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正,兰立伟
(1.浦江县河道管理站, 浙江 浦江 322200;2.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常规小流域治理项目受资金、土地等因素制约,往往仅注重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忽略河道的生态、景观、亲水、便民、文化等综合功能需求[1]。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总体要求,围绕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行动部署,浙江省水利厅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根据美丽河湖建设和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的最新要求,为践行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需坚持因地制宜、安全为本、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彰显文化特色的治理原则。本文结合浦江县壶源江综合治理工程实践,总结新时代治水理念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体现与应用。
壶源江发源于浦江县天灵岩西北麓高塘,沿途多低山丘陵,河道滩多流急,属山溪性河流,干流长102.8 km,流域面积760.9 km2,其中浦江县境内长49.2 km,流域面积374.8 km2。
浦江县壶源江综合治理工程被浙江省水利厅列入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按照系统治理、空间均衡、两手发力、保护优先、效益导向的治理原则,以建设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为目标,开展壶源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工程治理河段位于檀溪镇,主要任务以防洪及生态修复为主,同时兼顾改善环境,提升河道休闲、亲水等综合利用功能。工程治理干支流河长10.0 km,新建、改建堰坝9 座,新建景观节点4 处等。为了打造“九曲十湾、秘静壶源”的流域特色,工程遵循“五不三增二保留”治理原则,即不大拆大建,不砍原生树,不动河道砂,不浇大体量混凝土,不铺硬质护坡;增加本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配水,增加亲水便民与管护设施;保留滩、洲、潭等河流自然特性,保留河道古文化。具体从“七个坚持”基本治理出发,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并已建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
《壶源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于2016 年2 月经浦江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从水资源保障、防洪保安、水生态水环境改善、水景观水文化彰显、流域管理等方面对壶源江综合治理提出指导意见。为了更直观表现治理过程与效果,依据规划,编制突出地域特点和流域特色的壶源江综合治理概念性方案,用河道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一张图、针对问题治理思路一张图、治理效果预览一张图的“三张图”方式指导后期工程设计与建设。
根据壶源江山区河流的特性,通过前期调查与讨论,分析该河段存在的防洪标准偏低、容易淹没村庄,无序采砂、破坏原有河道生态、缺少亲水便民设施,河道沿线杂乱无章、河道历史文化未梳理、河道管护薄弱等问题;结合潘周家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提出加高加固堤岸、修复生态、提升水景观、保护和挖掘水文化、休闲亲水、加强管护等需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确定河段功能、布局和治理方式。
2.3.1 合理确定防洪标准
通过前期调查、实地走访,向村民了解历年洪水淹没情况,掌握堤岸薄弱环节;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与发展,利用生态河道的休憩与生态旅游价值吸引旅游,用旅游收入补偿退耕还水的农地等收入,合理确定村庄段防洪标准为10 a 一遇,农地段防冲不防淹。
2.3.2 合理确定防洪措施
防洪措施布局的原则是把属于河流的防洪空间尽量还给河流,达到河流的防洪标准。村庄段原有堤岸偏低,通过加高堤岸、设置防浪墙,形成村庄防洪闭合圈,防浪墙结构采用防腐木坐凳及植物花箱进行装饰,并设置护栏及柱头灯照明,充分考虑安全、生态、景观及照明等多种功能需求。利用山体、地势较高的现有渠道岸坡与机耕路布置堤线,增加行洪断面;通过固定堰改造为自动翻板堰,降低洪水位;堤岸易冲段,采用抛石加固堤脚,增加防冲能力。
2.4.1 修复河道自然形态
河道治理中,保护河道滩、洲、潭等多样化的自然形态,绝不允许借施工之名,开采利用河道自然砂,造成滩地破坏。对无序采砂留下的深坑、乱滩进行修整,对原有的堰坝放缓坡面、设置过水段,使河道在横向、纵向空间上平顺过渡。通过修复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恢复河道环境条件的多样性。
2.4.2 保证河道生态水量
壶源江上有多处跨流域引水工程、引水电站和较多的灌溉堰坝,在枯水季,易造成下游河道严重少水,影响水质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对河流上的引水工程,严格按批准的生态流量下泄;引水电站应保证下游生态水量,枯水季暂停发电;灌溉堰坝根据灌溉农田面积、农作物类型,合理设置灌溉渠道断面与灌溉水量;利用上游水库的生态调度等举措,满足下游河流生态水量需求。
2.4.3 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
河道治理应最低限度破坏原有生态,保护自然植被和自然生境,特别是乔木的保护。施工时尽量不用机械或采用小型机械,利用设计绿道、园路作为施工通道,严禁机械随意行走,尽量缩小施工工作面。按照复制自然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对植物缺失部位,种植枫杨、枸树等本土植物,提高成活率;利用采砂留下的坑塘,通过引水,种植再力花、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形成湿地;滩地种植蒙花、芦竹,改善栖息地生境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
2.4.4 连通河塘渠水系
古村落的水系因年久失修,引水堰坝破损、池塘淤积、水渠干涸,几乎荒废。本次综合治理,结合堰坝修复、村内池塘清淤、混凝土三面光渠道生态改造等方式盘活水系,水草可见、鱼虾畅游的生态链初现。
2.5.1 找准风格定位、融合古村落
壶源江是潘周家古村落发展的一条重要廊道,打造壶源江沿江景观与休闲亲水线路也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古”是本次综合治理的风格定位,采用老石板铺设、仿古亭廊、徽派立面改造、古埠头古桥古井恢复、古文化挖掘、古树保护等方式,使河道治理与古村落保护融为一体,体现“古”的韵味。
2.5.2 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结合、弱化工程痕迹
流域现状鉴于防洪、灌溉等功能需要,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如堰坝、防浪墙、挡墙、控制房等。为了使水利工程建筑物与秀美的自然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结合建筑物进行景观改造,弱化工程痕迹。壶源江上的堰坝采用不同材质(块石、石板、松木、钢材)、形式(町步、桥板、翻板),形成各式浪花、跌水、瀑布,达到“一堰一景”的效果。L型混凝土防浪墙外包防腐木,间隔设置坐凳、花箱,柱头采用景观灯装饰,集防洪、休闲、景观功能于一体;同时通过堤脚种植爬藤、悬挂花箱,美化单调的挡墙;利用苗木养护管道,设置滴水、喷雾装置,形成水景观等。
2.5.3 设置亲水便民设施、增加休闲空间
潘周家古村落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为了游客更好地亲近河道,欣赏沿途自然风光,设置了绿道、亲水园路、埠头、亲水广场、休憩亭廊、垂钓点等亲水便民设施,增加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空间。
2.6.1 开展专项调查,充分挖掘水文化
水文化挖掘和文化设施建设,体现了河湖的内在美。此次综合治理,委托专业的文化公司,通过收集整理地方志、资源报告、社科文献等文化材料,实地察看、走访本地居民,了解与水文化相关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挖掘壶源江沿线的古水利工程和古治水人、治水事等人文历史,整理现代“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取得的特色工程、治水事迹,编制水文化专项方案指导施工。
2.6.2 开展全面修复,保护传承水文化
壶源江沿线的古桥、古堰、古埠头、古水庙、古渡口、古井等古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群众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试点工作修复骑马桥、大梓渡口、潘周家古埠头、古井等水利工程古迹,勾起人们的模糊记忆与儿时的回忆,使盘州八景、义渡等古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
2.6.3 开展创新策划,多样展示水文化
丰富的水文化采用传统与现代的方式予以展现。石刻碑记记录了壶源江的治水历史;仿古展牌描绘古埠头、古桥、古堰、古井的一幅幅画卷;游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屏幕中图片、影像、文字展示壶源江的景色与文化。
管护设施采用“四结合”的方式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一是结合古村落特色,设置古色古香的标识标牌;二是结合休闲、便民需求,布置管护用房;三是结合绿道、田间操作道贯通防汛管护道路;四是结合重要工作面的施工期视频实时管控,补充监测管控设施。依托水文站的实时水雨情平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以及“专业化管家”+“物业化保姆”管理模式,完善管护系统。
浦江县壶源江治理工程通过精雕细琢的改造之路,有效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改善河道生态景观环境,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典范。通过综合治理,串联起山水林田湖,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特色古村落,推进沿线乡村的旅游、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把壶源江打造成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治一条河,成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环境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更加合理,解决安全、生态、景观、文化、便民等多种功能需求的完美结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壶源江“七个坚持”综合治理经验的总结,为今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积累经验,同时可为现阶段如火如荼开展的美丽河湖、幸福河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