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张涵宇,王爱英,王倩,王碧晗,王慧宇,田宗梅,谈春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a. 物资设备中心采购处;b. 医学工程处;c. 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近年来,随着医改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对自身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对各类医用耗材还普遍存在着缺乏全流程、全方位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存在着各类医用耗材供应商数量多、物流配送效率不高、医用耗材库存数量大、跑冒滴漏的成本管控难度大、缺乏卫生技术评估管理、临床使用不合理和使用质量和安全风险等问题,而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用耗材品种品规繁多、价格和规格体系复杂、供应商层级多、不同医用耗材管理模式并存和缺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等原因,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难度大、成本管控效果差、医疗活动质量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1-2]。
自2015年以来,我院通过加强临床医学工程学科体系建设,深入分析医院各类医用耗材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现况,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柱的我院医用耗材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引入和探索现代化物流和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强化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了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基于多模式物流管理系统的医用耗材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体系[3],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成效。
全面升级原有在用的“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重新分配和设置采购、出入库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权限;物资及医用耗材基础字典准入管理维护权限与日常采购计划、出库、入库管理权限分立管理;实现新增准入医用耗材品种品规、价格和供应商变更等医用耗材基础字典管理维护权限风险点的内部控制。
重新按照医用耗材医疗器械注册证名称、规格、型号等进行医用耗材基础字典的规范和维护标准化;按照北京市医管局财务系统编码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用耗材分类编码目录、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分类编码目录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材料分类标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卫生材料分类标准,进行物资和医用耗材基础字典的分类编码维护,便于后续医用耗材使用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
确立直接采用国际编码协会UDI(GS1)条码、或按照GS1条码标准格式生成类GS1条码(不再单独编制院内医用耗材物流唯一编码),作为医院内部医用耗材物流管理和与HIS医嘱计费的全流程唯一追溯条码[2,4]。大多数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均有GS1条码,纳入二级库或科室库管理的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分步骤实施和推进GS1唯一条码全流程追溯和“以用代销(备货)”结算管理模式。
使用科室按照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二级库或使用科室该类医用耗材的实际使用消耗、库存数量和制定的库存数量上下线,通过信息系统网络提交每日、每周或每月采购计划或通过智能医用耗材柜实现自动补货信息,实现供应商物流配送信息的生成;库房人员对科室提交或自动生成的配送信息进行汇总、确认,采购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如供应商互联网云平台、电子邮件、微信群等)将采购计划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各个供应商进行备货、配送;采购入库的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经采购人员确认、库房人员GS1扫码入库,或通过智能医用耗材柜实现RFID唯一标识码自动识别入库。
非经准入审批的医用耗材品种品规,医用耗材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字典内没有维护相对应的GS1条码识别规则,不能通过GS1条码扫码入库,避免了未经准入审批而使用医用耗材的现象发生。
手术室或科室一线护士实时使用医用耗材、同步粘贴患者病历和毁形单两份相同GS1条码、医护移动PDA或HIS医护工作站GS1条码扫码、HIS医嘱后台匹配科室及患者进行自动计费,实现即时使用、即时贴码扫码、实时HIS医嘱计费、自动匹配使用科室和患者的工作模式。
未经采购人员确认和库房人员扫码入库的医用耗材,二级库及使用科室医用耗材信息流没有入库记录,使用人员即使使用后粘贴了条码,也无法实现扫码后HIS医嘱后台自动匹配计费,管控未经准入的医用耗材直接用于患者并进行计费操作。系统实现二级库库管员对不能完成HIS扫码计费的医用耗材,进行逐个扫码监管,杜绝了私自携带医用耗材入院使用的现象。
职能管理部门医学工程处专职或兼职二级库库管员48 h内按照手术室或使用科室提交的毁形单逐个扫码二次确认HIS医嘱计费是否准确、实时核减医用耗材库存、确定与供应商结算数量、金额,发现少记费、多记费或错计费问题及时纠错,同时进行电子病历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知情同意书和HIS医嘱计费准确及时性的常态化质量控制的闭环监控管理。
心脏内科、介入导管手术室引入基于RFID的智能医用耗材柜,确定医用耗材各品种品规库存基数,实现供应商或厂商按照实际库存数量低于库存基数则进行“自动补货”原则,进行自动补货入库,使用科室授权人员对应使用患者信息,通过指纹或密码方式,自行取用及系统自动记录医用耗材出柜信息,实现使用科室实际消耗数量与库存基数、自动补货数量的实时联动,即确保临床使用需要的即时性,又有效降低库存数量和厂商的资金积压;临床使用科室医护人员扫码GS1、HIS医嘱自动计费、核减库存、二级库确认和供应商结算流程与1.1表述相同。
将原供应室二级库全部一次性低值医用耗材纳入第三方SPD物流配送管理[5],根据各医用耗材品种品规的最小厂家包装或各个使用科室使用某类医用耗材的实际使用数量,确定不同大小规格的“定数包”,按照各科室平均周使用消耗量,建立科室库合理“期初库存”,使用科室每天或每周根据“科室库”内“定数包”低限数量,通过医院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请领,医学工程处专人汇总审核每天的物资和医用耗材请领清单,第三方SPD物流公司通过内外网交互的互联网实时获取经审核的各使用科室各类医用耗材请领数量。
按照各使用科室物资和医用耗材请领品种和数量的“定数包”进行分拣、制包、赋码,并在第二天由第三方SPD物流人员集中配送到医院,将各使用科室请领的各品种医用耗材“定数包”送达医院指定的集中验收中转库房,再由第三方SPD物流工作人员按各使用科室请领“定数包”需求,精准送达各使用科室。
科室专管员通过登录“移动医护”PDA内置第三方SPD物流APP,扫描随物资和医用耗材实物一同送达的验收清单条码,科室集中批量进行“定数包”验收,扫描单个“定数包”核对送达实物品种、数量和质量;经使用科室验收入库的“定数包”物权仍属于第三方SPD物流公司,使用科室需要时使用“移动医护”PDA扫描“定数包”物流码,“定数包”内物资和医用耗材方才发生物权转移。
第三方配送人员与使用科室专管员完成当日验收清单、前日结算清单、每周和每月验收和结算汇总清单的签字确认;每天医院方派专人对签字确认的结算清单进行汇总和分析,实现一次性低值医用耗材“以耗代销”的第三方SPD物流配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使用科室需要时“移动医护”PDA扫描“定数包”物流码或由采购人员按请领计划采购入库,“定数包”内及采购入库的物资和医用耗材品种和数量信息作为使用科室“科室库”医用耗材的入库信息,并建立医用耗材的HIS医嘱对接自动消减库存、人工消减库存、GS1扫码自动计费消减库存的方式,对各使用科室“科室库”的“期初库存、入库数量、消耗数量、实时期末库存”信息流、实物流进行实时动态监管。目前还实现针对手术室使用的一个“定数包”内含N个数量可收费低值医用耗材,按照实际使用患者数量进行计费确认后,经系统汇总完成该“定数包”结算,实现物权转移,通过上述环节发挥各使用科室对各种类医用耗材进行自我管理作用,建立使用科室的日、周、月盘库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医工和审计等职能管理部门月、季度抽盘管理制度,实现各使用科室“科室库”信息化、精细化、体系化管理,打通医用耗材物流配送和使用国产全流程监管最后一公里路程[6]。
对于手术室或ICU等使用低值医用耗材品种和数量较大的重点管控科室,确定低值医用耗材各品种品规库存基数,制定符合使用科室需求的“定数包”,实现医院端“定数包”RFID射频条码的自动生成、医工处验收后供应商自动补货入库、使用科室授权人员自行取用及系统自动记录耗材入出智能柜信息,医工处确认HIS计费,供应商按照实际库存数量低于库存基数则进行“自动补货”原则,实现使用科室实际消耗数量与库存基数、自动补货数量的实时联动,即确保临床使用需要的即时性,又有效降低库存数量和厂商的资金积压;临床使用科室授权人员投放开包使用后的“定数包”RFID射频条码,第三方SPD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自动实现该“定数包”的物权转移,作为次日使用科室消耗该“定数包”的结算清单[7]。该“定数包”内物资和医用耗材品种和数量信息作为使用科室“科室库”的入库信息,该“定数包”内医用耗材品种和数量,使用科室通过HIS医嘱对接自动消减库存、人工消减库存、GS1扫码自动计费消减库存进行实时监管,与1.4表述相同。
通过引入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医院检验试剂全品种品规的全方位全流程监管;该系统软件支持各使用科室网上提交各品种检验试剂的使用需求,医学工程处采购人员审核汇总、经互联网供应商管理云平台实时直接传送、供应商获取采购信息、按要求备货、厂家单个包装GS1赋码、冷链物流配送、采购人员确认送货信息与实物数量和质量、入库人员扫码验收[8]。
使用科室再次扫码验收入库(物流冷链信息数据留档)、采购人员入出库账务信息确认结算、同步对接LIS检验试剂信息管理系统入库信息、各使用科室使用检验试剂时进行LIS系统扫码出库(出库检验试剂与使用检验设备和检验项目进行匹配)、使用出库信息反馈给检验试剂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核减库存,完成检验试剂的入库和使用出库全流程条码物流追溯信息化管理,同时LIS检验试剂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单机单项效能评价,实现全院各使用科室检验试剂的实时库存、使用收费效率的有效监管。
基于医院内部医用耗材物流信息管理和检验试剂物流信息管理两套信息系统分别与ERP财务和绩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物流、信息流、账务流的全流程信息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每月完整、清晰、准确的财务结算对接和管理。第三方SPD物流配送系统软件信息与医院医用耗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内外网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基于多模式物流管理的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全流程信息管理体系,医院职能管理部门和各使用科室能够对各使用科室各种类医用耗材的物流信息、使用信息、账务信息和医疗收入信息进行全面管理,按照行业规范要求对医用耗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公示,如实时耗占比、医用耗材使用数量和金额排名、使用者使用医用耗材数量和金额排名、医用耗材销售数量和金额的供应商和厂家排名等,为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的合理使用和卫生技术评估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大数据基础。
全面实现心脏内科、介入治疗科、中心手术室、日间手术室二级库全部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的GS1条码追溯,纳入二级库管理的全部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生产厂家目前共计175家;涉及配送供应商共计126家;全部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品种品规共计6890个;原生产厂家具备标准GS1唯一追溯条码的医用耗材品种品规共计6520个;生产厂家具备非GS1标准产品条码的医用耗材品种品规共计352个;生产厂家无任何条码的医用耗材品种品规共计18个。手术室巡台护士或专职计费员在HIS工作站扫码计费,杜绝了手术室内使用医用耗材的漏收费和错收费现象。
全院门诊和住院各临床使用科室请领使用的全部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逐步纳入GS1条码追溯管理,门诊和住院各临床使用科室医用耗材后,医护人员使用医用耗材后粘贴GS1条码或类似GS1条码,并扫码进行医用耗材与患者缴费医嘱(门诊)和计费医嘱(住院)的关联,由医学工程处专人负责审核确认后,与供应商进行医用耗材使用数量和品种品规的结算,目前门诊各临床使用科室使用GS1条码进行扫码与缴费医嘱管理的品种品规共计59个;住院各临床使用科室使用GS1条码进行扫码与缴费医嘱管理的品种品规共计56个;杜绝门诊与住院各使用科室医护人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医用耗材的漏收费和错收费现象。
建立每月抽查50份各临床使用科室的植介入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知情同意书签署和条码粘贴计费病历,发现知情同意书签署、条码追溯及计费问题,纳入医学工程处每月质量控制简报,提交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对相关使用科室进行绩效考核奖罚的制度化管理,大大提升了临床使用科室和相关关键环节和医用耗材依法追溯的工作质量,杜绝了漏收费、错收费、错结算和条码粘贴错误。
引入低值医用耗材第三方SPD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并全面实施后,医院压缩200万元低值医用耗材库存,节省200 m2库房面积交由供应室使用,减少2名库房管理人员和3名院内聘用配送工人,降低医院资金占压、房屋使用和用人成本,全部低值医用耗材直接由第三方配送人员配送到各临床使用科室,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配送服务满意度一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日间手术室试点低值医用耗材智能柜与第三方SPD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的对接,实现了日间手术室低值医用耗材“定数包”RFID码追溯管理,实现使用科室消耗低值医用耗材的“自动补货”,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科室每日或每周提交请领计划制定和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效率。
检验试剂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了医院23个临床医技科室、93家检验试剂供应商、869个检验试剂品种品规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与LIS检验试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实现了入库检验试剂数量、品种品规与使用科室、使用班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进行匹配,为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检验试剂的使用效率效益评估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压缩检验试剂库存约300万元。
检验试剂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包含的供应商云平台和VPN方式内外信息交互,实现了供应商和生产厂商、检验试剂各类资质证件信息的网络上传、各类资质证件有效期的自动预警;实现了使用科室每月、每周实时检验试剂请领采购计划的网络提交审核和发送。大大提升了各类资质证件的审核效率和有效期的监管,同时也提高了供应商配货、配送的物流效率。实现各临床使用科室对检验试剂实时库存的监管,为进一步实现检验试剂科学、合理、高效的物流配送“自动补货”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基于多模式、分步推进的医用耗材物流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完善了医院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实现了院内医用耗材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近三年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卫生材料占比(耗占比)分别为39.16%、36.99%、35.87%,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医用耗材管理最后一公里的“科室库”的精细化管理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耗材零加成”等改革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用耗材在医学技术创新和医疗安全质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用耗材占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9],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北京市公立医院在2017年重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基础上,将在2019年实施“五个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方案[10]。医疗机构面临着新医改带来的运营成本管控的巨大压力[11],为了进一步推进我院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设施,医用耗材职能管理部门需要直面医疗机构面对的医用耗材、检验试剂等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各种问题和困难[3,12],加快医用耗材的卫生技术评估体系建设和全流程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基于多模式物流管理的医用耗材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和实践,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探索加强临床医学工程学科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之一[13-14],通过以体系化、信息化建设为导向,不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技术,全面推进医院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实践,对实现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起到积极作用[15]。
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最后一公里”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将面临医院内、外部各种体制、机制的牵制和阻碍,进一步发挥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医院内部体系化、制度化建设的保障作用和医院领导班子的强有力支撑作用[16],仍是我们今后各项工作推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