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三产转型发展瞄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2020-01-20 08:14
资源再生 2020年7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转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资源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极为关键的环节,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1]。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冯之浚认为:“循环经济里没有‘废’字,‘废’是发展的‘发’带‘病’了,所以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要把‘病’拿走,这样我们就发展了,就发财了,就发达了。”寓意深刻。

1 密切关注国企改革试点导向

1.1 国有企业改革从兼并重组到混改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开始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第一轮国企改革进行全面战略部署,提出十条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由此拉开了企改序幕。国企改革的第一阶段自2013年11 月至2016 年6 月,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组织实施,以试点为主,兼并重组居多。此后,2016 年7 月至2019年的第二阶段的国企改革由国家发改委召开混改座谈会,首次提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混改这一提法随后出现在2016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会议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企业的层面上,第一阶段典型的兼并重组案例如宝钢武钢战略重组、中建材中材战略重组。第二阶段,中国联通混改试点成为主题策略的标志性事件。

为加快国资国企改革,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其中,“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被排在了首位。随着国企改革第三阶段的到来,计划于2020 年第一季度出台的企改三年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向全面落地迈出实质性步伐。专家指出,由于每个国资国企的形成及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尽相同,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推动市场化的“一企一策”改革,是政策需要平衡考量的重点和难点。

1.2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三个十年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种类型的国有企业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尽管有些企业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成效,但仍然有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尚未走出困境[2]。国企改革被公认为我国经济改革中最难的环节之一,难就难在各界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缺乏共识。回顾我国国企改革经历:首先看十年混改大跨越(1993-2003 年),针对国有企业亏损面较大的局面,第一轮国企改革主要方针是“抓大放小”,经营重点聚焦大型国企,灵活改造中小国企,混改成效众说纷纭。

其次看,国企混改二次跨越(2003-2013 年)之后绝大多数国企发展陷入低潮,中央明确了国有经济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重要行业的绝对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是那十年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再看,混改新周期(2013 年至2022),在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增速换挡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国企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是,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还存在很多偏差,认为经济速度的缓解只不过是将增长速度的百分点下降几个点。很多企业包括国企的领导由于对新常态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刻,被动应对,错失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良机,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3]。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2.1 深化改革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靠承接外来产业转移而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发展经济的,承接的外来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很低且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当年各地大干快上形成了强大的产能。这种发展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产能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然而,时过境迁,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如今已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提升。

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是按照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定了经济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正式被提上我国经济改革的日程,中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前四个任务是治理产能过剩,最后一个是弥补某些产能短板,总体任务是解决供需矛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启动内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针对供大于求这种情况,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更好地满足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国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央企去产能,应该以下属三产企业去产能为切入点,通过试点探寻央企三产去产能的可行路径。首先要有“一企一策”政策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鼓励央企试点企业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三产主营业务向循环经济产业领域转型升级,与区域关联产业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功能组合[5],构建创新型行业生态产业链模式[6],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相对由中央直管的特大型央企而言,其下属三产企业转型升级“去产能、补短板”——船小好掉头。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以往由央企或其下属企业投资的传统制造业,是产能过剩率先爆发的“重灾区”[7]。在资源型城市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制定国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一企一策”政策措施,鼓励资本市场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 去产能补短板瞄准新兴产业

3.1 简述循环经济暨再生产的关联性

循环经济,又被称为生态经济,源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压力,是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特别强调对矿产资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实际上,包括供给侧去产能的经济社会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进而将人类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须知,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不仅需要投资而且需要技术,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

再生产,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以简单重复原规模或扩大规模这两种方式增加产量的过程,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两个方面。前者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再生产既包括现在一代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不断恢复、更新和增强,也包括新一代劳动力的不断教育、培训和补充。后者是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复再生产,这两者相辅相成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经济增长动力源于再生产过程的持续更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要协调解决产量与产能的关系问题——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匹配性,以支撑整个社会经济有机体再生产过程持续更新[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策,而且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长远大计。只要是僵尸企业的落后产能,早晚要去,早一步就会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3.2 央企三产转型升级须跨过几道槛

三产企业是第三产业的俗称,不是指某一家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多数国企存在冗员问题,为了提升体制内的用工效率、盘活人力资源,当时国家是鼓励国企将冗员抽出来,去搞第三产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大多数三产的业务局限于服务母企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企业三产割裂出很多同质化竞争业务板块,面临诸多挑战,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因此,近年来国家在下大力气清理国有企业三产问题,亟待试点积累经验扭转局面。

对此,我们不妨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三产为例,探讨其转型发展瞄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十八年前,国企改革大潮扑面而来,当时,仅辽河油田被“剥离”出来的三产企业员工就有几万人。后来,大庆、胜利等其他油田的领导发现其三产企业存在的隐患日趋严重,十年前就将其员工划回主体了。目前,辽河油田三产仍有近万名员工深陷“僵尸企业”泥沼难以自拔,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辽油三产龙头企业转型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后续的姊妹篇论文中对此有介绍。本文论点之一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三年关键历史阶段,央企三产转型发展必须把“补短板”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在混改企业员工持股、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过程中,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勇敢地闯,迈过几道“槛”,才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强化思想引领 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