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医德教育模式*

2020-01-20 06:33:03凯文娟史励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中医药

凯文娟,史励柯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系,陕西 咸阳 712046,11501489@qq.com)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探索构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医德教育模式,是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1 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医德教育模式的意义

1.1 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中医学不仅具有医学的基本属性,而且具有不可忽略的人文属性[2],即中医药体系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传统文化,可称之为中医药文化。而教育既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也有继承、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因此,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医德教育模式,既可以传递、继承中医药文化,又可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

1.2 有助于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

医德教育是对培养医务工作者职业理想、追求和操守的教育[3]。然而,当前医学生对学校医德教育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认为医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一等,医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加强。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4],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生道德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对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3 体现了高等中医药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挖掘、探求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探索、实践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优势。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德教育模式,可以体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利于巩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医学生的人文底蕴,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医德教育模式的途径

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其思维方法是历代医者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宝贵结晶。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思想,尝试构建核心理念—基本方法—实现途径三维医德教育模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德教育,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实效。

2.1 追溯医德教育文化本源是构建高校医德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表现为尊重、敬畏、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医患信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表现在为人处世、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诚笃端方,力戒弄虚作假。“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卓越文明成果和深刻哲学思想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学生永恒的职业道德追求。只有通过对医德教育文化本源的追溯,才能进一步厘清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只有取得了文化认同,才能取得医学生对医德教育模式的认同。

2.2 中医学“整体观”思想是构建高校医德教育模式的基本方法

在中医学的研究诊断治疗中,“整体观”是指将生物机体与自然环境看成统一的整体,引申到思维模式就是指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着眼于全局的一种能力[5]。“整体观”思想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视为整体。确切地说,医德教育是具有特定功能、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包含了一般系统所应具备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目的性,而且还具备输入、转换、输出的功能,而且这一系统比一般意义的系统更为错综复杂[6],因为它是塑造人的品德的系统。而当前高校医德教育安排较为随意,缺乏顶层设计,是高校医德教育模式的突出问题[7]。高校医德教育模式应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思维方法,遵循医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医德教育进行整体设计,针对医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医德教育的系统化。

2.3 核心理念—基本方法—实现途径三维医德教育模式的尝试性设计

第一,医德萌芽期,应侧重文化认同,兼顾医德教育。医德萌芽期为大学1~2年级,是医德教育的切入时期。此阶段中,医德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对医德由“无知”到“有知”。

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对刚入学的医学新生来说,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医药悠久的历史文化、精深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卓越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医药学具有西医所不具有的优势[8]。可以邀请有威望的资深教授、专家来给新生上第一课,用具体实例引导医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在医学生心中埋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用自己真实的故事为医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医学生看到中医药学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途。组织新生参观医史博物馆、校史博物馆、中药园等,让医学生了解中医药学以及所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历史。

课堂教育是主阵地。第一,开设“中医药文化基础”必修课程、“中医药文化经典导读”选修课程,引导医学生认识中医药文化之“美”。第二,将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融入医学专业教学。元代医学大家朱震亨认为,“医乃吾儒格物致知一事”[9],学习医学,不能把职业技能学习作为唯一的内容,要夯实传统文化基础。比如,在对中医药学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做进一步的理解。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有目的地把“仁、和、精、诚”的价值理念贯穿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围绕医术与医德何为重展开辩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相结合;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穿插近代以来关于“中医存废之争”以及中医药在中国革命史中的作用等案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以专题的形式,结合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探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第四,在期末考试的题目设计上,教师可以依据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求,有意识渗透“仁、和、精、诚”价值理念,从而掌握学生对医德教育文化本源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再反馈到新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是在贴中医药文化标签,而是积极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因素,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通过课堂建设,让医学生汲取中医药文化营养,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深刻认识医德教育的文化本源,有所学、有所悟,逐步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医德修养。

开展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定期开展以“仁、和、精、诚”为主题的班会、团组织生活会等,如通过宣讲古代医德医风代表人物,让医学生感受大医之魂;通过医患纠纷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医患信和的道德观。安排学生观看中医药文化主题片,参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等,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加深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中医经典诵读比赛等。支持学生创建中医药文化社团。

第二,医德成长期应侧重医德教育,兼顾中医药文化教育。医德成长期为大学3年级,是医德教育的突破时期。此阶段中,医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医学生对医德从“有知”到“自觉”。

课堂教育方面,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注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的医德修养。比如,医患沟通学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导医台、门诊办、相关临床科室观摩,增加医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通过对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的观察,了解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还可以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医患沟通的现场演练等。

以“仁、和、精、诚”为主题,开展医德教育实践活动。在相对贫困地区开展“健康服务与咨询”“义诊”“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服务群众,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通过实施学业分阶段水平测试,安排学生假期赴医院见习、撰写见习报告等,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的不足之处,培养医学生精勤治学的专业素养;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相关视频,了解诚信丧失带来的严重后果,锤炼医学生的诚信品质。

医德教育历来被列为中医教育之首。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德教育,一是要求医学生学习古代医家对待患者的态度、言行举止;二是学习古代医家勤奋学习、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三是学习古代医家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四是学习古代医家对待同道的态度,即不得相互诋毁,道说是非,做不利于己,也不利于人的事[10]。通过定期开展《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名著的读书研讨活动,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故事会活动,“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感悟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设立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大家雕塑,建设“杏林春暖”医德主题文化走廊,营造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医德社会化前期,应侧重医德实践。医德社会化前期为大学4~5年级,是临床实习阶段,也是医德教育的黄金时期。此阶段中,医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医学生辨认、选择、实施医德调节,最终医德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知行统一。

实行“导师制”。师承是古代中医教育的基本形式。许多古代名医济世救人的医德医风和精湛医术的生动实践,为中医教育的言传身教,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楷模。为四年级的医学生安排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带教教师担任其学业导师,发挥临床一线导师在医学生医德养成、医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生不仅能够传承导师的精良医术,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养成良好地医德医风[11]。

探索与医院联合育人的医德培养模式。可在实习医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伦理小组由住院医生和实习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中遇到的医德问题每周作一次讨论。学校可以向实习医院定期派出医学伦理教师,指导伦理小组的讨论活动。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座谈会,邀请德艺双馨的医生面对面就医学伦理问题和学生座谈。

3 小结

高校医德教育当以中医药文化为根源,其中“仁、和、精、诚”核心价值理念是灵魂,贯穿医德教育始终;“整体观”思想是方法,将医德教育看作整体,分阶段设计。将中医药文化与医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实效,是高校医德教育的必要路径和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