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瑛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被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夺走了眼球,被各式各样的早教班、辅导班填满了时间,他们仿佛获得了更多,变得更有竞争力。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他们败在了这些貌似丰富和信心十足的抢跑里。我们看那越来越高的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那越来越多的儿童注意力问题、身心疾病以及不断推高的青少年自杀率,哪一个不是敲响的警钟。
朋友的孩子,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症”,属于自闭谱系中较轻的一种,在适应学校方面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朋友说,只要哪个周末带孩子出去玩,让他在林子里奔跑,在小河里玩水,在野草丛中捉蚂蚱,玩够了,孩子下一周的在校表现就完全让人放心。她的理由是,孩子的精力得到了释放。也许她说得没错,但大自然给孩子的,仅仅是释放多余的精力吗?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研究室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时长会在与大自然互动一个小时后增加20%,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晴天还是寒冷的冬夜,这个益处都是存在的。
华盛顿大学环境学院的凯斯林·沃尔夫曾说:如果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大自然,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不会形成适当的免疫功能来保护自我。沐浴在大自然中,可以摄取那些能产生大量健康微生物群系的东西。
在这些研究里,我们看到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的好处远不止于释放多余的精力。那些我们要花大力气构建的能力,诸如记忆力、注意力、免疫力,都可以在愉悦和放松中自然获得。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深度接触到不少孩子。他们大多因为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而导致正常功能的丧失。他们负面情绪的起点,往往是日常的困扰,比如被伙伴误会了,被老师批评了,或者担心父母不喜欢自己,这些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一直积压在心,不断发酵、变质,就酝酿出了严重的问题。作为咨询师,我会倾听、共情,会通过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能力。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哪里有这么专业的处理方式,有这么科学的应对策略?难道每位父母都要修炼成咨询师吗?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回想我自己的年少生活,同样遇到过各种成长的困扰,各种情绪失衡,那时都是怎么过来的呢?回头看,我觉得最大的得益之处,就是村边的田野和树林。每次跟小伙伴闹别扭分道扬镳、誓不和好,只要一跑进树林里,又会一起爬树,一起采野果,互相帮助,大自然有着神奇的力量来消解愁怨。每次在学校里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刚出校门时还眼泪汪汪,走着走着,看到路边的庄稼茁壮而讨喜,闻到各种蔬果散发的香气,心里的阴霾渐渐散去。
大自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哺育我们的身体,滋养我们的心灵,疗愈我们的伤痛,我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和喜欢是与生俱来的。
汪国真曾用诗意的语言这样说道:“忧伤的时候,便喜欢小雨的冰凉和清新;失意的时候,便向往大海的浩瀚;孤独的时候,便凝神望月,落寞的时候,便不由自主踏上一条荒芜的小径……人们可以不喜欢命运,却不能不喜欢自然。”
曾经,我们说自己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栖息着我们的身与心。
可是如果问自己,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朵花?有多久没有听过一阵蛙鸣?有多久没有抚摸过一块石头?也许你才会想起,我们离开家园有多远了!
一天傍晚,我带着儿子到一个郊野公园散步。走着走着,他突然喊了一声:“真好听!妈妈停一下!”儿子一边叫唤,一边停下脚步,抬着头,仰望身旁那棵高大的杨树。原来,他被风吹杨树的声音吸引住了。
被儿子叫住,我也认真地听起来。这声音真有那么些味道,像是夏日林间的松涛,但是没有那样的细腻,偶尔夹杂着些树叶拍打的啪啪声;又像是秋天风吹法国梧桐的声音,但是没有那些沙沙脆响,而是更软糯一些。
儿子静静地听着,脸上写满了陶醉。直到一阵风过去,我们才往前走。他嘴里仍意犹未尽地说着“真好听、真好听。”
回头看看那棵杨树,胸径很大,大约要四五个大人才能围住,树冠估计有大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对于这棵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感谢它带来的荫凉,感慨它久经风霜仍容光焕发。但谁曾想,在一个6岁孩子的心中,它却是一架独特的乐器。相信那个被风吹杨树的声音感染过的孩子,内心会有不一样的自然之歌。
如果孩子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这朵花为什么是蓝色的?这块石头从哪里来?相信这些问题都能把我们难住,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无需理会。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粗糙的命名和分类带来的是粗糙的认知和情感,最终造成我们与大自然的疏离与陌生。我猜,很多人认识的花不超过十种,认识的树也不超过十种,绝大部分的花都共用一个名字——花,绝大部分的树也都共用一个名字——树。这些叫不出名的花与树,哪怕我们天天相见,也很快会忘记它的模样,它们不能由眼入心地滋养我们。反之,如果我们遇见一朵叫得出名的小花,每一次相见,都会在心中轻唤它的名字,就像老友重逢,那种熟悉给我们带来的安宁是陌生事物没法给予的。
其實,给植物、动物、矿物命名分类,了解它们的特性本来就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博物学。我们熟悉的画家达芬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是博物学家。也许正是从博物的情怀开始,才有了他们伟大的成就。
记得一年的秋天,孩子在花园玩耍,他注意丁香树的枝头有好多漂亮的果荚。仔细看才知道,那是丁香的种子,形状真的很好看,自然卷曲的线条舒缓优美,就像豆寇少女亭亭玉立于枝头。我们采了一些回来,放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
有了这个开始,我们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去公园、野外收集各种种子:如道士手中的拂尘般仙风四溢的萝藦种子,黑得发亮、有着珐琅质地的萱草种子,既像小船又如丰润双唇的梧桐的球果,如同山中幽兰、又如案旁小灯的香椿蒴果……
这些种子成了我和孩子的宝贝收藏,我们经常拿出来观赏、抚摸,就像跟老朋友谈心交流,也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娇。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并不需要什么宏伟的计划,只要我们跟随着孩子的问题而去,我们自然就会回到其中。
比如孩子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那我们就去查一查,并且了解一下它的其他特性,还可以摸一摸树皮、树叶,看一看叶脉的走向,闻一闻它的气味,隔一段时间对比一下它的生长情况,春天里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的,秋天里看看它是怎么落叶的……
又比如有些孩子害怕黑暗却喜欢星光,那不妨来一次露营,带上一张星空图,与浩瀚星空来一次长久的凝望……
孩子是自然的,我们曾经也是如此。如果此刻我们已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感到疲惫,那我们试试跟孩子一起做一个“林间小孩”,找回出发的力量吧。