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2020-01-20 02:43叶晓楠张滋宜
华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寒山案例

叶晓楠 张滋宜

比尔·盖茨又来中国了。2019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北京会见了他,赞赏盖茨基金会支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项目取得的进展。

在脱贫方面,中国可谓经验丰富、成效卓著。过去40年,中国成功让7.5亿人实现了脱贫,相当于目前世界人口的1/10。这是举世公认的成绩,盖茨也非常赞赏。多年来,他不止一次称这是“世界史上最惊人的进步之一”,认为中国可以成为其他国家脱贫的范例。

和盖茨一样,28岁的美国人寒山非常认可中国的扶贫工作,“减贫是一个全世界都能认可并接受的话题。当我走出中国的北上广,来到广袤的边远地区和农村时,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扶贫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愿意把在中国发生的扶贫故事和面临的扶贫任务,讲给世界上更多的人听。”

为此,寒山还参与了国内首部由外国人执笔撰写的、全面介绍中国减贫成就的英文图书——《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英文名:《The Way Forward》)。而在此书的背后,外国作者们所亲眼目睹的中国扶贫实践,更加精彩,更加壮阔。

迈开脚步:走出北上广,看到更广大的中国土地

寒山201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长沙、青岛等城市陆陆续续学习或生活过一段时间。直到2015年,他的中文老师、一位来自湖南江永县的瑶族女士,邀请寒山一起回她的婆家,共同体会中国的春节习俗。于是,寒山带着第一次来中国的父亲,来到了中国南方的一座小山村里。走过刚修好的山路,来到人口稀少的山里,寒山第一次看到了农村的景象。

中国的许多地方在扶贫中都打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对“一边做扶贫,一边做环保”的方式,寒山不仅深有感触,也十分认同。

在谈到扶贫方式时,让寒山感受最深的一点,“中国的扶贫是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政府、企业要做的,不只是提供资金,而且要调动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来自英国的可茹比寒山更早来到中国,并已关注中国扶贫事业多年,她与寒山对中国的认识,有着相似的经历。

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可茹就是其中一位。当时,她到大连读书,一待就是一年。“大连是一座现代化城市,那就成为了我对中国的印象。在那儿读书时,我住在一套漂亮的公寓里,房东一家的生活水平还不错。直到有一次,我到中国西南地区旅游,看到当地比较落后的生活条件,我才意识到不同地区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正是这份“震惊”,给可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2011年,可茹搬到了北京,为一家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非政府机构工作。借工作机会,她做了大量扶贫方面的研究,也跑了很多贫困地区。作为一位多年近距离观察中国扶贫的外国人,在可茹看来,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有两个“秘诀”: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贫困地区群众有毅力、有动力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这些,也正是她笔下的故事想要告诉读者的。

实地印证:用事实说话,写出更生动的扶贫故事

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4个国家的6名外国媒体记者或在华留学生,参与了《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一书的撰写,从电商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写了22个中国扶贫故事。

在书中,寒山讲述了北大荒养蜂产业的扶贫故事。这个话题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寒山成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座农场里,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养蜂人。

北大荒当地的蜂农合作社通过与电商公司开展合作,为大家教授养蜂技巧、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回购蜂蜜,甚至还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经过四五年的发展,许多当地百姓摆脱了贫困。

当蜂农们给寒山寄来自产的有机蜂蜜时,这位养蜂“世家”也赞不绝口,“这里的有机蜂蜜口感的确很好,能尝出来和其他品种不一樣。”

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肤色,但在寒山看来,作为一个美国人来讲述中国扶贫这件事,并不困难,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人愿意过那么艰苦的生活,大家都想让后代、让家人吃饱饭。所以‘扶贫这个概念是很好理解的,就是为了给后代人带来更好的机会。”

传播更广:共话扶贫路,用更创新的方式传播中国经验

“当人们与基层的农民共事时,相比枯燥的数据和信息,讲故事往往更能影响他们做决定。”罗世礼表示。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经典扶贫案例涌现出来,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菲律宾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者联盟主席苏撒妮塔·特斯尔娜表示,她对于中国私营部门深度参与扶贫这一点深有启发,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广泛地借鉴中国经验,让更多企业加入到扶贫队伍中去。

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赫坦称,《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在脱贫事业中取得的成功,讲述了如何以社区为驱动、自下而上地攻克贫困难题,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值得各国学习。书中收录的故事正是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尤其欣赏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做法,在他看来,这一突破性的尝试使中国的减贫事迹生动丰富、鼓舞人心,并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本书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表明了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心。”马文森在给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马来西亚农村和区域发展部农村社区处首席助理秘书娜苏哈·宾蒂·阿卜杜拉表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收录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扶贫案例,生动讲述了他们如何摆脱贫困,过上更好地生活。书中案例非常适用于马来西亚,我会把书带回去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并落实到执行层面。”

可茹认为,“尽管中国在扶贫方面所面临的很多挑战都具有特殊性,但其中的许多做法都可以为国外所借鉴,反之亦然。”国际合作可以产生多边互利,开展共同的研究、交流和培训等能够大力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

有关人士介绍说,在这本入门书籍出版之后,一本“进阶版”的书也在酝酿之中。“下一本书将由在减贫领域更加专业的人士撰写,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我们会邀请一位巴西专家写中巴减贫模式的差异。”

由此可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看到、看懂了中国的减贫事业,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给更多人听。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月14日

猜你喜欢
寒山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鹦鹉宅西国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