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小时候,我对端午节没有概念,更没有吃过粽子。直到有一年夏天,母亲从舅舅家带回了三个用绿叶包裹并用细线绳绑扎着的东西。母亲说这叫粽子,很甜很香,说着就把线绳解开,剥开一层层包裹的绿叶,露出了里面的白米。顿时,一股香味儿扑鼻而来,煞是诱人。那是我第一次吃粽子。
母亲进过学堂,能简单地识文断字。我从母亲的讲述中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端午节是一个与粽子有关的节日,一个与屈原有关的节日。
香甜的粽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吃完粽子很久,那种甜而粘牙的感觉还让我回味无穷。
第二年臨近五月初五,我便不停地翻看着日历,一边翻还一边数着离端午节差多少天。母亲很了解我的心情,但她的眼神有些忧郁。
五月初五的前一天,应该准备做粽子的食材了,但是母亲跟往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并没有做包粽子的准备工作,这让我感到很疑惑。
端午节当天,我按捺不住性子,就问母亲:“您怎么不包粽子?”
母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咱家哪儿有做粽子的材料啊,粽叶、糯米、红枣一样都没有,怎么做?家里就有点儿白砂糖!”
我一听就不干了,又哭又闹,我想用这种办法让母亲给我包粽子。
这招果然奏效,母亲望着我企盼的眼神,心有些软了。她哄着我说:“好啦好啦,我给你包,给你包!”
五月初五的第二天,端午节已经过了,母亲开始准备包粽子的食材。她找来一些干透了的玉米叶浸泡在水里,没有糯米便淘了点儿大米,找出几颗蜜枣替代红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淘来这些食材,母亲算是使出登天的本领了。
母亲要将泡软的玉米叶折成圆锥状,将米装入其中,再折拢,最后用细线绳绑扎好,这样,一个粽子才算完成。
可是,玉米叶经不起捏弄,一不小心叶片就会烂,母亲不厌其烦地折弄,不知努力了多少次,最终也没包出一个像样的粽子。实在没辙了,母亲只好把包粽子的食材装进小碗里,然后用笼屉蒸出两碗“粽子”。
我守在炉子旁边寸步不离,眼瞅着大股大股的热气从蒸笼缝隙里冒出,一丝丝香甜的气息也随之传入我的鼻孔,让我有种控制不住的喜悦。
尽管这样的粽子不是粽子,但我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小嘴咂吧得啪啪直响,吃完后,还把碗边舔得干干净净。
时光飞快地流逝,如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物质生活极为丰富,母亲包粽子再也不用为食材问题发愁了。我也可以每年吃到母亲用粽叶、糯米和大红枣做成的粽子,那味道依旧香甜。
但母亲用碗蒸粽子的记忆令我难以忘记,每当想到母亲为了让我吃上粽子,一遍遍地折玉米叶的动作,我的泪水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
那是一个母亲暖暖的爱,让人心生怀念,心生敬畏,那粽子的香甜味儿飘过了远离的那个时代,却从未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