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峰
(甘肃省水利厅,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其生态安全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省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8.6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5.07%。区域内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暴雨集中,人口压力大,土地耕垦指数高,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的集中连片分布区。剧烈的水土流失不仅降低了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下游河流、水库及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安全威胁。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农业条件恶化、干旱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制约甘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坡耕地是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2]。梯田作为一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不仅在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而且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打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战中愈发凸显其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梯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生产、发展地方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甘肃省梯田建设经历了试点示范、主体建设、稳定发展、提质增效、高产稳产5个阶段[3]。
(1)试点示范阶段(1960年代)。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天水、西峰、平凉纸坊沟、定西安家坡水保试验站开始梯田建设试点示范工作;1964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后,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每年推广水平梯田25万亩(15亩=1 hm2,下同),以此为标志坡改梯取代了培地埂这一坡耕地治理措施。
(2)主体建设阶段(1970年代)。1970年8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甘肃全省大动员,把大寨经验由点到面迅速推开,大力开展梯田建设,1971年明确提出了新修水平梯田100万亩的任务,由此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水平梯田为主体的建设阶段。
(3)稳定发展阶段(1980年代)。1986年6月,全省旱作农业工作会议把“三田”建设确定为事关甘肃旱作地区农业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措施,出台了《甘肃省“三田”建设管理办法》等梯田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检查验收,提高梯田建设的质量,并把每年建设进度稳定在4.67万hm2以上。1989年,编制了到20世纪末全省“三田”建设和梯田化县乡建设规划,全省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4)提质增效阶段(1990年代)。199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省梯田建设在继续坚持“提高质量、稳定速度、加强管理、突出效益”的指导思想和“四集中、四统一”建设方法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优化梯田建设技术和机械修梯田的做法,加大了梯田建设投资力度。1997年开始,全省梯田建设任务由每年6.67万hm2增加到8.00万hm2。1998年,平凉市庄浪县被水利部授予“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称号,成为中国梯田化第一县;定西市安定区和庆阳市的宁县、西峰区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通过甘肃省梯田化验收。
(5)高产稳产梯田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2009年,根据省委一号文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要求,启动了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水利厅牵头整合水利、发改、国土、扶贫、农发等部门的梯田建设任务,编制了《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制定了《甘肃省梯田建设验收办法》,在适宜大规模兴修梯田的县区先后实施了2009—2012年500万亩、2013—2016年75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以年均100万亩以上的速度建设高产稳产梯田,梯田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10月,定西市安定区和庆阳市的宁县、西峰区被水利部增列为黄土高原梯田化县。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共新修梯田218.76万hm2(其中机修梯田116.24万hm2,占梯田面积的53.14%),占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9.06万hm2的24.06%。
据甘肃省水土保持年报数据,2019年全省坡改梯面积达218.76万hm2。应用《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研究》梯田效益参数,采用《水土保持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计算方法,对梯田可发挥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平水年全省梯田每年调水效益可达8.22亿m3,保土效益可达0.84亿t,可增产粮食345.45万t,可节约土地面积68.89万hm2,可节约劳工5 365.43万工日(表1)。
表1 2019年甘肃省梯田水土保持效益
梯田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田水肥和交通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高效化利用、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为全膜双垄沟播等农艺新技术、新品种、特色农产品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全省以梯田建设为基础平台,以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农林牧特色产品为抓手,以高新农艺技术为手段,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为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据调查,2019年,甘肃黄河流域梯田粮食播种面积达147.99万hm2,其中小麦43.94万hm2、地膜玉米49.91万hm2、马铃薯43.18 万hm2、小杂粮10.96万hm2;全省依托梯田发展经济林果25.28 万hm2,种植中药材9.98万hm2,在基础条件相对优越地区发展设施农业、高原夏菜、饲草基地等13.78万hm2。各地出现了“梯田+基地+地膜覆盖+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旱作农艺技术+特色作物品种种植”“梯田+基地+特色经济林果+集雨节灌”“梯田+基地+粮饲作物+商品畜养殖”“梯田+基地+道地药材”等“梯田+……”农林牧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了产业脱贫、产业兴旺的步伐,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梯田中汇集了当地几乎所有名土特优农、林、药产品,最新农艺技术和所有农业产业化基地,已成为农村发展、产业脱贫的重要依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亮点工程。
天水市围绕构建“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农业产业布局,果品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园”的发展原则,建成了麦积区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清水县魏家塬千亩生态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等7个全国标准化果园,以苹果为主的百万亩经济林果基地基本形成,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等成为知名果品品牌。
平凉市庄浪县97%的坡耕地实现了梯田化,全县梯田面积达5.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2.6%,成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县梯田年增粮5万t以上,能解决12万人一年的口粮问题。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4.23万hm2,占梯田面积的74.6%,全县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静宁县依托梯田大力发展“梯田+苹果”“梯田+玉米+养牛”和“梯田+小杂粮”特色产业,梯田小米、荞麦等产业增收9 000元/hm2以上,梯田果园年净增收15万元/hm2以上,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梯田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和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定西市将马铃薯、畜牧、药材、果菜等四大产业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2019年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52.48万hm2,粮食总产量152.47万t,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6.96万、8.10万、2.45万hm2,集成配套“梯田+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灌溉+机耕机种机收”农业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材料,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陇西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岷县当归”入选2019年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安定区把马铃薯作为促进农业增效、保障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壮大县域经济的区域性首位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着力推良种、稳规模、保加工、促产销,构建起了全链条发展、全环节增收的产业体系,探索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近5年来,安定区马铃薯种植规模稳定在5.33万hm2以上,机械化水平达70%左右,平均产量27 000 kg/hm2,总产稳定在135万t以上,微型薯生产达到5亿粒以上。2019年,全区马铃薯总产量达到144万t,加工能力达到62.06万t,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为2 300元,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实现了从“救命薯”“温饱薯”到“脱贫薯”“致富薯”的巨大转变,并正在向“小康薯”“营养薯”加速转型,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微型薯生产量最多、加工生产能力最强、农民人均收入占比最高的县区之一。“定西马铃薯”已经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入选2019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安定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核心区”。
陇南的武都油橄榄、红芪,文县纹党,康县龙神绿茶、黑木耳,西和半夏,礼县大黄、苹果,两当狼牙蜜,宕昌党参、哈达铺当归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综上所述,梯田建设工程不仅是山丘区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而且是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基石,在发展粮食生产、解决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方面作用巨大,在甘肃省打赢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甘肃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梯田承担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
虽然甘肃省以梯田建设为抓手,在打造农业现代化基础平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梯田作用的发挥。一是大面积的坡耕地需要治理。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省还有44.83万hm2的坡耕地未得到治理,这些剩余的坡耕地具有分布零散、地形破碎、交通不便、坡度较大、实施困难的特点,在今后的梯田建设工作中难以形成以往百亩、千亩、万亩的连片治理,应因地制宜,取消新修梯田大面积连片的规定,降低梯田建设项目落地的难度。二是部分人工梯田急需提升改造。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省梯田中有人工梯田102.52万hm2,其中约60%的人工梯田田间道路及灌排渠系等配套措施不健全或田面宽度<15 m、田面长度<100 m、田面坡比>5%,田间道路宽度<3.5 m、路面纵坡>13%,在农作区难以满足机械化生产条件,制约了梯田效益的发挥,急需提质改造。在今后的梯田建设中,应按梯田工程概念配套田间道路和坡面水系工程,采用“二合一、三合一”方法,提高梯田工程建设标准,以满足农业产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作业需求,促进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三是急需提高建设投资标准,加大梯田建设的投资力度。据研究,梯田要满足农业机械化要求,田间道路应按四级公路(路面3.5 m宽)设计。按照这个要求梯田及其配套工程造价应在18 000~22 500元/hm2之间,但在过往的梯田建设中因对田间道路、灌排渠系等配套工程重视不够,投资标准还采用的是2003年概估算标准,严重脱离实际,导致梯田工程投资多为9 000~12 000元/hm2,没有条件配套道路、坡面水系工程,直接导致梯田工程配套设施不健全、标准低,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需求。建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梯田建设和部分人工梯田提质改造的步伐,以满足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甘肃省打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大战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翟自宏.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J].中国水利,2019(21):14-17.
[2] 杨亚娟.克山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4):37-38.
[3] 张富,姚进忠,雷升文.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