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岐
一抹深情从华夏大地上腾空而起,自炎黄始,奔涌上下五千年,在不断的冲击与波折中,时间把这份深情定义成了一种行为与情感的结合,于人们心中永远定形,这就是习俗。
习俗不仅仅是动作上的重复,更是情结纽带的延伸。于动作上,它体现在各个传统节日中;于情感上,它化为对待传统节日的方式。当动作与情感一一对应,便有了一系列的“规矩”:除夕挂灯笼,中秋共圆月,重阳赏菊花,端午满粽香……无论是年夜饭还是放烟花,大众化的情感所向始终如一。并且风俗中的某种意象往往能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要比高山流水更震慑人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习俗的大众性,在于千家万户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之所以“传统”的原因:遵循习俗,更重在“情”。
可不知何时起,一轮圆月仅成了朋友圈中没有感情的文案;不知何时起,大红灯笼不再为归家的人点亮心中的温暖……
毋庸置疑,正是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很多的传统因素加以“同化”,而传统习俗,也在同化的队列之中。望着钢丝框架的电灯笼,我们难以想象“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时,一阵柔风吹来,那纸做的灯笼中火光是怎样的婀娜多姿;翻动手机中一张张月影的高清图片,我们又怎感受到,“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时,那朦胧的月影是怎样的撩人心弦……当然,这并不代表着现代习俗中情感的消逝,只是这份情感被科技的发展抵消,难以真切地叩响我们的心扉——情感始终存在,但科技因素在现代化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的同时,它便显得愈加微弱。因此,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与传统文化并肩。
我们不必提着纸做的灯笼吟诵十二行诗,我们也不必独上楼台,迎晚风奏乐——感受传统习俗,不是重复古人的动作,而是在某一刻,或许是除夕,鞭炮作响时,你拾起一捧白雪;或许是中秋,望着洁白的满月,你嗅着月饼的香味……这时你就会发现,那份情感从未走远,它就在身旁,它溢滿心间。
习俗重在情。它是端午粽香,它是元宵花灯,它是一碗腊八粥,它是一轮关中月,华夏千秋,无夜不月明。
【作者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高二3班学生,指导老师:纪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