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新
(河南省水利厅,河南 郑州 450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高度,擘画了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中原更加出彩注入了不竭思想源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省水利系统引发了强烈反响,如何在“大保护、大治理”新理念指导下,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谋划长远,干在当下,让黄河造福人民,是对我们水保人的一次大考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讲话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水兴水思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认识,明确“重在保护,要在治理”[1]的要求,做好结合转化文章,在学深悟透中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认识上紧跟党中央要求,在谋划决策时紧跟党中央决策,在落实行动中贯彻党中央部署。
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思想,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积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2014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研究水安全战略,确立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强调要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防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全球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回答了节水、治水、管水、兴水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水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治水兴水必须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和思想,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同志对水土流失治理历来高度重视。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发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号召;2001年10月13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再次亲临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了“水土保持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重要指示;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水利和防汛工作汇报会上指出,“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治水事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也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以小流域为单位,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各种措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治理,让我省更多的地方真正呈现出水清、岸绿的水乡风貌”[2],既精辟阐述了水土保持在治水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定位,又深刻指导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实践。我们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和能力。
一要正确处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中保护和治理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河南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山丘区正是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矿产企业尤其是露天矿山企业的无序开采,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从征服自然、过度利用自然向顺应自然转变,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要正确解决“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中治表和除根的关系。黄河的体弱多病是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既有先天不足的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因素。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全流域角度出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总书记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深入剖析,切中要害,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解决思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三要牢牢把握“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的科学治理精神。总书记强调,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又深刻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1]。豫西丘陵区降雨量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合理选择树种、保证成活率是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不断优化树种和造林方式选择,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020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更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检验水利职工是否“忠诚、干净、担当”的赶考之年。全省水土保持系统要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确目标,担当作为,谱写河南水土保持工作新篇章。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始终立足于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牢牢把握水土保持对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意义,发挥人民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中的聪明才智。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守住绿水青山,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
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3·14”重要讲话中指出,“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水利部鄂竟平部长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并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监管强手段、治理补短板”的总思路。新时代、新要求,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要依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以健全制度和强化执行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不断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全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能力,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河南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承上启下。境内黄河干流长711 km,流域面积3.6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1.7%,占全黄河流域面积的4.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人民的厚爱,也是对河南工作的鞭策。全省水保系统要有万里黄河看河南的勇气,继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先行先试、奋勇争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全省水保系统要理清发展思路,坚持谋划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摸清底数与上下联动相结合,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与立足河南发展实际相结合,着力解决水土流失突出问题,突出规划制定、举措谋划、工程建设,努力探索富有河南特色的水土保持新路子。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政策,带领干部群众治山治水,大搞水土保持,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积极践行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治沟骨干工程、重点支流治理工程、淤地坝工程建设和坡耕地改造,有效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入黄泥沙,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截至2019年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1.69万km2减少到7 496 km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造成地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严重蚕食和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仅豫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引起的侵蚀沟道数量就多达4万余条,平均沟壑密度为13.7 km/km2。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塘库,缩短了水利工程使用寿命,降低了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抬高了河床,削减了河道行洪能力,加剧了洪水危害。
河南省坚持以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治理。2019年底,河南省水利厅成立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专项规划(2021—2035年)》编制小组,分派6个调研小组,深入黄河流域及供水区14个省辖市、示范区开展现场调研和数据收集,充分衔接《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确定了以豫西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伏牛山山地丘陵区、平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涵养带为重点的“五区一带”水土保持总体布局,按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构建了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一是豫西土石山区。以保护和建设山地森林草原植被,提高河流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维护重要水源地安全。加强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注重与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相结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强生产建设活动和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二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以“保塬、护坡、固沟”为重点,塬面建设以水平梯田为主,田、林、路、拦蓄工程相配套的塬面防护体系,坡面建设以梯田、经果林、护坡林草为核心的坡面防护体系,沟道建设以淤地坝、谷坊、防冲林为主的沟道防护体系,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灌溉,解决人畜吃水用水困难,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加强城镇、工业开发区及矿山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三是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围绕太行山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产业扶贫战略,加强水土资源保护与监管;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建设,突出发展水土保持特色经济林产业和小型蓄水工程,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四是伏牛山山地丘陵区。以坡改梯、经果林和小型蓄排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伏牛山地、沙颍河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完善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体系。
五是平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田间工程建设项目,确保区域内高标准粮田不发生退化等水土流失现象;开展平原沙土区土地整治,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发展高效农业;加强沿黄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防洪减灾的关系,合理发展旅游、种植、养殖开发项目。
六是沿黄生态涵养带。以水资源保护及湿地生态保护为重点,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防止洪涝灾害。科学保护黄河湿地资源,确保河流和湿地面积不减少,全面实施沿黄滩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沿堤防护林带,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保护两岸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切实加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黄河沿线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对白天鹅等迁徙性鸟类及当地留鸟的保护能力,禁止捕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各种活动;加强小浪底库区绿化,减少入库泥沙。
按照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侵蚀沟道内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淤地坝,规模建设谷坊群和蓄排水工程,形成“从上到下,层层拦截,能蓄能排,淤地拦沙”的防护体系,有效减少泥沙输送。在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平原区以自然村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统一规划,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通过生态宜居实现农村美,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快淤地坝除险加固步伐,对下游有重要设施的中型以上淤地坝安装监控设备,提高淤地坝管理信息化水平。
2025年前重点抓好四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使黄河流域及黄河供水区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 497 km2得到有效治理;二是改造和提升坡耕地1万hm2;三是构建比较完善的黄河流域侵蚀沟道防御体系,新建沟道治理工程600处,淤地坝除险加固113座;四是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共同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打造水美乡村[3],建设出彩中原。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严防人为水土流失为目标,建立系统完备、职责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源头预防、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最严格的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执法[3]。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一法一办法”,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不断强化水保方案审批源头监管、事中事后监督,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端等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下,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原人民正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真抓实干精神投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建设幸福河中学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水土保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