于自身教育教学方面的强根固本、开拓创新,同时竭力带动全县小学教育的发展,成为老区教育的先锋力量。
学校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只有向课堂有限的时间要效率,才是提升学校品质之根本。
深入推进课改工作,规范课堂教学结构。为了深入推进课改工作,学校严格制定了课改目标,推行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入课堂,完成教学目标。仅2019年,学校就开展了100余节公开展示课,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全面指导各科教师进行学案课堂教学活动,并制定了捆绑式的评价细则。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生本课堂”渐成规模。
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导致的家长选班、选教师的问题,学校在推行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组织各学科组研究制定了各学科课堂教学流程,规范了课堂教學结构。例如,对各科的新授课、复习课、作文指导课、阅读指导课、低段识字课、口语交际等等,研究制定一个基本的“模板”。“一方面,研讨提炼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成型的‘模板对年轻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年轻教师可以在‘模板的引领下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校长刘会勤说道。
此外,学校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随笔,并在遴选后入编校刊或选送县教研室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荐在刊物上发表等,从而激励教师积极思考,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学校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
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实现雅美育人目标。兴县实验小学将办学特色定位为“雅美”,其核心是“以雅育雅,以美育美”。学校围绕“雅美”文化,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开设艺术类课程17种,覆盖了二至五年级的1600多名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校设置了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让学生以“走班”的方式参与喜欢的活动。学校每学期对音、体、美教师提出课程教学要求,学期结束时校领导会走进班级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师进行详细的考核。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机器人、计算机、棋类等益智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兴趣课程选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了唤醒全校师生健体和艺术审美的意识,兴县实验小学每年举办两次艺术节,即体育艺术节和文化艺术节,同时,定期举办乒乓球、书画、摄影等比赛,以强化学校文化体育艺术氛围,为师生提升素质、展示才华、彰显个性搭建舞台,展现学校整体精神风貌。
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校本课程,旨在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技能,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实现“育文雅有特长的学生”的雅美育人目标。在谈到校本课程设置时,校长刘会勤提到,计划2020年增设社会实践类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构建关乎学校的整体形象,对师生的精神风貌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兴县实验小学积极构建书香校园,开展德育活动,旨在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涵养。
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为了建设书香校园,学校设置了开放的图书室,目前藏有45000册图书,实行电子管理,为每位学生制作了图书借阅卡,学生可按年级、班级轮流到图书室借阅书籍。楼道里设置了开放的图书柜,每月换一次书,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
另外,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图书漂流”系列活动。在班级里,开展“阅读评比”“故事妈妈进课堂”“阅读交流会”等活动,每天坚持“一日三读”,即晨诵、午读、暮省,内容包括小学阶段必读的读本以及经典诗歌、记叙文、文言文等;低段的学生主要读绘本、童话、小故事。“每天到校后的前十分钟要练字,后十分钟要诵读经典古诗文或交流的图书,这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刘校长说道。
每学期一次的“图书漂流节”也是学校的“盛会”。在该活动期间,学校要求每班共读一本书,读完后在年级里进行“漂流”,这样每个孩子每学期会读完六本书(六轨制)。读完后要交手抄报和读书卡,学校择优进行展示。“图书漂流节”闭幕时举办成果展:一二年级举办讲故事大赛,三四年级举办朗读比赛,五六年级举办演讲比赛。此外,学校要求教师也要阅读和参与成果展示。除了“图书漂流节”的成果展示外,还择优在校刊《雅美》上刊登相关阅读成果。
这些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小学阶段的平均阅读量达到7万字,在毕业时基本掌握《经典古诗文读本》的全部内容。“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也会更高;喜欢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从不读书的人快得多。”刘校长说,每年通过举办读书活动,可以督促师生从书中汲取营养,丰富文化内涵,文明言行,提升素养,这也正是建设书香校园的初衷。
将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引入德育。依托晋绥边区红色文化资源,实验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以重大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重大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九一八”)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红色文化游学活动、家乡红色文化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活动等,引领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懂得与时俱进、奋发图强。
学校还将传统文化引入德育,如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师长;组织学生为山区留守儿童捐赠和义卖,使学生珍惜当下;全面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校园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等等。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兴县实验小学一方面自己摸索着努力提高校本教研成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带动全县城区和农村的其他学校进行课改,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理念,促进教师共同发展,成为全县小学教育的先锋力量。
牵头联片教研,促进教育教学协同发展。为了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兴县教育局实行联片教研制度,即把全县城乡14个小学按片区分成两个部分———“第一联合体”和“第二联合体”,进行互动教研。实验小学作为“第一联合体”的牵头学校,组织开展了多个主题教研活动,如“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六年级复习备考研讨活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复式教学初探”等,为教师分享经验、交流方法创造了机会,也为提升区域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搭建了平台。
送教下乡,实现教育精准扶贫。送教下乡是在兴县教育局扶贫队的协调下进行的教育精准扶贫活动。近年来,由于乡镇中心校学生和师资的流失,每个年级仅有几个学生,分年级教学既不符合实际,又会造成师资的浪费,因此中心校整合了年级,恢复了过去的复式教学。实验小学把优秀教师派到乡镇中心校,通过他們的示范作课,与乡镇教师共同进行复式教学方式的研究,如怎样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跟复式教学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实验小学的教师基于对农村学生、学情和复式教学的初步了解,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分配教学时间,灵活引导,探索出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然后与乡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学校寻找到了切合实际的教学教研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近年来,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契机和背景下,实验小学竭力创新,积极发展,学校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在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积极作为,在学校内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依靠“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省内的优质学校寻求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下一步计划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在谈到学校继续发展的举措时,刘会勤校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