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霞 张琳军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新思维;学习;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3—0058—01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学科内容丰富,教法多样,对学生的思维导向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何利用好教材,需要教师抓好语文核心素养,用全新的教学思维激发学生进行课堂“发现”,成为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以语文教学的新思维入手,旨在揭示语文学习新理念:聚焦核心素养,注重读写训练,亲历学习过程,获取方法策略。
一、 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得更多学习成果。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语文是活的语言,是生活化的动态语言。在课堂上的学法指导更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即变有限知识的获得为无限知识的探索,变一个阶段的学习为终身学习的素质,变被动的继承过去为主动的创造未来。这也是一堂课应落到实处的语文工具性的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至理名言更是将这一教育理论进行了提升:“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传统教学将学生当成了一个容器或是一张白纸,认为教师灌输,学生就能得到;教师传授,学生就能获取。但现实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在其已有的認识经验上进行建构内化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初步了解学生前知,激活其课上探究兴趣,使其自我构建重组所学,通过外部新知的刺激与前知的相互作用,最后让学生茅塞顿开,不断获取“发现”的硕果。
二、目标要明确,学法多训练
语文教学重在 “万变不离其宗”,就教学经验而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在错综复杂的理念冲击下,往往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教师深陷在设计板块之中,往往在面对课堂“生成”的变换时,不知所措,学生无法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目标要明确,课堂之上重在启发学生“发现”,要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主动学习,自己行动,尊重学生,更要开发和发展学生这个主体。善于开启学生课堂“发现”之旅,时刻训练学生悟方法,育能力,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扎扎实实地落实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式课堂则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聆听、提取、概括、重塑、观察、想象,形成批判性思维、“一事一理”的写作技巧,修改完善同学习作,在阅读之中衍生出语文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便在循循善诱的启发下都迸发了出来。如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消遣式“阅读”,要在“学习阅读”的基础上向“从阅读中学习”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运用“熟读精思速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最后反复训练提升能力,让学法作为迈入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只要运用准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每堂课学生都可以做到学有所获。
三、有学必要问,读写相益彰
课堂最为匮乏的就是思考和发现,很多课堂的人文光辉总是埋没于简单琐碎的工具性中,没有课程意识的课堂,困住了太多充满想法和灵动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不会对课本选入的教材内容产生质疑,尤其是对经典名著,对有增删调补却和原著有出入的教材篇目也未探其因。教师习惯了教学生学和问,却从未想过自己也要“学”和“问”。如果我们对一些原著和教材选文进行对比阅读,从概括小标题到批判性阅读,再到“一事一理”文章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这不仅在最大程度发挥教材工具性作用的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甚至搭建起了课内外融通的语文阶梯,在明确的语文学科课程意识下,让学生养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言语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劳于阅读,逸于作文”。训练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则完成了对文章的解读过程。如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批判性阅读的对比解读中回到文字本身,将文字融入自身感受并创造性地写一写,便能将阅读和写作完美地结合并相得益彰。真正的写法指导源于课文,尤其是名家经典。只有引导学生悟透文本的价值,在课堂内外将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贯穿始终,便能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新思维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具体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新策略,即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拥有终身学生的能力,为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真正获得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