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山歌艺术特征探析

2020-01-20 10:39陈科宏
大观 2020年11期

陈科宏

摘 要: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文化悠久绵长。畲族山歌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音乐之一。针对传统畲族民歌民舞的传承与发展,目前还需要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了解畲族山歌的内容、演唱形式及曲调来源,对畲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畲族山歌;演唱形式;曲调来源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文化悠久绵长。早在隋唐时期,畲族便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经宋代及明清时期的迁徙,畲族居住地由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转向了闽东及浙南等地。目前畲族总人口约60余万,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湘、黔七省的一百多个县。

畲族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研究,到80年代初随着民族音乐学的蓬勃发展,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一样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进行的三次大规模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和曲谱资料,并随之出现了一系列记录音乐形态方面的专著,为80年代后畲族音乐的调查研究做好了铺垫工作。畲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特点。

一、畲族山歌概况

畲族是一个非常喜欢歌唱的民族,不管是在耕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走进畲族人民生活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悦耳的歌声。畲族有本族的语言但无文字,一般群众均通汉语,所以他们的山歌多是通过口头传唱流传下来。畲族山歌与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唱山歌不仅是他们田间劳作时解闷解乏的途径,也是他们学习文化、教育子女的好帮手。

最能引起畲民演唱山歌兴趣的场合通常是陪来客唱歌和盛大节日的歌会。畲族人民十分好客,无论谁家来了客人,皆会举村欢迎。陪来客唱歌主要是村里来了年轻的客人,本村的青年便会活跃起来,接着会有一场通宵达旦的歌会,但是客人必须是其他村的、不熟悉的人。一般形式是对唱,由主人先开口,一唱便是一晚上,这种对唱除了娱乐作用还带有竞赛的性质,看谁唱得多,内容不许重复,他们称此为“比肚才”。如果棋逢对手,双方会再约一个时间,或讲好再唱几段停,不分胜负。赢的一方会“嘲讽”输的一方,但是不会引起误会,大家把这种习俗作为善意的督促。

畲族的农闲时节指八月十五到三月初三这段时间,畲族有“八月十五开歌门,三月初四封歌门”的说法[1],这段时间是畲民出行走亲访友最多的时间。畲族一年有许多节日,比较著名的有:闽东霞浦县崇儒乡古龙岩之“五日年”歌会,从大年初一连续对歌至初五;霞浦县水门乡半岭观音亭寨元宵歌会,届时会有霞浦、福鼎、福安、柘荣和浙南平阳、苍南诸县的畲族人民前来参加,盛时歌会多达两三千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闽东福鼎市前岐镇双华村“二月二”歌会;闽东宁德市八都镇猴盾村等地的“三月三”歌会;等等。

去参加歌会是青年人最热衷的事情,以前,畲族人民生活非常贫困,一个姑娘一辈子往往只有一件漂亮的花衫与围裙,平日都舍不得穿,去参加歌会这天会盛装打扮,有时还会带上干粮爬上两天山路,在歌会前一天就赶到歌会山下的村庄住上,以便第二天一早就爬上山。

二、畲族山歌的内容

畲族山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可分为正歌和杂歌两大类。正歌即有人物、有情节的长歌,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多为畲族祖传的历史长歌。如歌颂祖先英雄事迹的《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等,长达四百多行;《封金山》则讲述的是畲族迁居浙江后对桃花源式的福地“封金山”的怀念与向往之情。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事实和神话故事一类的。如歌唱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元朝十八帝》《长毛歌》以及反映畲族人民起义的山歌《清风山》等,还有歌唱神仙故事的《八仙过海》等。三是小说歌,主要有依据汉族小说、福州评话唱本改编的故事,还有表现畲族自身生活的故事,如《诸葛亮》《孟姜女》等。杂歌的形式非常自由,可长可短,内容丰富,有的有歌本记载,有的为歌者即兴发挥编唱。

这些山歌除了杂歌较少有手抄歌本以外,其他都有手抄歌本。这些歌本用的是汉字,記的却是畲族语言,有相当多的注音字,不懂畲语的话不能完全看懂。这几种不同内容的山歌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与受欢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霞浦与附近的福安、福鼎的桐山一带,比较爱唱长篇的小说歌,霞浦甚至还有在家只能唱小说不能唱杂歌的说法。而宁德、罗源与浙江的泰顺等地则特别流行唱杂歌,长篇小说歌较少。但是,总体上认为小说是比较正统、正规的唱法。

三、畲族山歌的演唱形式

畲族山歌一般在演唱时都是清唱,很少伴有动作,有时在盛大的歌会节日中唱到尽兴,姑娘们会左右摆动身体。畲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对唱和双音。

独唱多半是在山上一人劳作或一人行走时演唱,有时也会应村里亲戚朋友的要求,将历史故事或小说从头至尾像讲故事一样演唱一遍。如在浙南泰顺,由于会唱整篇小说的人很少,就很少对唱小说,多由一个人唱[2]。但是,最受畲族人民欢迎的主流演唱形式还是对唱。

对唱是畲族山歌中最主要、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他们认为“食酒也要人担对,讲歌也要有人回,担担也要担共楮,无担无楮担不来。唱歌也要人答声,船那落水要人推,好花也要蜂来采,好路也要人来行……”[3]。对歌时一般男的在一边,女的在另一边,对唱双方的调子一般都是一样高,如果双方都是好歌手,还会随时移调,有时高有时低,移调度数没有规律。对唱的节奏是以歌的条数为计的,每四句一条,双方可以各唱一条或各唱两条、三条,也可各唱一句、两句,双方所唱的条数可以由这一方的队友共同承担,不一定由一个人从头唱到尾。比较长篇的可以双方各选一篇穿插着唱,也可以各选一篇唱,方式比较自由。

畲族称的“双音”,又称“跟唱”,是一种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唱的是同一首歌词,由一个人先唱,后唱者可以晚两个字进来,也可以晚四个字进来,后唱者唱起来较容易一些。可以是男女双方一人轮唱的形式,也可一起轮唱,形成两种同声双音交替的形式。但是,间隔的字数能否从头保持到最后要看歌唱者的技术。

四、畲族山歌的曲调形式

畲族山歌基本上都是七言四句的形式,二十八字為一个基本单位,称为一条,但是在杂歌中有时也会见到三个字或五个字为第一乐句的。畲族山歌基本上是以一条四句为一个乐段的,只有流行于罗源与连江的畲歌两个乐句基本上终止式相同,一条可以构成两个乐段。

基本上一定地域范围的畲族都拥有自己山歌的曲调,有些曲调是单独属于这个区域的畲族山歌,有些曲调则跨地域属于多个区域范围的畲族山歌。在浙江泰顺等7个县里,发现了四种不同的曲调,“这四种曲调在调式、节奏、音程进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的、可以称之为是畲族山歌调的基本特点,但又因语言音调与各地区的爱好而不同”[4]。这四种曲调分别为福宁调、福鼎调、霞浦排歌调、罗连调。福宁调最流行的地区为福安与宁德这两个县,这个调基本上是一字一音,虚字不多,节奏性较强。福鼎调在福鼎除了瑞云以外的大部分地方都流行,音调高亢,有很多装饰音,后面还托有长长的尾音,用来对唱。浙江泰顺县的山歌调子与此相似,但少有装饰音,节奏也较规律。霞浦排歌调只在霞浦西路、南路大部分人中间流行,多半用来对唱小说,最大特点是虚字多,将千句歌词分成万句唱。因为中间虚字太多,往往听不清对方唱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小说大家都比较熟悉,听清几个字就可以往下接,没有杂歌那么大的即兴性。罗连调流行在罗源、连江等地,这个调任何时间、任何内容都能唱,它的曲式是两个乐句构成一段,调式是宫调式,而其他几个调都是商调式。

虽然各地的曲调不一,但只要畲族人们聚在一起对唱山歌,都能很快地找到曲调上的共同语言,最普遍的情况是用接近福宁调的曲调来对唱。另外他们互相学唱的能力也很强,不用一会儿便会互唱对方的曲调。

五、结语

针对传统畲族民歌民舞的传承与发展,目前还需要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正如蓝雪菲所说,畲族音乐文化要靠畲族自己传承[5]。处理好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畲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3]蓝雪菲.畲族音乐文化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66,76.

[2][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畲族文艺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1963:215,24.

[5]宋瑾.“我和畲族音乐”及相关问题探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3):67-74.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